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特種軍隊”的那些事兒
談起清朝的凄美愛情劇,當仁不讓的要數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大玉兒在得知多爾袞戰死沙場時涓然淚下的揪心場面。作為皇太極的弟弟,貴為王爺的多爾袞為什么會親自披甲為帥呢?這跟八旗制度有關。多爾袞是王命敕封的天子之臣,執掌正白旗,手下精兵千萬,自然站在沖鋒陷陣的大前方。八旗子弟,是帝王的御用軍隊,也是清王朝建立及繁盛所不可或缺的堅實后盾。
乾隆帝爺爺的爺爺—皇太極,創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那么,成都作為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有沒有與八旗有關呢?其中就有寬窄巷子,“八旗”精神在這里延續。這里除了有名揚四海的成都小吃,您知道寬窄巷子是由清朝八旗兵丁駐扎的三十三條胡同中殘余的三條所構成的嗎?作為清朝政府馳騁天下的利器,八旗軍隊在平定了準格爾之亂后,被康熙帝留下數千人駐守。為了安置,他們在這溫暖的南方筑起了被譽為“孤本”的北方民居。
那么,到底什么是八旗制度?它又是如何與命運多舛的清王朝一起經歷歲月洗禮的呢?小編帶您去領略它獨特的風采。
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十人或三十余人不等結伴入山,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
八旗的建立: 四色王旗為君立
正黃旗盔甲
清太祖努爾哈赤于明萬歷十一年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鄰近滿洲的各部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萬歷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招來的人口編入自己的隊伍中,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萬歷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后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被編在旗內,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
此套八旗盔甲是乾隆帝為訓練校閱軍隊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制,非實戰物。甲為上衣下裳式。上衣圓領,帶左右護肩、左右護腋、前襠與左襠;下裳分左右兩片。甲款式相同,各依旗色而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旗甲。
上三旗與下五旗: 等級嚴格集權制
正白旗盔甲
八旗又分上三旗與下五旗。順治七年底,多爾袞死后,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
乾隆大閱圖卷(局部)
此圖描繪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于京郊南苑首次舉行閱兵的宏大場面。其中原圖共有“幸營”、“列陣”、“閱陣”、“行陣” 四卷。圖中所繪不下萬人,八旗將士身穿盔甲,胯騎駿馬,各執旌旗,分陣排列,精神抖擻地等待皇帝檢閱。畫面用色鮮明,呈現強烈的紀實性,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八旗的興衰: 風雨飄搖訴興衰
清統治全國后,由于八旗制度的嚴重束縛,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據,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問題。康熙、雍正時已出現,乾隆初更趨嚴重,從而引起清統治集團的關注。康熙、雍正時曾先后賞賜銀兩數次,但不久即罄盡無余,于是增加兵額,擴大食餉面。雍正二年始,設教養兵(養育兵),給予錢米。光緒時養育兵共計27408人,清末達到29207人。乾隆時曾準許京城和各省駐防漢軍八旗出旗為民,令其各得生計。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而且陷于貧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積極和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足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