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癲癇痰多。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
【制法】除去雜質(zhì)及灰屑。用時粉碎成細粉。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fēng)冷。
2.《海藥本草》: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
3.《日華子本草》:調(diào)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毒。
4.《本草蒙筌》:療產(chǎn)后血氣刺疼,治跌撲血滯腫痛。
5.《綱目》: 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藥用價值
與所有的東方香料一樣,胡椒有著悠長的用作香料和藥物的歷史。味道更濃的蓽撥通常是首選的藥物,不過蓽撥和黑胡椒都被作為藥物使用。
黑胡椒子在印度是草藥、悉達和尤那尼醫(yī)學(xué)中的一種藥物。5世紀的《敘利亞醫(yī)學(xué)之書》(Syriac Book of Medicines)指出胡椒(可能實際指的是蓽撥)可治療便秘、腹瀉、耳痛、壞疽、心臟病、疝氣、聲嘶、消化不良、昆蟲叮咬、失眠、關(guān)節(jié)痛、肝病、肺病、口腔膿腫、曬傷、齲齒與牙痛。在中醫(yī)學(xué)中,黑胡椒可治療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亦可用于食物中毒解毒。5世紀后的許多著作也建議用胡椒來治療眼疾,一般是將胡椒制成的軟膏直接涂敷在眼睛上。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沒有證據(jù)可以表明以上的這些治療方法是有效的;將胡椒直接涂在眼睛上是很不舒服的,同時還有可能對眼睛造成損傷。
胡椒在很長一段時期中都被認為會讓人打噴嚏;現(xiàn)今也是這么認為的。一些人認為胡椒堿會刺激鼻孔,從而讓人打噴嚏;另一些人則認為是胡椒粉的作用,還有一些人覺得胡椒并不是十分有效的噴嚏制造劑。但是,幾乎沒有人曾進行過控制環(huán)境下的實驗來解答這個問題。
由于胡椒會刺激腸道,進行了腹部手術(shù)或有腹部潰瘍的病人的食譜中不能出現(xiàn)胡椒:一般會使用較溫和的食品替代之。
黑胡椒含有少量的黃樟腦,這是一種致癌物質(zhì)。
食療作用
胡椒味辛、性熱,入胃、大腸經(jīng);
有溫中下氣,消痰解毒的功效;
主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外敷治瘡腫、毒蛇咬傷、犬咬傷;又可解食物毒。
1.溫中散寒:用于胃寒所致的胃脘痛、嘔吐、以及腹冷所致的泄瀉、腸鳴;
2.醒脾開胃:本品小劑量能增進食欲,對胃口差、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
食療價值
胡椒科藤本植物胡椒的果實。我國廣西、廣東、云南等地有栽培。秋季至次年春季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干或烘干,取下果實,因呈黑褐色,稱為黑胡椒。也可全部果實均變紅時采收,水浸數(shù)日,擦去外皮,曬干,因表面呈灰白色,稱為白胡椒。生用。
[性能]味辛,性熱。能開胃進食,溫中散寒,止痛。
[參考]含揮發(fā)油和辛辣成分胡椒堿、胡椒脂堿。
口含胡椒可引起血壓升高,全身或頭部有熱感。內(nèi)服作用與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較小,小量能健胃和驅(qū)除腸道積氣。
[用途]用于脾胃虛寒,食欲減退,或脘腹冷痛,嘔吐,腹瀉。
[用法]作調(diào)味品,煎湯,或入丸、散劑。
[注意]多食動火,耗氣損目。
[附方]
1.胡椒生姜湯:生姜30g,微煨,胡椒1g。研末,加水煎湯服。
源于《圣惠方》。本方溫胃和中、止嘔之效較佳。用于胃寒嘔吐、噦逆。
2.紅棗胡椒丸:大棗7個,去核,每個放入胡椒7粒,以線扎好,蒸至極熟,共搗為丸。每次服0.5~1g,溫開水送下。
源于《百草鏡》。本方以胡椒溫中止痛,配大棗主要用以保護脾胃,減弱胡椒對胃的刺激性。用于胃寒腹痛。
芳香療法
黑胡椒具有強烈、刺激的味道,使用少許黑胡椒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尤其是用于即刻振奮精神和補充精力。另外芳香療法中臨床發(fā)現(xiàn),黑胡椒經(jīng)由的辛辣氣味不僅能融化女人的性冷淡,對中年男士的興趣缺乏也同樣有效,所以是夫妻增加情趣是的美好共浴精油。
【黑胡椒做菜注意事項】
一、是與肉食同煮的時間不宜太長,因為黑胡椒中含胡椒辣堿、 胡椒脂堿、揮發(fā)油和脂肪油,火候太久會使辣和香為原味發(fā)掉。
二、掌握調(diào)味濃度,保持熱度,可使香辣味更加濃郁。
由于胡椒的熱性高,吃了很容易讓人體內(nèi)陽氣生發(fā),所以每次最好別多吃,在0.3克―1克左右比較適宜。另外,發(fā)炎和上火的人要暫時禁吃胡椒,否則更容易動火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