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類藥的數量在本草中記載雖少,但歷代文獻對其功效的闡述頗多。
《神農本草經》載花類藥6種,開創了花類藥治療皮膚病的先例。
筆者在學習上述文獻的過程中,從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凡花類藥皆質地輕揚,大多能升能浮,能宣能透,具有輕而揚之的作用,在“十劑”中應屬輕劑的范疇。
引起皮膚病的原因雖多,但從臟腑辨證的角度,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則是大部分皮膚病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
因此,花類藥的輕揚宣達,既能治六淫外邪客于皮毛的瘡瘍,又能治火熱郁于心血的膚疾,使之從汗而泄,或者火散而愈。
常用的花類藥有杭菊花、金銀花、野菊花、綠萼梅、厚樸花、槐花、款冬花、紅花、白扁花、鳳仙花、玫瑰花、月季花、山茶花、凌霄花、葛花、梔子花、茉莉花、雞冠花、辛夷花、荷花等。
此外,比較少用的還有:桃花、白茅花、芫花、葵花、石榴花、白槿花、合歡花、密蒙花。
根據各種花類藥的不同性能,有時單用,有時相須,多視具體病癥配伍應用。
01
酒齄鼻
初期多由肺經郁熱,上熏于鼻,所以鼻尖及鼻翼兩側出現紅斑、丘皰疹、膿皰、丘疹,進而肥厚增生如瘤狀。
治宜清宣肺熱法。
方用梔子金花丸加味。藥用:梔子仁、酒炒枯芩、升麻、紅花、凌霄花、炒丹皮各6克,銀花10~15克。
02
紅斑性痤瘡
痤瘡,俗稱“酒刺”,是青年人常患的一種皮膚病。
皮疹通常發生在面頰、口鼻四周,其中以炎性丘疹和彌漫性紅斑比較多見,故又稱酒渣鼻樣痤瘡。
內因肺經血熱,外因觸冒風熱,以致血熱瘀滯膚表。
治宜宣肺涼血,佐以化瘀法。
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藥用:枇杷葉、酒炒黃芩、桑白皮、升麻、紅花、凌霄花各6克,炒槐花、野菊花、沙參各10~12克。
03
口周皮炎
口的周圍皮膚,如鼻唇溝、下唇,部分延及頦部,出現紅斑、斑丘疹,伴有糠秕狀鱗屑,病情時輕時重,緩慢而頑固。
此病可能與《靈樞·經脈》所說“唇疹”一癥相近,系由脾經郁熱所致。
治宜清解脾熱法。
方用瀉黃散加減。藥用:藿香、生石膏、炒槐花各10~15克,梔子、凌霄花、荷花、防風、荊芥、厚樸各6~10克。
04
急性蕁麻疹
身半以上,特別是頭面部突然發起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小如蚊叮,大如地圖,甚則眼瞼宣浮,癢感頗重,同時兼有咽喉紅腫,發熱,口干思飲,脈浮數,舌質正常苔薄黃。
辨為風熱客于肺衛,治宜辛涼宣透法。
方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銀花、野菊花各12克,連翹、炒牛蒡子、防風各10克,荊芥、蟬衣、紅花、炒丹皮、凌霄花、甘草、生地各6克。
05
急性點滴狀銀屑病
溫熱病后,部分病人的皮膚上發起點滴狀紅斑,上覆銀白色鱗屑,刮去鱗屑則有篩狀出血,嚴重時皮疹往往遍布全身,兼有咽弓紅腫,脈浮數,舌質紅苔薄黃。
辨為外感風熱,內郁血熱,風熱相搏,熱竄肌腠而成。
治宜清營涼血,佐以宣透法。
方用銀花解毒湯。藥用:銀花、炒槐花各15克,玫瑰花、玄參、沙參、生地各12克,紅花、凌霄花、炒丹皮、紫草各6~10克。
06
皮膚瘙癢癥
瘙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自覺癥狀。
對于瘙癢的辨證,《雜病源流犀燭》曾有一段扼要論述:“血虛之癢,蟲行皮中;皮虛之癢,淫淫不已;風邪之癢,癢甚難忍;酒后之癢,癢如風瘡,常搔至血出?!?/p>
沈氏數語雖然不能概括癢的全貌,但對癢的辨證確是十分中肯,因此,可以作為全身性瘙癢辨證論治的綱要。
一般來說,局限性瘙癢以外治為主;全身性瘙癢重在內治,而在內治方中也不能由于癢與風的關系密切,過多地投用散風之品,要防止風藥耗陰損血,膚失濡養,這樣非但癢不能止,反而更能加重癢感的延續。
所以,虛是各種癢之本,風、熱、濕則是癢之標。
治宜養陰疏表,相兼并行法。
方用首烏七花湯。藥用:何首烏12克,生熟地、鉤藤、杭菊花各10克,防風、凌霄花、款冬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花、雞冠花各6克。
07
玫瑰糠疹
首次在腋窩或腹股溝處發現淡紅色斑疹,其長軸與皮紋一致,呈橢圓形,上覆少量糠秕狀鱗屑,微癢,正因為在發病的過程中先有母斑,后出子斑,所以又稱“母子癬”。
多由血分風熱,擾于肌腠。治宜涼血散風法。
方用涼血五花湯加味。藥用:銀花、野菊花、玫瑰花各10~12克,雞冠花、凌霄花、生地、炒丹皮各6~10克,荊芥炭6克,土茯苓30克。
08
日光性皮炎
皮膚在強烈日光的曝曬下,數小時內,面、頸和前臂等部位出現紅斑、水腫,甚至發生水皰,呈急性皮炎癥。
中醫學認為,致病的主要因素是陽光的過度照射,故稱之為“日哂瘡”,又叫“夏日沸爛瘡”。
由感受暑熱之氣,致氣血沸騰,熱勝成毒,則傷膚腐肉而暫時成瘡。
治宜清暑透熱法。
方用白虎五花湯。藥用:生石膏、綠豆衣各15~30克,炒知母、紅花、凌霄花各6~10克,銀花、炒槐花、青蒿、山藥、野菊花各10~15克。
花類藥還可在接觸性皮炎、藥疹(如麻疹癢藥疹、猩紅熱樣藥疹)、紅斑狼瘡、皮肌炎等疾病中,作為消退紅斑、瘀斑、丘疹的主要輔助藥來應用,常獲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花類藥適用于風熱、血熱所致的各種皮膚病,這是因為花類藥的性味,以甘辛性溫居多,酸寒次之。
血得熱則行,風得辛則散,酸能柔肝,寒能勝熱。
同時,花質地輕揚,故對發生于肌腠之疾,皆屬正用之理。但在具體應用時要注意審證求因。
如肺胃積熱,配梔子、黃芩、生石膏、大黃;營血兩燔,應加玄參、丹皮、生地,赤芍;
風熱初客,遞增防風、荊芥、炒牛蒡子、蟬衣;熱熾化毒,增入紫草、野菊花、土茯苓、綠豆衣(心熱用水牛角,肝熱用羚羊角)療效更佳。
上述此方僅供參考,如需使用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