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養生和起居的養生,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古語說民以食為天,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老子講飲食,有三個字叫“甘其食”,就是你吃的這種食物,你要覺得它很甘甜。《黃帝內經》里也說了三個字,叫美其食,就是說你吃這個食物,你要覺得味道很好吃。在飲食的時候要有這種心態。粗茶淡飯,但是他覺得這個東西特別好,照樣吃起來津津有味。
《黃帝內經》在講飲食的時候,提出了一個“五”的飲食方法,就是要五菜五果五肉五谷,實際上就是配合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谷是粳米、麻、豆、麥、黃黍,也就是說要注意要吃五谷雜糧。五果就是棗梨栗杏桃。這個五果里面其中一個大棗,能健胃、健脾、和胃、益氣。五肉,《黃帝內經》里叫五畜,是牛犬豬羊雞,也都要搭配起來吃,尤其是羊肉、牛肉,它的性都偏溫、溫熱,能起到補陽氣的作用。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這些蔬菜是按照不同的性味來分的。
從食物的性味上那就是酸苦甘腥咸,腥味就是辣。這個五味實際上分別入的是五臟,肝心脾肺腎。酸味入肝。苦味入心,比如說這個人心火比較旺,可以吃一些苦瓜,可以降火。甘也就是甜味,是入脾的,所以補脾胃,大棗這一類就帶微微的甘甜。辣味就是腥味,它是入肺的。咸味是入腎的,如果這個人腎功能不好的話,要少吃咸。食物如果按照顏色來分的話,它又有青赤黃白黑,五種分類也都是按照五行來的,就是說我們吃的飲食,一定要五色俱全,五味俱全,一定不能偏,這是《黃帝內經》的一個基本原則。比如熬粥的時候,建議大家熬一種粥,叫五色粥,就這種粥里面,可以放一些黑米、黃米、白米、大棗等等。
飲食實際有四大原則,第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雜。第二個就是要吃的少,就是吃飯吃七八分飽。
第三個詞那就是要淡,這個淡還包括了不能太咸,同時還不能放太多的佐料,要保持那個自然的那種味道。第四個字那就是要慢,有好多肥胖的人,他的吃東西一個是吃的多,但也有的人他吃的不多,但是吃的快非常快,這也會導致肥胖。
中醫認為我們的食物是有五性的。這個五性實際上就是指四氣里面的四氣,再加一氣就是五氣,這五氣就是寒熱溫涼平。比如寒性的食物有桑椹、馬齒莧、蒲公英、苦菜、白菜、黃花菜、冬瓜、西瓜、苦瓜、紫菜、海帶等等。涼性的食物有玉米、李子、香蕉、甘蕉、白果、甘瓤、菊花、絲瓜、黃瓜、蘿卜、芋頭、空心菜、豆腐、綠豆、木耳。熱性的食物有辣椒、花椒、胡椒、肉桂、干姜、茴香、香菜、羊肉、狗肉。溫性的食物有芥菜、南瓜、大蔥、大蒜、韭菜、胡蘿卜、蘆筍,還有一些水果比如說水蜜桃、荔枝、桂圓、橙子、李子。
這些食物的分類當然也都是相對性的。那一般的來說,偏陽的這種體質,適合于吃一些寒涼的食物;那么如果是偏陰的偏寒的,那就適合吃一些溫熱的食物。而大部分的蔬菜,它是平性的,所以對無論是偏陽體質,還是偏陰體質的人,都是可以吃的。那么中醫上面還有一句話叫做藥補,。有補陰的藥物,補陽的藥物,補氣的藥物和補血的藥物。補陰的藥物主要有像龜板、銀耳、鱉甲等等,這都是滋陰的。補陽的藥物有有鹿茸、狗腎等等。補氣的有非常重要的一味藥,就是人參。人參實際有很多種,有黨參、紅參、西洋參等等。一般的偏陽性體質的人,吃一點西洋參比較好;偏陰性體質的人,吃一點紅參比較好。還有補血的藥物
比如說當歸、阿膠。在選取這些藥物補養的時候,要去聽從醫生的指導。老百姓還有一句話叫做藥補不如食補。
起居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指日常生活,那這是一種廣義的起居,這里就偏向于講狹義的起居,就是指起床和睡覺。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覺,《黃帝內經》里面專門有一篇,叫四季調神大論,是按照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起居。《黃帝內經》上講了,春天這個季節叫發陳,就是春天到的時候,那些陳舊的東西,經過了去年秋冬之后,都給散發掉了,
萬物已榮,萬事萬物都開始欣欣向榮,草木也開始長出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晚睡早起,叫夜臥早起。這個晚一點睡當然是相對冬天而言的,一般的說總是在亥時睡覺比較好,也就是晚上的9點到11點之間。那這個晚一點睡,就是亥時稍晚一點,可以偏向于10點11點
那個時候睡覺。要早一點起床,這個早一般的來說是卯時起床比較好,卯時就是上午的5點到7點。為什么要夜臥早起呢?因為這個時候,春天一來到,陽氣就上升了,那白天就要稍微要長一些了,晚上要稍微短一些了,睡覺也要跟這個白天這個長度要一樣,完全是跟天地自然之氣相呼應的。這個時候怎么鍛煉呢?叫做緩步于庭,披發緩行,就是在庭外,要慢慢的走路。要緩步不要太急。因為春天這個時候陽氣才剛剛的升發,還不是非常的茂盛,所以鍛煉的時候,也要跟這個氣息同步。披發緩行,這個時候頭發要散開,要這個頭發感受到,感受到天地之陽氣,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在春天的時候,人是最容易犯困的,那么犯困了又叫少睡一些,所以怎么辦呢?
有一個辦法,就是要午睡,午時休息,就是古人所說的要睡子午覺,子時一定要熟睡了,午時一定要小睡。為什么子午覺這么重要呢?因為子時跟午時,正是陰陽之氣交合的時刻。子時就是半夜的11點到1點,這個時候它是陰氣最盛,所以陽氣就開始發生了,是陰陽交接、陰陽轉變的時刻。而午時,中午的時候是陽氣最盛,陰氣最少,所以陽氣達到最盛的時候,當然它就漸漸衰了,因為達到一個最高點,它肯定要向反面所轉化,所以陰氣又開始發生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是子午覺,這兩個時刻都非常的重要。那么春天還要注意保養肝臟,因為按照中醫的說法,春天、肝臟這都屬木,所以要注意保肝。那么到了夏天,《黃帝內經》上說經過了春天到了夏天的時候,陽氣就更足了,所以這個時候要怎么樣的起居呢,也叫夜臥早起,字面上看跟春天是一樣的,可是在時間把握上,它說了這個夜是比春天的夜還要晚一些,這個早比春天的早還要早一點,也就是說要睡的更晚了
要起的更早一點了。這是夏天,叫無厭于日,這個時候不要害怕太陽光。大家都知道人一到夏天的時候,陽光普照非常的炎熱,總喜歡到蔭涼的地方去,尤其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總喜歡吹空調,然后吃的是冷飲。在《黃帝內經》看來,這是一種違背自然的做法。所以盡量的不要去吹空調,也不要多吃冷飲,自然乘涼就可以了。因為是夏天陽氣最盛,所以人最容易發怒,在五臟上面尤其要注意養心。到了秋天,萬物就開始凋零了,這個時候呢寒氣開始來了,這個時候要早臥早起,要早一點睡早一點起。這個時候開始黑夜開始越來越長了,所以要早一點睡,還要早起。那早起到一個什么地步呢?叫與雞俱興,要跟雞的生活規律一樣。
大家都知道雞可以說是一種陽光的動物,它只要有太陽光的時候,就出來活動;只要太陽一落山了,它就開始到雞籠里去了,開始休息了。所以人的作息時間,在秋天的時候,就要與雞俱興。秋天因為氣息比較燥,所以這個時候要吃一些潤燥的食物,同時情緒上也要防止悲傷。秋天呢最大的影響到人的五臟當中的肺臟,所以要注意養肺。到冬天是陰氣最盛的時候,所以人應該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早早的睡覺,要很晚才起床,太陽出來了,人才起床,就是完全跟天地的陰陽之氣相同步。那么冬天的時候,要注意養藏。所以說春天要養升,夏天要養長,秋天要養收,冬天要養藏,這叫升長收藏。人的這種養生活動,也要跟宇宙萬物,跟天地氣侯的變化相一致。冬天還要注意保養腎臟,所以冬天也是一個進補的季節。
怎么能應時而睡呢?在中國的古代,五代宋初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道士叫陳摶又叫希夷,他就有一種功夫,就叫睡功,秘訣有32個字:龍歸元海,陽潛于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臥,世無知音。就是說自己睡的時候,就像一條臥龍,這條龍是陽氣潛藏在陰氣里面,因為陽氣最容易耗損,所以你潛伏在那里。要先臥的是心,心要先靜下來,然后臥的是行,所以叫先睡心后睡眼。所以好多人失眠之后,吃藥,結果吃了之后,
一開始管用,到后來越來越不管用了。這什么問題呢?恐怕心的作用沒有達到。睡眠的姿勢一般的是以側臥比較好,以右側勢比較好。因為心臟在左側,所以基本上偏于右臥右側。這里介紹一種方法,安心入睡的方法。中醫上講失眠,可能就是心腎不交引起的,心和腎心腎二氣不相交了,人就容易失眠。所以這個時候,教大家一種方法能達到心腎相交。手上的勞宮穴,可以簡單的把它看成是管心的,;然后腳上有一個穴位,是在腳心,叫涌泉穴。在入睡之前,可以用右手的勞宮穴去挫左腳的涌泉穴。這個按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首先一定就是心要靜下來。同時還可以換一只手,用左手的勞宮穴對準右腳的涌泉穴,慢慢的搓揉,這樣也有助于心腎相交。
總而言之養生,主要的是精氣神這三者要同養,任何一點偏移的,比如說光養形不養神,或者光養氣不養精,那都不符合中國的養生大道。所以最后歸結為養生的一個原則,那就叫發于陰陽合于術數,也就是說在養生的時候要達到三個合一,第一個合一就是形神合一,第二個合一是內外合一,第三個合一是動靜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