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其寒飲食入胃:張景岳“肺脈起于中焦,循胃口,上隔屬肺,故胃中飲食之寒,從肺脈上于肺也。所謂形寒寒飲則傷肺,正此節之謂。”
各以其時:是五臟各有所主的時令,如春肝、夏心、長夏脾、秋肺、冬腎。
參:相合、相應的意思。
治時:就是上面所說的五臟所主的時令,也叫旺時。
先受之:吳昆:“先受之,則次便及乎肺,而為咳矣。”
介介:吳昆:介介,堅硬而有妨礙之意。
不可以轉:《外臺秘要》作“不可以轉側”。
陰陰引肩背:陰陰,即隱隱。
咳涏:丹波元簡:涎,即今之稠痰也。張宛鄰:腎主五液,入脾為涎,濁陰上填,故咳而多涎。
【明·馬蒔注證】:
[由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
至 乘冬則腎先受之 ]此段言五臟六腑皆成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傳之于各經也。
言皮毛為肺之合,《五臟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皮毛先受風寒邪氣,而邪氣遂入于所合,則肺當受此風邪也。但風邪雖受于其后,而肺寒則曰病于其先,其始因用寒冷飲食以入于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矣。肺寒則內寒,因外受風邪則外寒,外內皆寒,所以肺之遂成其咳,而傳之他臟腑也。大凡五臟各以其所主之時受病,非所主之時,則由別經傳以與之。正以人身與天地相參耳。故五臟各以五時感于寒則受病,感之微者則為咳,感之甚者則為泄為痛。即如肺主于秋,故肺先受邪;肝主于春,故肝先受邪;心主于夏,故心先受邪;脾主于至陰,故脾先受邪;腎主于冬,故腎先受邪,皆因五時而受邪也。惟咳則肺先受邪為咳,而傳之別臟,斯五臟六腑皆得以成咳也,豈特肺而己哉?
[由何以異之至 甚則咳涎 ]
此段言五臟之咳,其狀有不同也。
肺主氣,又主息,今肺受邪,而發而為喘息有音,以肺屬金,金必有聲也,甚則血隨唾出,肺氣受傷也,肺咳之狀如此;
手少陰心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其支別者從心系上夾咽喉;手厥陰心主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故心受邪,則咳必心痛,喉中介介如有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心咳之狀如此;
足厥陰肝經之脈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故肝受邪,則兩脅下痛,痛甚則脅不可轉,如轉則兩胠下脹滿,肝咳之狀如此;
足太陰脾經之脈上貫膈,夾咽,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故脾受邪則咳必右胠下痛,以脾居于右也,其痛陰陰然引于肩背,蓋脾氣連肺,故痛引肩背也,如痛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愈劇,劇者甚也,脾咳之狀如此;
足少陰腎經之脈,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又腰者腎之府,故腎受邪則咳必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涎隨咳出,以腎主涎也,腎咳之狀如此。
按:《此事難知集》李東坦治五臟咳方:“肺咳用麻黃湯,心咳用桔梗湯,肝咳用小柴胡湯,脾咳用升麻湯,腎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雖未必盡中病情,姑備此以俟采擇。
長蟲:就是蛔蟲。
遺失:失,就是矢字的錯寫,矢就是“屎”的本字,就是大便。遺矢,就是大便不禁而自遺。
失氣:與矢氣同,俗稱放屁。
【明·馬蒔注證】:
[由帝曰:六腑之咳奈何? 至 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此段言六腑咳狀,由五臟所移,而久咳則三焦受之,然合五臟六腑之咳,而未有不聚于胃、關于肺者也。咳必以肺受邪,而后傳之于五臟,故五臟咳甚,而后各傳于六腑。
脾之脈屬脾絡胃,胃之脈屬胃絡脾,相為表里,故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故咳則必嘔,嘔甚則長蟲出,長蟲者,蛇蟲也,胃咳之狀如此;
肝之脈屬肝絡膽,膽之脈屬膽絡肝,相為表里,故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脈從缺盆以下胸中,貫膈,故咳則嘔出膽汁,其味苦也,膽咳之狀如此;
肺之脈屬肺絡大腸,大腸之脈屬大腸絡肺,相為表里,故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之脈入缺盆,絡肺下膈,為傳導之府,故咳則遺失穢物也,大腸咳狀如此;
心之脈屬心絡小腸,小腸之脈屬小腸絡心,相為表里,故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之下即大腸也,今咳則下失其氣,其氣與咳而俱失也,小腸咳狀如此;
六腑之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此三焦者,非手少陽三焦之三焦,乃上中下三焦也,見于《靈樞·營衛生會篇》,其曰:“宗氣出于上焦,營氣出于中焦,衛氣出于下焦”,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者是也,上焦在于膻中,中焦在于中脘,下焦在臍下陰交,皆在于腹,故咳則腹滿,不欲食飲也,若手少陽之三焦,則為右腎之府,與腹無與,三焦咳狀如此。或以手少陽三焦亦為一府,何以無咳為疑,殊不知二腎一也,膀胱為腎之府,三焦不過亦為決瀆之官,今膀胱受邪而咳,則手少陽三焦之咳同也,何以復有咳哉?
夫五臟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之于胃,以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關于肺,以肺先受邪,而后傳之于別臟別腑也。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皆以氣逆于上故耳,此乃臟腑咳疾之總癥也。
按:李東坦治六腑咳方:胃咳用烏梅丸,膽咳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大腸咳用赤石指禹余糧湯、桃仁湯,不止,用豬苓湯分水,小腸咳用芍藥甘草湯,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湯,三焦咳用錢氏異功散。”雖未必盡中病情,姑備此以俟采擇。
【語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