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我國的糧油米面行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我國也有很多地區種植了大豆,要想進一步提升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就需要廣大種植戶能夠充分掌握大豆高產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
1.1 大豆栽培管理
大豆的栽培管理是大豆植株健康生長, 提高產量的基本工作。所以大豆的栽培管理要保證其科學性, 因地制宜。首先要根據栽種地區的實際氣候特點確定合理的種植時間, 播種深度要根據大豆品種和雨水條件恰當把控, 避免出現較早播種與播種深度較深的現象, 同時做好大豆病蟲害的預防措施。
如果在播種前要噴施除草劑, 要根據荒草數量來調整除草劑的藥量。對大豆的施肥要結合田地土壤肥力和大豆植株的實際生長情況作出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除此之外, 在田間管理方面, 為了能夠促進大豆根系的生長和發育, 加強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 提升肥料利用效率, 一定要加強田間管理強度。
1.2 大豆種植方式
就農安縣目前的大豆種植工藝來說, 主要有兩種:一是窄行密植。植株高度較矮的大豆品種比較適用于這種方法, 在實際種植過程中, 要嚴格把控大豆種子的播種深度, 只有保證大豆的種植深度均勻一致, 才能促進大豆植株的健康快速生長, 再加上肥料的科學合理配置, 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二是三壟種植。三壟種植工藝屬于一種全新的種植技術, 該項種植技術對土壤和大豆品種以及種植人員的技術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三壟種植方法的實現是通過分壟分層進行落實的, 在壟中施加各種大豆生長所需要的肥料, 大豆的播種則全部采用機械化, 提高播種速度。在進行翻耕工作時, 還要根據大豆的長勢來合理調配施肥量。
雖然農安縣大豆的種植歷史悠久, 種植者也具備不少的種植經驗。但在面對一些大豆常見病蟲害的時候, 由于缺少權威的科學理論指導, 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往往面臨著許多困難。這嚴重影響著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種植戶的種植積極性, 極其不利于大豆產業的發展。所以說有效掌握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2.1 大豆蚜蟲防治措施
在大豆的生長種植期間, 大豆蚜蟲是最為常見的病蟲害。在北方, 大豆蚜蟲常被人們稱為“膩蟲”, 其爆發高峰期在每年的6月份, 溫度越高、越干旱的環境, 蚜蟲的活躍度越高。蚜蟲的爆發將嚴重影響大豆的健康生長。大豆蚜蟲主要對植株的葉片和莖產生較大的危害和損傷, 如果在大豆的結莢期爆發, 還會對大豆籽粒產生較大傷害, 傷害方式是吸食植株葉片背面以及莖部的汁液。遭受蟲害的葉片會發生卷曲, 光合作用受到影響, 植株的生長速度會減緩, 所以植株通體較小, 嚴重影響產量。除此之外, 大豆還禮蚜蟲的傳播繁衍速度極快, 如果不加以限制, 將感染整片農田。要想有效的限制蚜蟲的爆發, 可以對大豆噴施40%的樂果800倍液或者40%氧樂果1000倍液。
2.2 霜霉病防治措施
霜霉病是大豆生長期間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 該病害對大豆的幼苗和籽粒以及葉片都會產生較大的危害。從大豆種子發芽開始一直到第1片葉子長出, 在這期間霜霉病就已經開始感染, 染病細菌會隨著植株葉片的生長而快速擴散, 隨著病情的嚴重, 植株葉片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癥狀。首先葉片兩邊開始出現褐色的病斑, 由于幼苗期間的葉片比較小, 上面長出的病斑也不明顯, 所以很難被及時發現, 但隨著大豆不斷生長發育, 植株規模逐漸擴大, 霜霉病的癥狀也越來越明顯, 此時葉片兩側會出現較多的褪綠色小病斑, 而在葉片的背面則會形成一層灰白色的霉層。
在大豆的開花期間, 如果該病沒能得到及時的控制, 那么大豆的產量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首先該病菌會在籽粒上形成一種灰白色菌層和大量的病毒孢子, 然后病毒隨著孢子進一步傳播。霜霉病的爆發率較高, 在每年的7~8月份是霜霉病爆發高峰期, 雨水和潮濕的環境會加快病毒的傳播, 為了能夠有效的抑制該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一定要掌握以下兩種常見的防治方法。
一是農業防治方法
由于該病在種子萌發期就會感染, 所以一定要選擇抗霜霉病能力較強的品種進行種植, 同時采用輪作的方式種植大豆, 增強植株抗逆性;
二是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藥劑對土壤環境和植株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一定要做到謹慎使用, 可以用40%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以及25%甲霜靈藥劑來對大豆種子進行拌種處理, 此法主要產生預防效果, 如果病害在植株生長期間已經爆發, 則需要及時噴施乙磷鋁藥劑350倍液。
以上就是今天有關于大豆高產種植技術的全部內容,由于大豆的農業生產在人們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切實提高大豆產量, 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文中提到的大豆高產高效種植方法, 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 在田間管理工作上要做到科學管理, 針對一些常見的病蟲害, 要以農業預防為主, 化學藥劑治療為輔。希望本文中提到的大豆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能為農戶種植大豆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