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期的周天子是有改革的,比如著名的昏君兼暴君周厲王,他就是因為改革的太狠,企圖把宗周之地的財權、人事權等等實權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致于遭到了傳統舊勢力的反對。最后在舊貴族的挑唆下,宗周之地的普通老百姓、朝廷小官僚以及宗周的軍隊,全民總動員,一起驅逐了周厲王。
西岐宮殿復原圖
經此一役,周天子的威嚴盡喪,周王室也出現了一個長達十四年的權力真空期。在這十四年里面,沒有周天子,周王朝是由當時的周公和召公共同輔政。
值得一提的是,周召聯合執政時期,舊貴族對周王室財產的瓜分,達到了一個令人發指的程度。以至于后來周宣王繼位之初,根本就沒有什么實權,一度還想過要遷都洛陽。因為宗周地區的土地和財富已經都被王族近支諸侯給瓜分了,周宣王淪為了一個空頭天子。后來宣王想要招兵買馬,重新組建宗周六師,以振興王業,但問題是他手上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拿什么招兵買馬?于是周宣王不得不遠調成周八師,以作振興周王室之用。結果周宣王晚年連戰連敗,搞得成周八師也損傷大半,又不得不招募犬戎人以補充軍隊,為后來犬戎殺死周幽王埋下了禍根。
平王東遷之后,原有的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全軍覆滅。周平王自己又因為得位不正(殺死老爹才繼位的),令諸侯們對他繼位蔑視,不拿他當根蔥,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小霸鄭莊公。
鄭莊公這個人,他本身是鄭國的國君,同時還兼任周王室的卿士,這就好比村里面的首富兼任村委會委員,那他還不把什么好東西都往自己家里搬???至于村里面窮成啥鳥樣,跟他沒關系。西周就是被這號人給玩死的,玩的連渣都不剩。到了東周,情況沒有任何改變,仍然是舅舅打燈籠——照舊。
于是這就導致周天子為了生存,不得不壓制薅羊毛的諸侯國,這一壓制就導致了諸侯國對周天子開戰了。而這第一戰,就是歷史上周桓王與鄭莊公的繻葛之戰。這倆人是爺孫關系,鄭莊公要大周桓王兩輩。爺孫倆一個在鄭州,一個在洛陽,孫子召集了四個小弟助戰,結果被同族爺爺打的慘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從此威嚴掃地。對內不能壓制薅羊毛的卿士,對外無法約束禮崩樂壞的諸侯,從此便被諸侯們壓制在了洛陽方圓六百里的狹小區域內,再也沒有振興。
周桓王之后的幾代周天子,還要點臉,時不時的出現刷點存在感。到了戰國時期,當時的周天子,則如同深閨怨婦一般,墮落到完全不要碧蓮的地步了。
不過,周王室的衰落也不能全賴周天子。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不可能兼并其它諸侯的,否則會被諸侯們視為行為不正,更不拿他當根蔥了。而諸侯們,他們則沒有這種道德負擔!因為諸侯只要不侵占他們本國的士大夫的利益,對外怎么擴張,怎么兼并小諸侯國,都不會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畢竟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弱者就活該被吞并,誰讓你弱呢?
因此,周天子在戰國時期無法招兵買馬,廣納賢才,主要有五個原因:
第一、周天子的道德負擔
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地名義上都是他的。雖然實際上周天子只能管轄洛陽附近幾百里的土地,但是天子作為天下共主,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像齊國、楚國、晉國那樣通過吞并小諸侯國來壯大實力。否則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形象就崩塌了,諸侯國們誰還會鳥他?拿他當天子對待?
其實,諸侯們也有這種道德負擔。比如說三家分晉,士大夫可以侵占晉君的財富,而晉君則不能抄士大夫的家。再比如魯國,也有三桓之亂。這說明諸侯和天子是一樣的。他們可以對外擴張,但是不能對內盤剝,否則就沒人服他們了。
第二、周天子的政治負擔
周天子是周朝宗法和古老秩序的守護者,這就注定了他必須要維護周朝的法統。如果它想學戰國七雄一樣,搞變法強國,那么天子就跟諸侯沒兩樣了,會失去他的合法性。這就好比誰都可以講民主、講共和,但是唯獨皇帝本人不能講。因為這是在革他自己的命!不是誰都能承受這種政治壓力的。
這一點諸侯也一樣,只不過諸侯的壓力會小很多。但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也都遭到了舊勢力的反撲。其中商鞅變法是在秦孝公的堅定支持下才成功的,而吳起則被楚國舊貴族射成了篩子。周天子如果敢變法,難度會更大。
第三、周天子的環境太糟糕了
平王東遷后,周王室以洛陽為都,而洛陽這塊地方,用后來張良的話說:
洛陽四面地形皆可守備,更有城郭土地。但中間的面積太小,不過幾百方圓,而且土地貧瘠不能積累糧食,更容易四面受敵,不合適為都
。也就是說,洛陽看似一塊風水寶地,實乃四戰之地,誰要是這個地方作為根據地,很難有突破,會被周圍的強敵鎖死。所以周天子就算有膽子變法,搞強兵富國的那一套,洛陽這個根據地也不適合他發展。
第四、周天子昏庸無能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以周威烈王和周赧王的名氣最大。這倆人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評價了。威烈王后期,趙、魏、韓三家分晉,請求威烈王封他們為諸侯。結果威烈王不僅不反對,反而舉雙手雙腳贊成。貌似是在說,蒼天啊,大地啊,沒想到牛逼哄哄的晉國也有今天?淪落到跟我一般田地了?!哈哈。
然而三家分晉之后,又間接引發了齊國的田氏篡位。自此,諸侯們紛紛下克上,弟克兄,子克父。燕、魏、趙、韓、齊、秦紛紛稱王,不復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從此再無翻身之日。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威烈王。
而另外一個周赧王,號稱戰國第一老賴。身為周天子,居然借錢不還。債主討上門要錢,他就躲在一座高臺上賴在,于是就產生了債臺高筑這個成語。至于周赧王為什么會欠錢,這是因為他號召諸侯們一起伐秦,作為表率,他自己也武裝了五千人馬參戰。結果諸侯們擺了他一道,嘴上答應去,結果都沒去。周赧王帶著五千人馬氣勢洶洶殺向秦國,最后又灰頭土臉的回去了。什么好處都沒有撈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債。
第五、內訌
戰國初期,東周王室從方圓六百里的二等小國淪落到了方圓百里的末流小國,這還不是最慘的。周考王時期,他封了自己的弟弟為公,在本來就不大的東周王朝內部又分了一個小國出來,歷史上被稱為西周國。這就好比一個縣里面只有一個鎮,縣長兼鎮長不就完事了么,但是縣長要擺譜,非要搞兩級行政班子,以顯示自己的地位。結果就是西周國后來又分裂,巴掌大的周王室轄地還分成了兩個小國:西周國和東周國。每個小國就管兩三萬人,擱今天就是兩個鎮長的水平。
而且這兩個鎮長還特來勁,就這兩個巴掌大的小國還打內戰呢!背后各有諸侯國的支持,打的特別來勁,也不知道他們打來打去圖的是什么?躺在地底下的周武王要知道子孫這么不成器,估計要再氣死一遍。
總的來說,周王室的積貧積弱是長年累月的結果。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已經積重難返。周天子就算想求變,道德和政治負擔又時時刻刻的桎梏著他。變法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統治法統,不變法又沒有錢招兵買馬,這是一個死循環。而周天子在面對這種生死抉擇的時候,他們的選擇就是混吃等死,一代比一代混賬,最后被秦國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