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鬼子六
大將軍、大忠臣會不會說大話?當然會!
明朝大將袁崇煥一向為人稱贊,特別是1626年在寧遠城炮擊努爾哈赤,將他送上西天,揚大明朝軍威。但袁崇煥也有一個毛病,說話不謹慎,用古人的專有名詞叫“孟浪”。也就是說話輕浮,講大話的意思。正是這袁崇煥“孟浪”的毛病,害得他自己身首異處,也斷送了大明江山。
此事還要從崇禎元年七月四四,崇禎皇帝和袁崇煥的一次見面說起。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將魏忠賢閹黨除去,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朱由檢于平臺召見袁崇煥。
崇禎皇帝問袁崇煥,討論遼東事宜,希望袁崇煥能提出令人振奮的平遼方略。袁崇煥也知道崇禎皇帝對于他寄予厚望,他更知道全部的朝臣都在等著他督師薊遼后,能帶來讓人心服口服的功績。
袁崇煥回答:“倘若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 ?袁崇煥想要問皇帝要權,起碼在遼東戰場上,袁崇煥要集權,自己當家說了算。當然,要權是要有代價的,領導給了權,必須要干出點成績出來。袁崇煥憑什么要皇帝給他大權呢?他提出了5年平遼的承諾。有了這個承諾,皇帝放權也就有了交換條件了。
袁崇煥真的對平遼這么有把握呢?前面幾任遼東經略都搞不定的事情,袁崇煥真的十拿九穩了嗎?
朝廷上總有一些冷靜的人。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就趁著皇帝暫退去方便的時候,當面向袁崇煥“請教”。說是請教,其實是要探探袁崇煥的老底,你說五年平遼,到底該怎么做?
袁崇煥突然不說話了,淡淡地吐出了幾個字,“聊慰上意”。許譽卿一聽腦袋轟地一下,袁崇煥這是在忽悠皇上啊,忽悠朝廷啊!心里沒譜的事情,你說個毛線啊!你袁崇煥用大言安慰皇帝急切的心理,軍前無戲言,萬一沒辦到,這可是要掉腦袋的。許譽卿提醒他,“皇上英明之極,你豈可浪對?到時按期責功,怎么辦?”
袁崇煥也知道自己說了大話,闖了大禍。等皇帝方便完了,就開始在對奏中提出各種困難、各種條件,比如錢糧、武器、用人、輿論壓力等等。崇禎皇帝巴不得有人能給個確切的時間搞定遼東的大患,袁崇煥既然站出來,當然要什么給什么。袁崇煥提的條件都答應,并賜給他尚方寶劍,催促他快點出關去落實五年平遼的承諾。
袁崇煥自己種的因,要自己去接這個苦果了。遼東的滿洲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薩爾滸大戰之后,早已經今非昔比。當時遼東的局勢,明朝屬于守勢,滿洲屬于攻勢。袁崇煥要五年平遼,不僅要扭轉明軍的守勢,還要消滅滿洲軍事主力,收復被占領的城池。不說毫無希望,也是難上加難。袁崇煥這一路揮師東進,兇多吉少。
在朝廷內,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浪言還讓朝中的君臣心潮澎湃。等了這么多年,終于有個人能扛事兒了。崇禎皇帝以及他身邊的大神們,都深深舒了一個口氣。
袁崇煥雖然取得過寧遠戰役的勝利,重挫了努爾哈赤。但這只是一個局部的勝利,并沒有逆轉遼東邊境的態勢。要翻盤,談何容易?
袁崇煥到了遼東后,自知自己兇多吉少,也就難免有孤注一擲的心理。他一上來,就下了一個昏招,殺了東江總兵毛文龍。殺毛文龍他并沒有抓到什么把柄,只是為了殺而殺,原因就在于毛文龍當時主張明軍應該力主防守,反對袁崇煥主動出擊的戰略。袁崇煥本來就壓力山大,哪里容得下自己戰壕里有大將跟自己不一條心。仗著崇禎皇帝的信任,袁崇煥自作主張殺了毛文龍,還夸下海口:我若不能恢復遼東,愿意拿著皇帝欽此的尚方寶劍自刎!
沒等袁崇煥找到與后金主力決一死戰的機會,皇太極倒是主動出擊,打了皇太極一個措手不及。1629年,正當袁崇煥囤積重兵在寧遠、錦州一帶時,皇太極率領滿蒙騎兵10萬,繞道遼西攻破喜烽口以西的長城防線,直入內陸,進逼北京。袁崇煥急忙派人前去阻擊,結果全軍覆沒,皇太極的軍隊馬不停蹄圍攻北京城。
袁崇禎這時在關外待不住了,帶領大隊人馬進入關內,增援北京。為什么說袁崇煥在戰術指揮上犯了大錯呢?首先,他得知皇太極的軍隊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沒有去主動阻攔,而是尾隨敵軍,眼睜睜看著滿洲騎兵攻下北京城東面的幾個縣城。其次,他把自己從關外帶領的明軍主力安置在京城外圍,擺出了要和皇太極在北京城決戰的架勢。
這讓城內如甕中之鱉的君臣大為驚恐。你袁崇煥不是應該御敵于國門之外嗎?不應該在薊州、通州一線與皇太極決戰嗎?為什么要把戰火引到京城,置大明朝君臣安危于水火之中,這是何種居心?
京城里的大人們頓時炸開了鍋,紛紛指責袁崇煥居心叵測。就連崇禎皇帝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對袁崇禎起了疑心。于是,袁崇煥此時已經輸掉了這個局,而他自己卻不知道。他腦子里只有軍事上的考慮,卻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性,將自己帶入一個死局。
皇太極覺察到袁崇煥此時的窘境,他一旦發現了敵人的弱點,必將其置之死地。皇太極故意散步謠言,說袁崇煥與自己有秘密約定,他把滿洲軍隊引進關內,協助皇太極攻取北京。這一招正中下懷,京城里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驚惶不安的大臣,終于找到了把柄。“陰謀論”彌漫在整個城內,崇禎皇帝也動搖了。
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直接宣布將他逮捕入獄。崇禎皇帝壓抑不住幾個月的猜疑、驚恐、憤懣,當面指責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引滿兵包圍北京城、射傷滿桂。
事已至此,袁崇煥敗局已定!大明朝敗局也定!
為何什么說?當時,遼東的明朝軍隊已經是全國最為精銳的一直隊伍,袁崇煥雖然戰略判斷有誤、戰術指揮不當,但他在軍中威望無人能及,只有他能將遼東幾十萬明軍粘合在一起。袁崇煥一經逮捕,遼軍頓時群龍無首,大將滿桂、祖大壽互不服氣,祖大壽憤而出走,帶軍撤回關外。北京城的皇帝大臣們還在被皇太極包圍,護城的一只主力竟然撂挑子不干了!如此離心離德,軍心渙散,明朝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后世之人多指責崇禎皇帝意氣用事,錯殺了忠臣袁崇煥。但許多人沒有看到,袁崇煥的悲劇命運,其實是源自于一句沒經過大腦的大話,五年平遼,近乎兒戲。就是這句大話,將袁崇煥逼到了絕境,他不得不斬殺大將毛文龍以確立自己的正確路線,又錯誤地將與皇太極的對決擺到了北京城下,激起輿論環境一邊倒的批評質疑,終于被皇太極施以反間計,被崇禎皇帝褫奪軍權,下大獄,被千刀萬剮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