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中原王朝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外戰(zhàn)外行,別不好意思承認(rèn),這話很有道理。
白登之圍(圖注)
西漢開國,仗打得精彩干得漂亮吧,劉邦也這么覺得,所以牛逼哄哄親自去打匈奴。結(jié)果如何?命盡管沒丟在白登山,臉?biāo)闶莵G在歷史上了。唐朝差不多,開國之仗打得挺好,不料建國不久就被突厥殺到長安城外,差不多把國庫都賠進去了才換取對方退兵。漢唐這樣強悍的朝代都混成這樣,其他朝代基本上就更差了。比如宋朝,二代皇帝趙光義御駕親征打契丹人,大敗而逃,屁股上還中了箭,從此不敢北望。
打不贏咋整?
打不過人家,又擔(dān)心人家打過來,辦法只能是裝孫子。有的朝代裝孫子,就一直裝到死,比如宋朝。有的朝代裝孫子,是為了不裝孫子,比如唐朝。李淵和李世民父子是裝孫子的高手,而且一裝就是12年,著實不易。
裝孫子也要會裝,得裝到位,不能讓對方看出來。李淵、李世民父子是怎么裝的呢?
李世民裝孫子很成功(圖注)
第一,李淵親自給突厥的老大始畢可汗寫了一篇軟文,各種卑躬屈漆,自我貶損,同時還稱臣納貢,讓對方得到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雙重滿足;
第二,突厥使者到長安,狗仗人勢,恃主而驕,十分囂張。李淵一點兒不生氣,滿臉堆笑,把對方當(dāng)可汗一樣伺候;
第三,突厥始畢可汗死后,李淵宣布3天不上班,專門為之舉喪;
第四,國庫都給來了突厥。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盟,一個是宋朝的澶淵之盟,一個是唐朝的渭水之盟,都是恥辱條約,只是漢人史官為了中原王朝的面子,用“盟”代替了“不平等條約”而已。百度百科對渭水之盟的介紹簡直是誤導(dǎo)人,說突厥退走后,獻馬三千匹、羊萬口,搞得好像唐朝通過這個條約得了多少好處似的。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為了讓突厥退兵,李世民幾乎把自己的國庫都搬空了送人。對此,他自己也承認(rèn),正如 《資治通鑒》》記載的:“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
渭水之盟(圖注)
事實證明,北方少數(shù)民族雖然蠻勇善戰(zhàn),但比花花腸子,完全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最終,李世民派出名將李靖,以偷襲的方式滅了對方,還活捉了頡利可汗。
所以,裝裝孫子其實沒啥,但滿足于裝孫子,那就只能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