張郃
河間人,也就是現在的雄安新區人。先后跟隨韓馥、袁紹和曹操,是袁紹手下的“河北四庭柱”,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也是劉備和諸葛亮最為忌憚的魏國將領,被稱為的“克蜀專家”。
四梁八柱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使得很多像張郃一樣的熱血青年面臨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參加黃巾軍起義還是投靠官府去鎮壓黃巾軍?張郃經過慎重的思考,選擇投靠了冀州牧韓馥,參加鎮壓黃巾起義。
在韓馥的手下,張郃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毛頭小伙兒,但是已經展現出很強的作戰能力,被任命為軍司馬。公元190年,張郃隨韓馥參加了11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而這是一次注定失敗的行動。大敗之后的韓馥在轉年,變被伐董卓的盟主袁紹用計騙降,張郃也就成為了袁紹手下的將領。
在袁紹的手下,張郃參與了打敗公孫瓚的易京戰役,被升職為寧國中郎將。并與顏良、文丑、高覽一起并稱為袁紹手下的“河北四庭柱”,而兵多將廣的袁紹手下還有八大謀臣: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荀諶、辛毗,與四大名將合稱為“四梁八柱”。
官渡投曹
公元200年10月,官渡戰役打響。張郃看到袁紹和曹操兩軍處于相持的狀態,就向袁紹獻計:應該派一股輕騎兵迂回到曹軍的背后,切斷曹操向南撤退之路,這樣子曹軍知道被斷了后路,就會自行潰敗了。可惜的是袁紹沒有聽從張郃的計謀,而是調來大批的糧草,準備和曹操在官渡打持久戰。
袁紹安排淳于瓊督運糧草屯駐于烏巢,曹操得到了許攸的線報后,親自帶兵奇襲烏巢。張郃立即向袁紹建議:鑒于曹操精銳部隊英勇善戰,如果到達烏巢必定能夠打敗淳于瓊。而烏巢一旦失手,將軍的大業就會毀于一旦,應該立即派兵去救援烏巢。
而郭圖卻針鋒相對的建議袁紹應該去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知道大營被攻勢必回救,烏巢之圍不救自解。最終,袁紹采納了郭圖的建議,僅派了小部隊去救援烏巢,而派張郃和高覽率主力攻打曹操的大營。
事情的結果正如張郃所預料的一樣,曹操攻下了烏巢,切斷了袁紹大軍的糧草供給;而張郃和高覽的部隊,由于曹操大營防守非常牢固,一時間沒有攻下來。袁紹大軍隨即潰敗,而張郃選擇投靠了曹操。曹操對于張郃的投誠非常高興,說道:“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從前伍子胥不早覺悟,自己陷入絕境,哪比得上微子拋棄殷紂,韓信離楚歸漢呢?”)曹操拿伍子胥做反例,拿微子和韓信做正例,說明張郃是像微子和韓信一樣的棄暗投明。
注意: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張郃在官渡之戰的作用被后人嚴重低估了。通常的邏輯認知上,是認為由于烏巢糧被燒,造成了袁紹部隊的潰敗,而張郃在部隊潰敗之后,選擇了投降曹操。
而這里面的邏輯關系存在著疑問:當曹操燒毀了烏巢的糧草之后,其實袁紹的主力部隊尚在,人數仍占據絕對優勢,而大本營的糧草支撐數日不成問題。即便沒有烏巢的糧草,袁紹的軍隊也不會自亂陣腳一瀉千里呀。
那么造成袁紹大軍潰敗的主因,應該不是烏巢的糧草被燒,那又會是什么呢?“河北四庭柱”在官渡之戰后期只剩下了張郃和高覽,那么袁紹的軍隊中實際的軍中領袖是張郃和高覽。那么我們不妨推測,張郃和高覽的部隊臨戰起義,選擇了支持曹操,再加上烏巢失利所帶來恐慌,造成了袁紹大軍的混亂和潰敗。這也就間接佐證了為何曹操如此看重張郃,將他比作韓信,馬上就任命張郃為偏將軍,封為都亭侯。而如果張郃當時率領本部在半路上截殺曹操奇襲烏巢的部隊的話,那么也許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可以講,張郃成為了官渡之戰勝敗天平上的最后一顆大砝碼。
五子良將
加入到曹操的陣營之后,張郃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與張遼、于禁、徐晃、樂進一起并稱為曹操軍中的“五子良將”:
204年:張郃隨曹操攻打鄴城,擊敗袁尚占領鄴城。
205年:張郃隨曹操攻打渤海袁譚,張郃單獨率兵包圍雍奴,潰敗袁軍。
207年:張郃與張遼同為先鋒,隨曹操攻打柳城,擊潰烏桓,升任平狄將軍。
208年:張郃與張遼共同進攻天柱山,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
211年:張郃隨曹操進攻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的關中軍。同年包圍了安定,楊秋投降。
214年:張郃和夏侯淵進攻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的部隊,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
215:張郃作為曹軍先鋒進攻漢中,張魯投降曹操。
民選CEO
219年,定軍山之戰(詳見42回鏈接)夏侯淵遇襲身亡。而當劉備得知除掉的是夏侯淵而不是張郃時,說道:“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思是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么用!”
而曹魏方面由于失去了西路軍的CEO夏侯淵,造成了群龍無首的困境,而曹操新的元帥任命由于路途遙遠還需要一段時日。張郃此時退守到陽平關東,扼守住劉備北渡漢水的要道,使得劉備不能繼續趁勝前進。夏侯淵的補下郭淮和杜襲收斂散卒,部隊急需先自行選出一位臨時CEO來穩定大局,進行指揮調度,等待曹操新的元帥任命的命令。
而這個歷史節點上,進行了三國時期唯一的一次民主選舉,通過軍隊內部的民主選擇要產生一位臨時CEO,而部隊選擇的是張郃。
張郃就任民選臨時CEO后,便有條不紊的指揮士兵,布置營寨,軍心安定。而劉備在得知張郃成為曹魏西路軍的CEO后,不敢貿然繼續進攻。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和諸葛亮最為忌憚之人,便是張郃。而后,曹操的任命文書到達,宣布張郃為西路軍CEO。民選CEO順利實現了轉正。
街亭閃擊
我們曾經站在馬謖的視角,解讀過街亭之戰的真相,那么在張郃的視角,又會有哪些新的發現呢?
首先,是張郃的兵貴神速。我們知道馬謖從西城出發到達街亭需要行軍300里左右,而張郃從眉城出發,達到街亭需要行軍500里左右。而張郃雖然兵力占優,但是在晚得到消息,沒有專門準備的情況下,路程又多200里的情況下,僅僅比馬謖到達街亭的時間晚一天,沒有給馬謖充足的安營扎寨的時間,所以馬謖只好被迫依托山勢,選擇上山扎營。
其次,是張郃的機敏洞察。在發現馬謖上山扎營后,張郃并沒有選擇進行強攻,而是進行了包圍,同時派特種兵小組去搶占水源,從而給馬謖的被圍部隊造成極大的心理恐慌。要知道,打敗敵人的不一定是武力,而很可能是所造成的恐慌。
陰謀遇害
張郃作為具有兵權的忠于曹家的軍臣代表人物,必然會受到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的重點“關注”。
而司馬懿要想除掉張郃,還需要另外一個人的配合:諸葛亮。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此時的張郃,應該是超過60歲的老將軍。諸葛亮的部隊因為糧草補給出現困難而選擇撤兵。司馬懿主張要立即派兵追擊諸葛亮,而張郃卻認為不應追擊,擔心會有埋伏。
而據《魏略》記載,終于司馬懿下令追擊,而追擊的主將居然是張郃。結果張郃在木門谷這個地方,遭到了諸葛亮的伏擊,被亂弩射死,未得善終。
在《三國演義》中,劇情產生了180度的反轉,被描寫成張郃執意追擊諸葛亮,司馬懿苦勸無效,最終張郃中埋伏身亡。
今日,特為雄安英雄張郃正名。
歷史評價
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三國志》作者陳壽)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三國志》作者陳壽)
郃誠良將,國所依也。(曹魏重臣陳群)
明朝末年的學者、民族英雄黃道周寫到:
張郃袁將,欲求烏巢。
郭圖異議,恐敗見嘲。
特加譖妒,郃懼歸曹。
街亭絕汲,馬謖敗逃。
亮圍陳倉,曹慮動搖。
郃慮無谷,久矣去郊。
及救兵到,果屬徒勞。
誰知再至,木門相遇。
飛矢中膝,痛失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