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E” 2003年提出了“大型污染場地”的概念,但并沒有給出清晰的定義。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李發生總工程師在“2013污染場地治理修復國際論壇”上指出其定義應該包含的三方面內容:第一,只是相對面積比較大,沒有給出準確的多大才叫大型污染場地;第二,有獨立外源,而不是跟其他關聯性的;第三,它具有復雜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和挑戰。
目前常見的大型污染場地主要有化工企業的搬遷場地、鋼鐵行業企業的搬遷場地、有色冶金行業企業搬遷場地、煉焦制氣場地、有毒有害工業堆放場地和簡易垃圾填埋場地和電子制造及機械制造企業。他們都面臨場地規模大,污染物種類一般比較多,污染物空間變異大,分布狀況復雜等問題,修復困難自然和小規模污染場地天差地別。本文將介紹一些國內外大型污染場地修復的成功案例。
上海世博會規劃區域內原工業用地約占75%,該段黃浦江濱江區域分布著的主要企業有江南造船廠、寶鋼集團浦鋼公司(原上鋼三廠)、南市發電廠、南市水廠、上海溶劑廠、上海助劑廠、求新造船廠、港口機械廠、上海工業鍋爐廠和正和染廠等數十家。這些企業大部分歷史悠久,經歷了從單一的規模擴張到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場地土壤污染狀況復雜,主要是重金屬污染。采用的修復技術主要有挖掘-后續處理和固化穩定化。共完成了5400平方米范圍內、深度為1~4米的7個污染地塊的土壤穩定化工程。穩定化的土壤外運作為筑路材料,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清潔土回填至場地。這一工程是我國第一個大規模污染土壤穩定化修復工程,對后續此類技術的實施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鑒意義。
首鋼二通機械廠位于首鋼北京工業園區的東南部,北區為冷加工區,南區為原熱加工區。在首鋼搬遷改造整體的規劃目標中,二通機械廠被設計改造為以包含會展演出、藝術創作、設計服務、特色辦公等內容的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的,集居住、商業、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園區。其分目標包括生態修復、產業開發、居住開發、公共服務建設。其中,生態修復目標是對污染場地進行生態修復、創造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首鋼二通機械廠改造景觀規劃設計中,對土壤修復治理的部分值得其他擬搬遷的城市鋼廠借鑒。
通過對二通機械廠產生的廢棄物等進行研究,推測出可能污染物,定性分析廠區內一級污染為焦化廠,二級污染為煉鋼廠、煉鐵廠,三級污染為熱處理,四級污染為鑄造、鍛造、鉚焊,五級污染為機裝、生產輔助區,并確定了鋼鐵清理區、焦化區、煉鑄鋼區和煉鑄鐵區4個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
其中,輕度污染區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污染物,采取清理搬運的方法;土壤沙化則加入新土或就地翻新;對于較輕重金屬類污染治理與開發同時進行。中度污染區的有機物污染結合分期規劃,修復健康后才能開發。在修復策略方面,對于焦化區的有機物污染,采用生態修復與植物修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隔離、原位修復污染土壤后進行開發。
2013年5月,北京焦化廠污染土壤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啟動。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環保局就明確了該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復目標與修復范圍,涉及34.2萬平米范圍內約153萬立方米。焦化廠的污染土壤分為四層,其中地表以下0到1.5米這一層,污染物主要是多環芳烴,1.5到6.5米這一層是復合污染層,包括多環芳烴和苯、萘;6.5到10米這一層是苯、萘的污染,地下10到18米則是苯污染。
土壤修復主要使用熱解吸技術。污染土壤首先在膜結構大棚里進行篩分與翻拋預處理用的。每個大棚配置一個尾氣處理裝置,通過活性炭吸附等技術,最終讓大棚內的空氣達標排放。
杭州慶豐農化有限公司,原廠占地面積約14.7萬平方米,它是杭州最老的大型化工企業之一,已有62年歷史,使用和生產過多種農藥制劑。修復土方量達二十五萬立方米。經評估,該退役場地的主要污染物質為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和農藥類,部分土方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成分為VOCs、SVOCs、PAHs、有機氯農藥和As。
修復過程中首先在膜結構大棚進行污染土壤區域異味環保處理,然后進行氣相抽提、熱脫附和穩定化固化、化學氧化等工藝,達到修復目的。
帕爾默頓因多年的鋅金屬冶煉,造成了嚴重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新澤西鋅業公司多年傾倒的累計超過三千萬噸的礦渣堆積成了占地數百英畝、高達數十米的礦渣山,并因長年雨水沖刷產生了高污染的滲濾液,嚴重影響附近河流與地下水;此外,因工廠煙囪經年累月排出含有高濃度重金屬的粉塵,全鎮表層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嚴重的重金屬污染,附近三千英畝山地也因此幾乎寸草不生;而植被缺失造成的嚴重水土流失,又加劇了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擴散和對附近居民健康的威脅。
1982年,帕爾默頓整個鎮區及其附近三千英畝山地被列為全美首批超級基金場地之一。美國環保局最終批準以客土覆蓋為主,植物修復為輔的修復方案,以充足的客土消除雨水滲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并降低污染物擴散風險,并以客土中較高的pH實現重金屬一定程度的穩定化。帕爾默頓小鎮跨越三個世紀的污染和修復,留給人們很多的經驗和教訓,而環保局在該項目中遇到的困難也間接促成了日后超級基金和其他土壤修復相關法規的完善。
德國魯爾區開發始于1899年,蒂森公司建了第一個礦井,1905年又建成投產了第一座煉焦廠。1959年礦井關閉——這是魯爾地區關閉的首批礦井,1977年煉焦廠也關閉了,并于1980年拆除。冶煉廠于1985年停產,到那時它已經生產了3700萬噸生鐵。如果要全部拆毀冶煉廠,成本將是巨大的,整個礦區原屬于蒂森公司,他們于1989年將其交給杜伊斯堡市。土壤方面,長期發展工業導致場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嚴重者必須全部清除,另外一些有毒土壤也必須深埋在燒結池里,并用新土覆蓋。水方面,艾姆舍河流經整個工業區,成了一條公共排污渠,吸納各廠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條綿延400千米的污染帶,影響著整個工業區的環境質量。生態方面,因為大量污染物的產生使得該區域生物稀少缺乏多樣性。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設計與其原用途緊密結合,將工業遺產與生態綠地交織在一起。改善了污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引至工廠中原有的冷卻槽和沉淀池,經澄清過濾后流入埃姆舍河。植被方面選擇當地雜草和富集鐵的植物品種,將優良的本地品種和外來品種的有機混合,最終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工業公園,為世界上其他舊工業區的改造樹立了典范。
奧運雕塑公園原址為石油公司優尼科(加州聯合石油)占有,據悉1970年代以前,是加州聯邦石油公司的石油輸送站,優尼科遷出后,該地皮因地下藏有有毒物質,長年丟空。
公園位于濱海公路和鐵路線中間的空地,定位是恢復原有地貌,加強場地與城市地貌的聯系,營造一個由建筑、基礎設施和公園共同組成的與城市連接、與自然和諧、與藝術融合的整體景觀形態的公共空間。修復時將大量的客土和污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從而降低了土壤中有毒物質含量,并控制污染進入周圍環境,保證場地達到使用標準。
2012倫敦奧運會場設在倫敦東部,其中奧林匹克公園選址在倫敦東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場和廢棄工地上,這塊2.5平方公里的土地百年來遭受了嚴重的工業污染。調查顯示,這塊土地上的工業污染物包括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鉛和一些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質,并且已有大量有毒工業溶劑滲入地下水,一些重金屬甚至滲入地下40米的地下水和基巖中。
倫敦政府發布了一項可持續性開發計劃,要求重新使用80%被污染的土壤,大部分受污染的土地要改造成奧運場館、公共用地和住宅的基礎。從2006年10月開始,倫敦政府對這塊土地的污染情況進行了接近3000次的現場調查,制訂了詳細的生態恢復計劃。首先,這塊土地上超過220棟建筑被拆除,其中按重量計算98%的材料被回收利用。少量包含低含量放射性物質的泥土已經被安全填埋。接下來,對接近100萬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使用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等創新技術進行清潔。
這塊場地是一塊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心臟地帶175英畝的土地,由于過去石油開采地表沉陷,及含油廢污泥填埋在32個地下廢物坑內,成為地下污染的來源。總共大約18.3萬立方米的含油廢物和廢土被填埋在32個土坑中;主要污染物為暗棕色到灰色的細粒粘土、中度到高度的水分含量、飽和性油或焦油或油泥;主要含有石油產品殘余物,半揮發性有機物,多環芳烴,重金屬。
長灘港“S”碼頭土壤修復工程通過化學穩定方法整治污泥,并將處理過的固化物埋在現址,技術路線為:挖掘/存放廢土-填埋新土-固化廢土并回填-填埋新土-鋪蓋表層不透水路面。經歷了4年的環境整治和土壤填埋,使長灘港“S”碼頭成為一個可開發的海運碼頭,此案例對因石油開采引起的場地污染修復工程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萬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