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陳道明的電視機《手機》里折磨人的節目收視率下降時,他哥哥妻弟造假結果被公司制裁下崗。同樣圍繞收視率為中心的原則,公司讓他以小丑臉的樣子出丑。全國各地的電視臺都以收視率為唯一標準評估各自的節目的存亡、取舍。直覺告訴我這種評估標準不是很合理,應該加以修正。電視臺的不同節目以統一的收視率劃分成敗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學的,就像把童裝和西裝放在一個場地能賣出好價格嗎?
所謂收視率無非是評估一個節目對觀眾的影響力。這就涉及到二個問題,一是節目影響力,二是觀眾購買力問題。我們可以拿《對話》那樣商業人士和高管喜歡看的精英欄目和非誠勿擾那樣老百姓喜歡看的大眾節目比較,假設前者的購買力是后者的100倍,而看節目后轉化成消費的比率是一樣的,那么如果《對話》的收視率只有0.5%,《非誠勿擾》征婚節目有2%,那么收視率的實際價值應該修正為《對話》/《非誠勿擾》=100*0.5%/2%=25倍。
再來計算市場規模,如果《非誠勿擾》的觀眾總量是《對話》的100倍,那么市場規模《非誠勿擾》就是《對話》的100/25=4倍。可見,僅僅一個收視率指標不是評估一個欄目的合理標準,還要分析觀眾購買力水平和規模二個指標。
我之所以花精力科普不僅是讓電視臺等媒體評估自己的不同類型的節目時要修正收視率的標準,也要對廣告客戶進行洗腦——喜歡還珠格格的觀眾有幾個會買奔馳企業或XO?看《對話》節目的觀眾則可能什么廣告商品都購買。即,收視率或點擊率必須結合受眾的購買力調查一起使用。草草寫到這。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