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居家保護神縱觀歷史,為什么說民俗信仰源于生活的信仰是一種民俗信仰,所有的信仰都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需要信仰的支撐。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信仰,幾乎伴隨著人類的誕生就開始了。
而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傳統的靠天吃飯的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生產依賴的就是風調雨順的自然環境。因此,在我國,源自對大自然的的崇拜與信仰的民間信仰與崇拜便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顯得十分活躍,而且在民眾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種由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創造、并在人民群眾中傳承的信仰就是民俗信仰。對居家保護神的崇拜與信仰就屬于這樣的民俗信仰,它是一種純粹的民間信仰。
民俗信仰與宗教、迷信的區別:
從表面士看,民俗信仰與宗教所關注的某些事象以及所供奉的某些對象,有其相近相鄰的性質,但它們之間還是有著巨大的區別的。
宗教信仰是有組織的,也就是它有正規的信仰機構,有教主。如佛教的佛祖釋迦牟尼,道教的祖師老子等,都是信徒們崇拜的至高無上的對象,也是本教的創始人。這是其一。其二,宗教有著嚴格的教規,用以約束出家人的行為。其三,宗教信仰有宗派,有完整的倫理哲學體系,還有成體系的經典,如佛教的佛經、道教的道德經等。其四,宗教信仰有專職的執事人員、神職人員,如方丈、住持等;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如寺廟、道觀等;還有各自的神具、教服、法器或儀仗,如七珍、八寶等。其五,宗教信仰者有自覺的宗教信仰意識,稱為宗教信徒。
封建迷信雖然在歷史上也曾一度是民間信仰傳承的內容,但它對事象因果進行了歪曲認識,又采用了歪曲的處理手段,把世間事物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因此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欺騙性、誤導性和麻痹作用,所以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弊害。它對自然現象以神靈、鬼怪、異兆等進行歪曲解釋,并采取占卜、巫術、符咒、祭祀驅邪等手段。封建迷信的信仰活動往往受狹隘的功利目的所支配。這就是封建迷信的主要特點。實際上它是一種惡俗。搞封建迷信者總是以損人開始,以害人害己告終。這種活動的社會危害性極大。它利用人們的善良本性去騙取他們對事象的虔誠,騙取他們的錢財,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團結。這種所謂的信仰必須堅決取締。
民俗信仰不同于封建迷信。因為它源于生活,是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習俗。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經驗中,找到了它們的合理性,于是,把這些事象從迷信的桎梏中提煉出來,在生活中加以利用。所以,這些信俗能為社會所認可,長期保存下來,形成了人們心理上抹不掉的民間習俗。民俗信仰是從遠古時期傳承下來的,是在民間廣泛流傳而又普遍存在的日常信仰,如年節禮俗、婚喪禮俗、壽慶禮俗等。這些習俗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民俗信仰的特點是:
第一,它沒有固定的信仰組織,都是老百姓自發的、直接參加的活動。如妙峰山的朝頂進香,文會為香客服務,武會表演獻藝等。
第二,民俗信仰沒有固定的至高無上的信仰對象,信仰對象多種多樣,有佛教神、道教神、儒教神、民俗神,甚至還包括了動物神和植物神等。
第三,在民俗信仰中,沒有能支配人們的一個信仰權威。它是一種原始的信仰,是古代勞動者共同自發創造的。因此,這種信仰根本找不到一位總的權威創始人。
第四,在民俗信仰中,沒有宗派之分,只有地區和民族之別,更具有自發性和廣泛性,因此,形不成“宗”或“派”。
第五,民俗信仰沒有完整的信仰體系。由于它具有自發性和多樣性,處于蕪雜的零散狀態,因此,它也沒有自成體系的“經典”。
第六,民俗信仰沒有教規、成約、圣訓的約束,完全是根據信仰的形式和傳承或“神判”來決定一切。
第七,民俗信仰沒有專職的神職人員管理,一般具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吉慶性質。
第八,民俗信仰往往和生活攙和在一起,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各種信仰活動。
第九,民俗信仰沒有自覺的信仰意識,信仰面廣而俗,其信仰對象是順其自然的。
第十,民俗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長期以來形成了許多民間習俗。
?這些習俗包括了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婚喪嫁娶、祝壽生子、祛病免災、行商做事、交友待人、歲時禮俗等諸多方面。千百年來,民俗信仰代表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和對求吉、祈福、納祥的企盼,體現了人們的老實與善良。它不受宗教的約束,也不受封建迷信的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