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甲骨文的文字就是一個方鼎,方鼎在商朝是祭祀的鼎,尤其是祀地;天子是使用圓鼎祭天,因為天圓地方。也就是說,方鼎是巫師祭祀的工具。
帛書寫:鍵,元享利貞。今文版:乾,元亨利貞。而朱伯昆主編的《周易知識通覽》(1993)(注一)也說明:”元,大;亨通享,即以供物祭祀神靈;利,利益的利;貞,占筮。這卦辭是說,人們筮遇此卦,可舉行大享祭祀,并有利于占問。”(編這本書20位大多是社科院的專家,請不要再懷疑了)
比較有意思討論的方鼎,就是大禾方鼎和后母戊鼎,大禾方鼎是因為刻有”大禾”兩字而得名,但是其四面的人面頗引人側目,按商早期盛行人祭,
石志廉(1985)(注二)認為商代卜辭有大量貞卜有關農作物是否獲得豐收的事件,加上商代可能有做為祈報儀式的大禾祭,是祈求豐收的祭祀方鼎。
令人好奇的是四個面都是人面,這很可能是鼎內裝有犧牲的人頭,因為商朝早期至中期盛行人祭,其中尤以羌人最多,經常有幾十、幾百俘虜的奴隸供做祭祀可否的卜辭紀錄,到了商晚期人祭的就幾乎沒有了。王元朝(2011)(注三)說明,光是在祭祀區的遺址,小屯南宗廟區發現牲人遺骨702具,侯家莊王陵區祭祀場發現牲人遺骨3455具,等等。
甲午卜,貞,翌乙未侑于[祖乙]羌十人。(《合集》324)
已巳,貞于未,侑伐于父丁羌三十,卯三□。(《合集》32053)
石志廉(1985)也提及古代國內外各農業民族以血祭農神,以恢復地力,祈求獲得豐收,以人為犧牲的事例不勝枚舉。所以這人面的方鼎是有可能制作于商早期或中期,用于人祭祈求豐收大禾祭所制作的。
右圖的鼎,雖然后來定名為”后母戊鼎”,但是我還是鐘情于”司母戊鼎”,因為青銅器翻鑄時書寫要寫顛倒,反司為后,這個說法普遍在考古學家都有認識,因為司和后在甲骨文字剛好完全顛倒,工匠有時候會寫相反。
根據常玉芝(2013)(注四)粗略統計殷墟甲骨卜辭,有”司”的卜辭約90余條,其中寫成”后”有30條左右,”司”占大多數。因為”司”做祭祀解,而且”司”也是意為掌管的官名,和帶有司的女性名。而主張后母戊鼎者,這是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為祭祀其母親而制的,因而定名,意思上更接近”商王之后”。
無論是哪一個名稱,方鼎做為祭祀之鼎是確定的,甲骨文”貞”字形似方鼎,易經爻辭多寫”貞”問,就是占卜,或是以方鼎祭祀后執行卜筮儀式,再紀錄于所占出的卦爻。
(注一)朱伯昆主編(1993)。周易知識通覽。山東:齊魯書社。
(注二)石志廉(1985)。商大禾鼎與古代農業。文博,1985年第2期。
(注三)王元朝(2011)。人祭習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1年12月。
(注四)常玉芝(2013)。是”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論卜辭中的”司”、毓”。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