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無極道人
生死輪回一場夢,
迷悟只在一念間。
俊鳥出籠游太虛,
大道無極任逍遙。
我們前面講解了古人對于物質的理解,概括了物質形體的產生過程,即:從無中生有到氣形質全,從“天地含精”到“化生萬物”;總結了物質性質的分類方法,即: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為原則把萬物“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始終沒有脫離《易經》的指引,這說明《易經》是真正的智慧之書,是當之無愧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但是,現實中我們一說到《易經》就很容易跟玄學聯系起來,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搖卦算命之類的東西,然后有些了解《易》的人就會聯想到一大堆的哲學理論,什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時俱進,盛極而衰等等大道理。總之,現在人們一提到《易經》就跟玄學或者哲學畫上了等號,其實,這是因為人們根本就沒有讀懂易經,讀不懂自然就沒辦法產生科學的認知,錯在人,不在《易》。其實,《易經》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它只是古人觀察和測量天地萬物的一套工具而已,下面我們就講一下如何讀懂《易經》。
上面我們說《易經》是一套測量天地萬物的工具,那既然是工具,就應該有相應的產品說明書,來介紹這套工具的名稱、型號、規格、性能、原理、功能、用途、基本參數,以及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等內容,而這些內容就隱藏在《易經》的易傳部分,主要在系辭上下和說卦傳三篇,我們接下來按照產品說明書模式來分析《易經》這套工具。
名稱:易經。
型號: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合一升級版。
規格:
卦數八,爻數六,乾坤之策數三百六十,萬物之數一萬一千五百二十。這個數字是如何得來我們以后會有詳細介紹。
出自《易經·系辭下傳》第十章:“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易經·系辭上傳》第九章:“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性能: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顯諸仁,藏諸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易》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其陰陽變化規律適用于天地萬物,遍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知不覺都在遵循著這個規律,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
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原理: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大原則,我們前面介紹過,不易是根本,即“貞夫一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所以能夠“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
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經·系辭下傳》第一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i)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功能:
彌綸天地之道,范圍天地,曲成萬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能通神,可測量天地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說“范圍天地,曲成萬物”。
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四章:“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經·系辭下傳》第二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用途: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開物成務”即開發民智,成就事業。“冒天下之道”即包容天下所有的道理。“如斯而已者也”即僅此而已。所以圣人以此來通志,定業,斷疑。
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一章:“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執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