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等先哲總結概括了當時的養生實踐,提出了以“道論為本”的養生思想,秦漢時期黃老之學進一步發揚光大了這種思想,這就為道家養生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呂氏春秋》在表述自己的宇宙觀時,融入了《老子》、《易傳》的思想。它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把“太一”看作世界本體。又說:“一也者,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這里又把“一”看作萬物之宗。“一”,元初之氣,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呂氏春秋》不僅繼承和改造了《老子》的本體論,而且繼承和發揮了稷下道家的精氣說。我們知道,在稷下道家那里,精氣不僅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而且是精神的根源。管子認為“精氣”不僅是產生五谷和列星的本原,而且也是“鬼神”所賴以為鬼神,“圣人”所賴以為圣人的物質基礎。《呂氏春秋》發揚了這一思想:“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于珠玉,與為精朗;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夐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在這里,“精氣”既被看作一切生命運動的源泉,也被看作產生圣智的源泉。
《黃帝內經》直接繼承了黃老之學的精氣學說,并以其精氣作為其哲學的主要范疇,建立了以養生為主旨的哲學體系。《素問·天元紀大論》引《太始天元冊》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內經》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它是萬物資始、品物咸章的物質元素,不論是天下的日月星辰,還是地上生化滋長的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這同樣是說,萬物的產生都是以氣為始基的。
由于氣的結合而產生的萬物不計其數,任何事物的不同狀況,都是氣的運動變化的結果。“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內經》所說的“氣”是什么呢?《內經·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這是說“氣”是一種像霧狀的物質元素。《內經》又稱此氣為陰陽之氣:“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輕之陽氣和濁重之陰氣充滿于宇宙之間,它們相互作用而產生自然界的云雨現象。“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兩出地氣,云出天氣。”陰陽二氣互相作用的規律也是天地萬物的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宇宙間的一切現象便自然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和說明:“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進一步認為人和自然界都是由氣構成的,“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內經》認為,人的形體、外貌、情感意志是與天地等自然現象相互對應的。“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自然現象中的日、月、雷、電、風、雨等與人的耳目九竅等外形和喜怒哀樂等情感是一一相應的,“歲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脈”。其次,社會政治、人的道德也是與天地的自然現象相應的。《內經》強調“天人相應”的目的,是注重人作為宇宙中的一部分,如何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適應陰陽四時的變化,加強身體的調養,這是其積極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