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黑龍江大學)
近日,一位杭州媽媽因六年級女兒看《挪威的森林》而感覺遭受了暴擊,因為書里有不可描述的情節,她深深自責沒把書收好。“女兒一點都沒有提到小說里的性描寫,不知道是她真沒注意還是假裝鎮定。我都急死了,但又不敢開口細問,也問不出口。”陳女士的苦惱,很多小學、初中家長都遇到過。不少名作中,會多多少少涉及到性描寫、暴力描寫等等讓家長們焦慮的段落。老師表示:如果發現孩子看了不合適的書也不用太過緊張,和孩子多交流才能知道孩子讀后是否有困惑、煩惱,給孩子做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電視劇出現接吻畫面時,家長會讓孩子去接水,以此避開“尷尬”畫面;孩子問起自己是怎么出生的,家里人會開玩笑說“你是撿來的”……這些熟悉的情景,就在我們或者周圍人身上出現過。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家長都會談“性”色變,性教育在家庭、學校、社會上,長期是一個空白的存在。很多家長對性知識閉口不談,甚至將它們作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而不及。
其實,性教育并不等于性交教育,這是成年人對性教育的污名化解讀。真正的性教育,是關于人格的教育。專家指出,我們要幫助孩子從人格的層面來理解性。它包括五個元素:性別、健康、生命、愛情、隱私。
性教育的缺失,會對孩子產生很多潛在的危害,他們可能不會正確地保護自己,進而受到壞人的猥褻和性侵。這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里造成重大傷害,甚至會伴隨他們終身。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在2013年至2016年,全國法院審結的猥褻兒童犯罪案件就多達10782件。很多悲劇就是由于孩子性知識匱乏而釀成的。這給社會敲響了警鐘:性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席。
家長作為孩子性啟蒙的第一任老師,其重要性不容小覷。現在,80后、90后也逐漸進入家長的角色。他們大多數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了解到了更多更科學的性知識。比起之前的家長,新時代的家長更應從容地面對“性”,更加坦誠地給孩子普及性知識。與其對“性”嚴防死堵,倒不如和孩子坦誠相待。新聞里的杭州媽媽,倒不如借此機會向孩子傳授性知識,讓女兒在兩性交往中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不能讓“談性色變”一成不變。時代在進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不能正確對待性教育,那么孩子必然不能正確、系統地學習性知識,中國性教育落后的現狀也就難以改變。最先需要轉變思想的,是孩子的父母。當然,最先需要接受性教育的,也是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