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碩士考試資料《心理學》——第一章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
第一章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
【考試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心理學形成史上影響較大的著作和人物;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心理學、心理過程、心理現象、個性心理特征、認識過程、意志過程、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觀察法、心理測驗法和個案法;掌握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關系,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意義和研究方法;熟悉和掌握心理學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觀點。
【大綱內容與重點】
第一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什么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可以從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被認為是西方心理學史上第一部論述心理學思想的著作。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建立,自此心理學就真正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了。因此,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其《心理學綱要》中寫道:“心理學雖有一長期的過去,但僅有一短期的歷史。”
從學科性質上看,心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關系的邊緣科學。
二、人的心理現象
人們通常從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面去研究心理現象,心理過程探討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個性心理特征探討的是人的心理的差異性。心理現象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統一體。
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具體而育,是指在客觀事物作用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大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認識過程是人通過感覺、知覺、表象、想象、思維、記憶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聯系或關系的過程。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表象是指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事物影象。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建構新形象的過程。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規律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情緒和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產生的態度的體驗。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過程。
注意是人在各種心理活動中伴隨著的一種心理狀態。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點。注意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因為注意的自身狀態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屬性。它是伴隨著其他心理過程而存在的一種心理特性,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是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屬性。
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之間的關系,首先,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基礎。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并隨著認識過程的深化而不斷變化發展。其次,情感過程也反作用于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既可以提高認識活動的效率,起到積極作用;也可以降低認識活動的效率,起消極作用。
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的關系,首先,認識過程是意志過程的前提。因為在意志活動中,行動目的的確定,人為實現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意志決定的執行,都依賴于認識過程,其次,意志過程影響人的認識過程。意志使人在認識過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斷克服困難,使認識更加深入。
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關系,首先,情感過程對意志活動有一定的影響。情感可以成為意志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志的阻力。積極的情感推動或支持人的意志活動,而消極的情感則阻礙或削弱人的意志活動。其次,意志可以調節人的情感。意志堅強的人可以控制消極的情感,不畏困難,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業來。
總之,認識、情感和意志是統一的心理活動的三個相互聯系的過程。人所發生的任何心理活動,通常既是認識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志的。認識、情感和意志在實際活動中是密不可分、彼此滲透的。
人的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是人們所共有的心理過程,當這些過程具體表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時卻有較大的個體差異。這些個體差異的表現稱之為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其中,能力是指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并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是個人典型的穩定的表現在心理活動動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是指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
總之,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相互制約關系,從整體上反映著人的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和差異規律的辯證統一。
第二節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和意義
一、心理學研究的任務
總的來說,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探索心理規律。影響人的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三類:第一,環境因素,就是周圍所接觸到的事物變化;第二,機體因素,如體溫高低或饑渴等;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對心理的影響。所謂探索心理規律,也就是要研究這三類因素的變化與心理變化之間的確定關系。
’
二、人的心理的實質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心理的實質是: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
1.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的心理現象就其物質載體來說,它是人腦按一定活動方式產生的,人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也就是說,心理必須依附于人的大腦,產生心理活動必須借助于人腦的系統結構和機能而實現。
2.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人的心理就其產生的源泉來說,它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是客觀現實與物質的腦相互作用的結果。印度狼孩的真實事件告訴我們,僅僅具有人類的大腦,脫離了人類生存的客觀現實,人的心理也是不可能產生的。
三、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1.研究心理學的理論意義。首先,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心理學依據,同唯心主義作斗爭。其次,心理學的研究對鄰近學科如文學、藝術、管理學等也有一定的理論意義。第三,心理學是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
2.研究心理學的實踐意義。首先,根據心理規律去影響人的心理。其次,能夠更有準備地對待人的心理。最后,使心理因素發生最佳的影響。
第三節 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一、心理學研究的原則
心理學研究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和指導思想。具體而
言,心理學研究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即實事求是原則??陀^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應該具備下列條
件: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該是可以觀察的;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該是可以測量的。
2.發展性原則。人的心理的發展與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心理學研究遵循發展性原則,就是將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在發展中研究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上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在發展中研究心理活動時,不僅要求闡明人已經形成的心理品質,而且還要求闡明那些剛剛產生、處于形成狀態的新的心理品質。后者對于研究學生的個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新的心理品質的出現展示了進一步發展的前景,預示著未來可能出現的心理特點。
3.系統性原則。這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或現象運動變化和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心理學研究上的運用。系統性原則要求把人的心理現象看做是一個相互聯系、整體的動力系統來加以考察和研究,必須研究各個心理過程、心理特征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不應把任何心理現象看做是孤立的、靜止的非系統狀態。
4.教育性原則。這是指在進行心理研究時,研究的選題、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應損傷被試的身心發展,而應該符合教育的原則。也就是說在設計研究時要考慮到是否有利于被試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試的心理發展、有利于教育這一重要問題。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更應注意,因為青少年兒童的心理正處于發展成熟之中。
二、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的概念。觀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被試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盡的記錄,然后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2.應用觀察法應遵循的原則。①觀察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周密的計劃,對擬觀察的行為特征,要有明確的界定。觀察必須是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可采用時間取樣的方式進行觀察,即在不同時間內,每次以比較短的時間對同一類行為進行多次重復觀察。③觀察時必須隨時做記錄。不能用推測與描述來代替事實。④應該在被觀察者處于自然狀況下進行觀察。
3.觀察法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1)觀察法的優點: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的行為進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到第一手資料。由于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不為被觀察者所知,他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較少或沒有受到“環境的干擾”。因此,應用這種方法有可能了解現象的真實狀況。尤其是在需要了解行為的自然狀態或對一些隱秘行為進行研究時,其他方法難于取代。
(2)觀察法的不足:①在自然條件下,事件很難按嚴格相同的方式重復出現,因此,對某種現象難以進行重復觀察,而觀察的結果也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②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觀察法得到的結果,往往難以進行精確的分析;③由于對條件未加控制,觀察法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現象,而要研究的現象卻沒有出現;④觀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觀察的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興趣、愿望、知識經驗和觀察技能的影響;⑤觀察積累的資料只能說明“是什么”,不能解釋“為什么”。因此,由觀察發現的題還需要其他研究方法做進一步的研究。
(二)實驗法
1.實驗法的概念。實驗法是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計劃地嚴格控制或創設條件去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實驗中,研究者可以積極干預被試者的活動,創造某種條件使某種心理現象得以產生并重復出現。這是實驗法與觀察法的不同之處。
應用實驗法進行研究時,需要考慮三個變量:一個是自變量,也叫獨立變量。另一個是因變量。第三個是無關變量
2.實驗法的三個特點:第一,在實驗中主試處于主動地位,可以有計劃地引起或改變某種需要研究的心理現象,而不必消極的等待它們的自然出現。第二,實驗者可以在實驗中消除或抵消無關變量的影響,使自變量按研究者的計劃改變,從而考察因變量的變化,這樣,可以精確地確定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第三,由于實驗法可以反復驗證,所以,它能揭示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
3.實驗法的種類。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實驗室實驗法的優點:實驗結果客觀可靠,能夠精確的測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法不足之處在于目前還不能對一些復雜的心理現象如性格進行有效的研究。此外,研究情境的人為因素較大,往往離實際情況較遠,所以,影響了研究結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自然實驗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條件下,對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變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實驗法的優點:實驗者可利用實際的生活情景來研究心理活動的變化規律,被試處于自然狀態,所得的結果比較切合實際,可以有效地應用于實踐。自然實驗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實驗室實驗中的明顯的人為因素。它的不足之處是實驗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無關變量的影響。
(三)測驗法
1.測驗法的概念。測驗法是指通過標準化測驗來研究個體心理或行為差異的一種方法。
2.測驗法的優點。①測驗法所使用的標準化測驗編制十分嚴謹、效果可靠。②測驗法是一種定量化程度很高的方法,施測容易控制,結果處理方便,可以得到較為客觀的數據資料。另外結果處理也十分方便。③測驗法有設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進行對比研究。④測驗法是一方便省力的方法
3.測驗法的不足之處。①測驗是一種間接測量,即通過對行為的測量,來推斷要測量的心理。如果行為樣本未選準,項目所引起的反應就難以推斷所要測量的心理。②測驗不可避免地受到經驗和文化條件的影響。③測驗法對施測者要求較高。他們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較熟練的測驗技能,熟悉測驗手冊的各種要求。④測驗法難以進行定性的分析。⑤測驗法難以提示變量之間的因果聯系,使用靈活性差。
(四)調查法
1.調查法的概念及特點。調查法是指同時向一個總體的有代表性的樣本問一些同樣的問題。被問問題的人稱為調查的回答者。調查法有以下五個特點:第一,調查法是一種間接收集資料的方法。第二,調查法是在自然進程中收集資料,而不像實驗法那樣,主動操縱、控制或改變情景和變量,因此,它不能確定現象或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三,調查法基本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第四,調查法涉及的范圍廣,搜集資料速度快。第五,調查結果的可靠性依賴于回答者的合作。
2.調查法的具體方式。
(1)談話法,也稱訪談調查法。研究者根據事先擬好的問題向被調查者提出,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調查,借以了解被試的某些心理特點。根據訪談內容和過程有無統一的設計、要求、有無一定的結構,可分為結構訪談和非結構訪談;根據訪談時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為直接訪談和間接訪談;根據訪談對象的特點,還可分為一般訪談和特殊訪談。
(2)問卷法。這是一種間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方法。它根據研究目的,以書面形式,將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確的、應回答的問題,控制被試回答的范圍或將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試任擇其一作答,然后對回答結果再進行分析研究。問卷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能在較大范圍內進行調查研究。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不足:發出去的問卷回收率比較低時,就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就科學的研究方法而言,問卷不是一種很嚴密的方法,但作為對問題的初步了解,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還是很有價值的。
(3)活動產品分析法。這是指通過分析活動產品如日記、信件、自傳、文稿、著作、繪畫、模型和其他創制作品等來研究被試心理特點的方法。
(五)個案研究法
1.個案研究法的概念。對單一研究對象的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稱個案法。它可以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對一個人對某一心理活動的發展進行研究;或對某幾個人同一心理活動的發展進行研究。個案法是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研究方法。
2.個案研究法的優點。第一,由于是個別地研究一個或幾個對象,便于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了解。第二,在個案追蹤過程中,根據需要適當結合其他方法,可以考察人的行為發展的過程,探討發展階段的過渡及其發展與環境教育因素的關系。
3.個案研究法的不足之處。第一,由于個案研究的是個別對象,所獲結果缺乏代表性,即使是多個個案材料,要用以說明總體時也需要特別慎重。第二,有些個案在進行個案研究時盡可能要找到正常值的參照標準。第三,個案法一般是對個別對象進行非控制性觀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因此,在個案研究中,應根據需要采用各種方法收集數據,使研究結果更精確、客觀,保證較好的科學性。
第四節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一、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是心理學的第一個理論學派,創始人為馮特。他認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經驗)的科學,通過實驗內省法他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意向和感情三個基本元素,認為所有復雜的心理活動都是由這些基本元素所構成的。
構造心理學的積極意義是它使心理學擺脫了思辨的桎梏,走上了實驗研究的道路,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
產生于19世紀末,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威、安吉爾、桑代克、卡樂等都是這一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機能心理學主張研究意識,比較強調意思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
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于1913年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二是反對內省,主張用客觀研究方法。華生把刺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公式。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曾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引進認知、期望、目的等作為中間變量,但斯金納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因論,拒絕中間變量,認為強化和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環境的效果。赫爾則力圖從方法著手,拋棄“觀察——歸納”法,采用“假設——演繹”法,以便把心理學建成近似幾何學的演繹科學。
(四)格式塔心理學
1912年誕生于德國,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的創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溫。格式塔是從德文“Gestalt'’音譯而來,意為“完形”、“整體”。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這是和構造主義和行為主義大相徑庭的。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的“整體”觀點,以及關于知覺的組織原則,學習和思維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五)精神分析心理學
這是由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創立的一個學派。它的理論主要來源于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如果說構造主義、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重視意識經驗的研究,行為主義重視正常行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學派則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系統。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人格的這三種力量相互矛盾沖突的結果。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處于心理的表層。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于心理的深層,它是被壓抑的或未變成意識的本能沖動。性欲則是人的所有本能沖動中持續時間最長、沖動力最強,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學派把心理區分為和無意識,并關注需要、動機等心理的動力因素,這是他們的貢獻。但是,他們把人的行為都歸于被壓抑的性欲的表現,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甚至決定社會發展則是錯誤的。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等人。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欲望的驅使,并為實現這些欲望而掙扎的野獸。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他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只相信可以觀察到的刺激與反應。認為正是人們的思想、欲望和情感這些內部過程和內部經驗,才使他們成為各不相同的個體。
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的某些批判,對我們有啟發。但是,由于他們錯誤地理解人的本質,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此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許多主張還帶有綱領的性質,他們對自己所使用的名詞缺乏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具體說明他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們的理論難以得到檢驗。
(七)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起源于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反對。早期的認知心理學以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為代表。20世紀20~30年代,皮亞杰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揭示了兒童思維發展的規律,建立了“發生認識論”。皮亞杰重視智力問題,注重分析智力發展的結構,這是和行為主義的觀點截然不同的。他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的認識論,促進了兒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推動了西方中小學課程及教學改革。
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1967年發表了《認知心理學》一書。這本書的出版標志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F代認知心理學把人的心理活動看做是信息處理系統,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
二、心理學研究的現狀
(一)多學科交叉和多層次整合
近20年來,心理學分別與一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派生出許多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分支學科,這給它帶來許多學術增長點。從心理學自身來看,這種學術交叉是其內部的分化或研究層次的分離,同時,也會出現多層次的整合,雖然這兩種過程未必是同步的。
(二)應用心理學分支發展迅速
近10~20年,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提出教育改革問題,教育心理學發展迅速,并且確實提出了一些見解。由于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研究A-機交互作用的認知工程心理學受到重視。此外,由于社會的需要,管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或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增多了。這給整個心理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上心理學日程
意識、智力產生的問題是人類長期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過去對它只能做思辨性的議論或猜測,現在由于心理學、腦科學、認知科學和信息科學等的迅速發展,已可以在科學基礎上應用先進技術手段進行認真的研究。與此有關,長期困擾學術界的人的心理現象中的遺傳與環境、先天與后天的問題,也將獲得認真的研究。
(四)心理學的前沿問題
1.認知過程的心理機制。認知過程的研究迄今為止仍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近20年來尤以注意和記憶的研究進展顯著,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突破。注意研究提出激活和抑制雙重加工過程。記憶研究提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劃分。
2.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它主要研究認知功能的腦機制。特別是對注意、知覺和學習記憶的神經機制進行研究近來極受重視。
3.智力與腦的關系。從心理學角度看,它是上述對各種認知過程的神經機制的高度概括。這是當前極富挑戰性的問題。
4.意識和無意識問題。當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研究意識和無意識的神經機制。這與意識產生問題聯系起來而成為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
5.兒童認知發展。近年來,由于研究技術的進步和方法上的創新,對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以往的看法。研究發現新生兒和嬰兒是有相當認知能力的,幼兒認知事物并不必然表現為“前運算”、“前邏輯”、“前因果”的特點。皮亞杰學派關于認知發展普遍階段的理論受到人們的質疑,人們正尋求新的理論構架研究認知發展。
6.學習過程。近年來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過程進行的研究都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曾得出“從做中學”;教育心理學則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這種思路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它既培養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責任感,又促使他們對親身參與所習得的知識進行思考。
7.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全球化、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的條件下人力資源開發具有特殊的意義。
8.認知工程心理學。由于計算機應用于工程技術,人一機相互作用已逐漸被人一計算機的交互作用所取代。后者是人和計算機之間的對話和通訊,它通過物理層面和認知層面來實現。這是兩個認知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需要應用認知心理學對它進行研究,這已經成為心理學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
9.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在我國剛開展不久,主要應用外國的理論和方法。由于國情不同,這些理論不能完全適用,因此有必要著重研究中國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提出適合中國人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使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實踐能更加發展。
【考試評價目標】
一、選擇題:
1.最簡單、最低級的心理現象是 ( )
A.感覺 B.知覺 C.記憶 D.注意
2.了解行為的自然狀態或對一些隱秘行為進行研究時,最好采用 ( )
允觀察法 B.測驗法 C.調查法 D.個案研究法
3.下列屬于間接收集資料的方法有 ( )
A.觀察法 B.測驗法
C調查法 D.個案研究法
4.活動產品分析屬于 ( )
A.觀察法 B.測驗法 C調查法 D.個案研究法
5.下列現象只有( )屬于認識過程。
A.情緒 B.興趣 C.能力 D.思維
6.科學家為了攻克科技難關而廢寢忘食,這是( )的具體表現。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lD.想象
7.有常模進行比較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是 ( )
A.實驗法 B.調查法 C.測驗法 D.個案研究法
8.人的心理現象主要包括 ( )
A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 B.意志過程和情感過程
C.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 D.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9.在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伴隨著的心理狀態是 ( )
A.情感 B.注意 C意志 D.認識
10.心理學是研究( )的科學
A.心理過程 B.心理狀態 C心理特征 D.心理現象
11.對單一研究對象的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
A、個案法 B調查法 C測驗法 D.觀察法
12.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 ( )
A.馮特 B.詹姆士 D.華生 D.弗洛伊德
13.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 ( )
A.詹姆士 B.華生 C馬斯洛 D.奈塞
14.比較強調意思的作用和功能,認為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心理
學流派是 ( )
A.人本主義心理學 B.行為主義心理學
C.機能主義心理學 D.格式塔心理學
15.重視人的異常行為的分析,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的心理學流
派的是 【 )
A.行為主義心理學 B。格式塔心理學
C、精神分析心理學 D.人本主義心理學
16.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家 ( )
A.弗洛伊德 B.羅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納
17.心理是物質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屬性,是物質的一種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 )
A.神經元 B.神經系統 C大腦 D.大腦皮層
18.由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并由其操縱借以引起被試反應的因素或
條件是 ( )
A.自變量 B.因變量 C無關變量 D.控制變量
19.用標準化量表對個體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的方法是 ( )
A.實驗法 B.觀察法 C調查法 D.測驗法
20.心理活動的源泉和內容是 ( )
A.感覺與知覺B.客觀現實 C認識過程 D.思維
參考答案:
1.A 2.B 3.C 4.C 5.D 6.B 7.C 8.D 9.B 10.D 11.A
12.A 13.B 14.C 15.C 16.B 17.C 18.A 19.D 20.B
二、填空題:
1.心理現象可以從心理過程和________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2.心理過程包括______過程、情感過程和______過程。
3.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______。
4.古希臘哲學家______的______一書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系統論述心理
學思想的著作。
5·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從______年德國心學家______在萊比錫
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的。
6.從學科性質上看,心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關系的______科學。
7.認識過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征、聯系與關系的
心理活動,主要包括感覺、知覺、______、______和想象。
8·探索心理規律就是要查明環境因素、機體因素、心理因素的變化與——的關系。
9.人的心理實質是;心理是______的機能、是對______的反映。
10.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______。
11.調查法可分為:談話、問卷和______幾種具體方式。
12.在日常條件下,對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變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叫
______實驗法。
13.一般認為______1967年寫的第一本______著作時,才正式建立“認
知心理學”這一心理學的新方向。
14.影響人的心理活動的因素概括起來有三類:環境因素、______和
...........................
參考答案:
1.個性心理特征2.認識;意志3.性格4.亞里士多德:《論靈魂》 5.
1879;馮特6.邊緣7.記憶;思維8、心理變化9.人腦;客觀現實 10.自
然實驗法11.活動產品分析 12.自然 13、奈塞;認知心理學 14.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三,名詞解釋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2.心理現象: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統一體。
3.心理學研究的客觀性原則:即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應
該具備下列條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該是可以觀察的、可以測量的。
4.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性原則:是將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在發展
中研究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上心理的發生和發展。
5.心理學研究的系統性原則: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必須在各個因素的前后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去分析認識。
6.心理學研究的教育性原則:在進行心理研究時,研究的選題、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應損壞被試的身心發展,而應該符合教育的原則,特別是當被試是兒童時,更應注意這個問題。
7.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盡的記錄,然后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8.實驗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計劃地嚴格控制或創設條件去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9.測驗法:通過標準化測驗來研究個體心理或行為差異的一種方法。
10.調查法:是指同時向一個總體的有代表性的樣本問一些同樣的問題。
11.個案研究法:對單一研究對象的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廣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稱個案法。 、
四、簡答題:
1.簡述心理過程及其相互關系。
答:心理過程是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過程,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其中,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情緒情感過程包括快樂、悲哀、憤怒、恐懼的原始情緒;心境、激情和應激的情緒狀態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會情感。意志過程包括自覺確定目的并作出決定的行動計劃階段和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執行計劃階段。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者于的行為活動之中。認識過程是情緒情感和意志過程產生的基礎,沒有認識活動,人既不會產生情緒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覺的、堅強的意志。情緒情感和意志過程又反作用于認識過程,沒有人的情緒情感的推動或缺乏堅強的意志,認識活動就不可能發展和深人。
五、論述題:
1.知、情、意三者的關系。
答: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聯系的,而是一個統一的總體,它們、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1)認識過程、情感過程的關系:一方面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對一個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對客觀事物有了一定的認識,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隨著認識過程的深化,情感也會隨著變化。另一方面,情感過程也反作用于認識過程。這種作用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它可以加強或提高認識過程的積極性,提高人們認識活動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認識過程的積極性,甚至起到阻礙的作用。
(2)認識過程與意志過程的關系。一方面,認識過程是意志活動的前提。人只有認識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才有可能在進行意志活動時正確地確定自己的目的,選擇實現目的的途徑、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執行意志決定的過程中,通常要通過認識活動預見行動的進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響人的認識過程。意志使人在認識過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斷克服困難,使認識更加深入。一個沒有堅強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復雜的認識活動的。
(3)意志過程和情感過程的關系。首先,人的情感對意志行動有一定的影響。積極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動的積極性,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消極不愉快的情感會降低人的活動積極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礙意志活動的進行。第二,意志可以調節人的情感。意志堅強的人可以控制消極的情感,不畏困難,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業來。相反,如果一個意志薄弱,他就會被消極的情感所左右,最終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