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過河石子
(本文同時發表在豆瓣書評,歡迎關注!原文地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01317/)
▍編/審:Sophie
▍編者按:我們正經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科技進步、人工智能發展、經濟模式革新……未來,我們居住的世界會走向何方?本期,我們邀您同讀《必然》,解析未來的十二個必然趨勢。本篇書評既總結出每一章節的要點,以便沒有讀過的朋友快捷地了解內容,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見解,歡迎大家閱讀討論~
特別提示:喜歡本文嗎?作者賣萌打滾求捧場--請拖到文末,打賞作者~!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威廉. 吉布森
原文內容提要
第1章形成理想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變化的狀態,是一種進程。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雖然變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點點,它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進,也是一種溫柔的進步。
1985年,也就是互聯網時代的黎明。如果你是創業者,那時,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域名,還不用承擔任何成本。這么好的機遇持續了很多年。1994年,《連線》雜志的一個記者發現mcdonalds.com沒被注冊后,在作者的鼓勵下注冊了下來。之后,他嘗試把域名送給麥當勞,但沒有成功。
如果我們能夠乘坐時光機前往30年以后,再從那時的視角來回顧現在,我們就會意識到,類似今天回望30年前一樣,在2050年,大部分運轉人類生活的偉大產品,在2016年以前,都還沒被發明出來。
今天確實是一片廣袤的處女地。我們都正在“形成”。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最佳開始時機。
第2章知化
IBM正在開發一個人工智能診斷醫生。簡單地說,當告訴它自己感染的某種疾病的癥狀后,它會給出一張按照得病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列的疾病推斷清單。類似的,音樂、營銷、地產、建造等一些領域,現在看似不可能,未來卻很有可能引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為人類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讓人恐懼的問題,試想,如果明天10個美國工人中就有7個會失業,他們該怎么辦?事實上,工業革命就讓19世紀初的勞動力面臨這種狀況,只不過事情發生得較為緩慢。兩百年前,70%的美國勞動力以農場為生。后來,自動化實現后,機器代替了農民以及在農場作業的動物,淘汰了大多數人的工作,只留下1%左右。自動化轉而在全新的領域中創造了億萬份工作。曾經務農的人如今操縱著工廠中炮制農具、汽車以及其他工業產品的機器。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從事的工作是19世紀的人們無法想象的。
或許很難令人相信,但在本世紀結束前,如今人們從事的職業中有70%很可能會被自動化設備取代。廣泛的自動化將會觸及包括體力勞動和知識型工作在內的所有工種。無論你現在從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都將反復經歷機器人替代人的以下7個步驟:
1.機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2.好吧,它會許多事情,但我做的事情它不一定都會。
3.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會,但它常常出故障,這時需要我來處理。
4.好吧,它干常規工作時從不出錯,但是我需要訓練它學習新任務。
5.好吧,就讓它做我原來的工作吧,那工作本來就不是人該干的。
6.哇,機器人正在干我以前做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僅好玩多了,工資還高!
7.真高興,機器人絕對干不了我現在做的事情。
這不是一場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競賽,而是一場機器人參與的競賽。如果和機器人比賽,我們必輸無疑。未來,薪水高低將取決于能否和機器人默契配合。我們需要讓機器人接手。機器人能干那些我們正在干的事情,而且遠比我們干得好;機器人能從事那些我們從事不了的工作,能做那些我們從沒想到需要去做的工作;機器人還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新工作,發現那些讓我們拓展自身意義的事。這一切都是必然的。讓機器人代替我們從事現在的工作,讓我們在它們的幫助下去構想有意義的新工作吧。
(IBM開發人工智能診斷醫生)
第3章流動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復印機。自由復制的趨勢不可阻擋,直至免費。
一旦某樣事物變得免費,變得無處不在,那么它的經濟地位就會突然反轉。在夜間電力照明還是罕見的新事物時,只有窮人才會使用蠟燭。此后到電力變得唾手可得,而且幾乎免費的時候,人們的喜好快速翻轉,燭光晚餐反而成為了奢侈的標志。當復制品免費時,你就要去銷售那些無法復制的東西。那么,什么是無法復制的呢?一些原生性特征可能是未來的答案:即時,個性,信用。
第4章 屏讀大規模生產的圖書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印刷技術擴展了既有的文字量。古英語中大致擁有的5萬個詞匯如今已經膨脹到了100萬個。哪怕作者不是國王,也可以出版些回憶錄。而今天,超過50億張的數字屏幕在我們的生活中閃爍。書不再像是一種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視野的信息流。這種液態性不只是書籍制作所面對的現實,對于消耗品來說也是如此。試想一下,無論在哪個階段,一本書都成為了一種流程,而非制品。網絡化書籍的驚奇之處,是它們永遠不會寫完?;蛘哒f,它們不再是紀念碑,而是變成了文字的信息流。維基百科是編輯記錄的信息流,任何嘗試過引用它的人都能意識到這點。書籍不僅可以在時間上網絡化,在空間上也可以。“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
未來,一本電子書并不是非要做成一塊板子不可。人們可以用電子墨水做成像紙張一樣既便宜,又柔軟,又輕薄的電子紙。人們還可以把100張左右的電子紙裝訂在一起,加上書脊,把它們安插在漂亮的封面和封底之間。這樣一來,電子書看上去就非常像是以前那些厚重的紙書了。不過這種電子書可以改變內容。
未來,智能軟件現在也可以在我們閱讀屏幕的同時,讀取我們的情緒,并且能根據我們情緒做出反應,改變我們即將看到的東西。閱讀幾乎變成一種運動。就像5個世紀以前,大家看到有人默讀時會感到奇怪一樣,在未來,若有人觀看著屏幕,身體卻沒有對內容產生反應的話,也會看起來很奇怪。書籍曾擅長培養出深思的頭腦,屏幕則鼓勵更加功利性地思考。
(電紙書)
第5章使用
“Uber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卻不擁有任何出租車輛。facebook作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體平臺,卻不創造任何內容。阿里巴巴作為最有價值的零售公司,卻沒有任何庫存。另外,Airbnb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短租住宿供應商,卻并不擁有任何房產。”-Techcrunch
租賃業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很多情況下,使用比擁有是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根據穿衣風格來更換手提包,還掉之后也不用找地方來存放。對于短期使用來講,分享所有權真是明智之舉。而就我們即將迎來的世界,短期使用將成為常態。由于越來越多的的事物被發明和制造出來,而每天能夠享受它們的時間總量不變,所以我們在每件事物上花費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換句話說,我們現代生活的長遠發展趨勢就是大多數物品和服務只做短期使用。
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和大量的溝通會共同催生出更多的平臺。平臺是提供服務的工廠,而服務則偏愛使用權勝于所有權。父輩會問我們是否曾因不擁有任何東西而感到不踏實、不可靠。我們的感覺恰恰相反——自己與原始社會有著深刻的聯系。自己就像一個原始社會中的狩獵者,他穿行于復雜的自然環境中時不會去擁有任何東西,卻可以在需要時隨時隨地地獲得一個工具,用完后便將其拋之腦后,繼續前行。
第6章共享
如今是觀眾為王的時代。但創作者呢?在共享經濟下誰支付他們報酬?當中間機構消失后誰來出資支持他們的創作活動?答案令人驚奇:另一種新的共享技術。再沒有比眾籌更能讓創作者受益的方法了。在眾籌中資助作品的正是觀眾。粉絲們集體資助他們所喜愛的。在共享的未來,支付源于熱愛。
借助大眾共享,我們往往能夠比我們想象的走得更遠,而且那幾乎總是最好的起始點。
我們可以從數萬個不同的合作社中選擇我們愿意參與的。這些合作社提供不同的回報比率,不同的回報方式,但最為重要的是,有不同類型的合作者。我們將大量的時間貢獻給我最喜歡的合作社,并不是因為他們支付的報酬更多,而是因為我們特別享受與最棒的人一起工作的感覺——雖然我們從未在真實世界里見過。
(維基開啟的共享模式)
第7章過濾
今天,可供參加的課程,可供學習的東西,可供娛樂的方式,這些選項的數量已經膨脹到天文數字級別。在人們有限的一生中,沒有人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都逐個審視一遍。即使只是對過去24小時里被發明或創造出的新事物進行概覽,也會花費我們一年以上的時間。
巨大的信息量不僅會改變處理信息的過濾方式,也會改變信息本身。
在過去的140年里,實體商品的價格呈現出下降趨勢,大約是每年下降百分之一?!币簿褪钦f在一個半世紀以來,物價都在向零靠近。當所有商品的費用都在向零靠近時,唯一一件還在增加費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類的體驗——這是無法被復制的。就這一點而言,機器人毫無用武之地。如果你想了解當機器人接手了我們現在的工作之后,我們人類會做什么,那就看看這里。我們會將珍貴的、稀缺的注意力投入到體驗上。這是我們將會把錢花出去的地方,也是我們將要掙錢的地方。
進行更多的過濾是必然的,因為我們在不停地制造新東西。而在我們將要制造的新東西中,首要的一點就是創造新的方式來過濾信息和個性化定制,以突顯我們之間的差異。
第8章重混
經濟增長理論里有一個觀點,真正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并非源于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而是源于將已有的資源重新安排后使其產生更大的價值。增長來源于重混。
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們就越能將它們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我們生活在新媒介的黃金時代。
在不久的將來,只要我們在意,就可以選擇盡可能多地記錄我們日常的談話交流。而且這樣的過程幾乎不花費過多精力,只需我們攜帶(穿戴)一個設備,并且回放的操作也十分簡單。有些人可能會將生活中每件事情都記錄下來,以便為他們的記憶提供支撐。
可回放性和可檢索性僅僅是動態影像領域正在發生的兩個類似古登堡式印刷術的巨大轉變。它們和其他的重混要素一起適用于所有的新興數字媒介,比如虛擬現實、音樂、廣播、展示,等等。
全球經濟都在遠離物質世界,向非實體的比特世界靠攏。同時,它也在遠離所有權,向使用權靠攏;也在遠離復制價值,向網絡價值靠攏;同時奔向一個必定會到來的世界,那里持續不斷發生著日益增多的重混。
第9章互動
2015年以前,虛擬現實技術仍沒有任何實質進展。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于近乎逼真,但并不足夠逼真。然而,25年之后一個最不可能的救世主出現了,那就是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上智能手機的巨大成功推動其高分辨率屏幕質量的提升,同時降低了成本。就尺寸大小和分辨率而言,一套虛擬現實眼罩的屏幕的要求基本上與一個智能手機屏幕相差無幾,所以現在的虛擬現實頭戴設備的制造技術基本出自便宜實惠的手機屏幕的制造技術。
但虛擬現實技術的亮點不僅僅是“存在感”,另一個讓它經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它的互動效果。
不僅是電腦,所有的設備都需要互動。如果什么東西不能實現互動,那么它就會被作壞掉了。有一天,朋友將一張高分辨率的照片打印到相片紙上,并將照片放在咖啡桌上。他注意到女兒走上前去,努力拖放照片想使它變大。她嘗試著拖放了幾次后,都沒有成功,然后困惑地看著他:“爸爸,壞了?!?/p>
有什么比穿著那些能夠回應我們的設備更讓人有親密和互動感呢?電腦一直穩步地向我們靠近。起初,電腦被關在遠處某個裝著空調的地下室里,然后被搬到了離我們近些的小房間里。隨后它們爬到了離我們更近的桌子上,再然后跳到了我們的大腿上,最近則溜進了我們的口袋里。電腦下一步的顯然就是靠在我們的皮膚上。我們稱之為可穿戴設備。
你或許已經看到上述技術的到來,而比起這種穿在皮膚上的技術更進一步的唯一方法,就是延伸到皮膚表層下。我們讓它們進入我們的大腦,將電腦直接與大腦連接起來。通過外科手術在大腦中植入計算機模塊對于盲人、失聰者以及癱瘓者確實能起作用,讓他們僅用思維就可以與這種技術互動。
(Siri嘗試人機互動)
第10章追蹤
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沒有被捕捉或記錄。盡管追蹤和存儲量呈爆炸性增長,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并沒有被數字化。這些沒有被計算在內的信息是“未開發”或是在“暗處”的信息。開發這些信息將確保我們的信息總量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斷翻倍。
到了2020年,我們每年能制造540億個傳感器,它們散布在全球,嵌入我們的車里,覆蓋在我們身體上,監視著我們的家以及公共街道。這張傳感器之網將在未來10年里產生“無限多級”字節的數據,其中每一個比特又能創造出雙倍數量的元比特。經過實用人工智能的追蹤、解析和知化,這片浩瀚的信息“原子海洋”會被塑造出上百種新形態、新奇產品以及創新服務。更高層次的自我追蹤帶來的可能性會讓我們感到震驚。
第11章提問
每天都有過去不可能的事變得可能,并且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但為什么是現在?是什么打破了“可能”和“不可能”之間古老的界限?
一種解釋是如今發生的那些“不可能”的事都體現了一種更高級的新型結構。它們是大規模分享帶來的,更準確地說,是大規模合作和大量實時社會互動的結果。比如,人類發明了書寫記錄和法律后,一種在我們的靈長類近親中不可能實現的公正變得可能,這種公正在口頭文化中同樣不會出現。維基百科上的“恢復日志”按鍵使得修復一篇被蓄意破壞的段落比故意破壞內容更加容易,由此釋放出一種信用的新的更高級組織形式,凸顯出一種過去從未大規模實現的人類行為。
然而科學包含一個悖論。每個答案都會孕育至少兩個新問題,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應的問題也會更多。望遠鏡、放射鏡、回旋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不僅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還拓展了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最好的問題不是能讓我們得到答案的問題,因為隨處可見的答案正變得越來越廉價。能夠生成答案的技術將繼續得到重視,以至于答案會變得即時、可靠、無所不在,并且幾乎免費。但是能夠幫助我們生成問題的技術將獲得更多青睞。引擎生成了不安于現狀的人類能夠探索的新領域、新產業、新品牌、新可能性以及“新大陸”,與此相隨,提問機器將會適時出現。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開始
“奇點”是從物理學借用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一個邊界,越過邊界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在流行文化中則有兩種版本:“硬奇點”和“軟奇點”。“硬奇點”指的是未來將由超級智能的勝利所奠定。理論上,當我們創造出的人工智能可以創造比自身更聰明的智能時,它就能一代一代地生產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能。事實上,人工智能將會引導自身以級聯的方式無限加速生產,使得每一代更聰明的智能都比上一代生產得更快,直到人工智能變得極端聰明,用上帝一般的智慧解決一切現存問題,從而把我們人類遠遠地甩在身后。有人把這種智能稱為我們“最后的發明”。
“軟奇點”更有可能成為現實。在對未來的這個設想中,人工智能不會像聰明的壞人一樣,試圖奴役人類。人工智能、機器人、過濾技術、追蹤技術以及我在書中列出的其他一切技術將會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人類結合,形成一種復雜的依存關系。
這種相變過程已經開始。人類會緊密相連并匯入一個全球性母體。我們正義無反顧地向著這個方向前進。這個母體不是人造物,而是一種過程。我們的新型超級網絡是一股持久變化的浪潮,不斷推動著我們的各種新需求和新欲望。我們完全無法預測30年后身邊都有哪些產品、品牌和公司。這些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機遇和命運。但是這個大規模的、充滿活力的過程有著清晰無誤的整體方向。未來30年,霍洛斯將沿著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向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
同讀筆記未來30年,哪些行業將成為主流,哪些公司會成為黑馬?這類問題沒有確定性的回答,機遇與運氣讓每一個確定的答案都無法成為必然。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從一些趨勢上獲得靈感。
亞當斯密[1]在《國富論》第一卷里寫道:財富來源于社會分工和交換。因為分工細化是趨勢,所以機器參與到人類的社會分工就是必然;因為交易成本下降是趨勢,所以免費、復制和共享就是必然。
那么,問題又來了。
如果機器可以替代人類大部分勞動,而且不知疲倦地大規模生產和復制,商品的價值和價格在哪里?凱文凱利透露給我們的信息是,未來,體驗會越來越有價值;商品的價格則源于熱愛。
(李世石對戰Alphago)
如果未來機器替代了人類大部分工作,人類會被淘汰?凱文凱利的回答是,目前看來這種方式更可能是以合作的方式出現,人類和機器配合協作,形成“半人馬”。
如果更遠的未來,機器在熟練、強度上都超過了人類,甚至如凱文凱利所言,機器人不僅會回答,還開始會提問了,人類會不會被機器取代?
巴斯[2]在《進化心理學》對比了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最重要的就是產生了基因多樣化的后代,避免了在某場意外中全部死光。我們既不完全像我們的父親,也不完全像我們的母親,考慮到基因變異的存在,我們甚至不是父母百分百的組合。機器至少目前還做不到這一點,無法戀愛和有性繁殖。即使機器構想產生基因突變,機器的主流隨機數生成器至少目前還是由算法生成的偽隨機數。
同時,面對未來的問題,歷史也往往能給我們答案。一千年不夠,就往前翻數萬年。《人類簡史》[3]里講了一個故事。智人說要去森林里找仙女,猩猩說要去森林里采蘑菇,聽起來智人在胡說八道,猩猩更理智。然而,虛構的重點不只在于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宗教、貨幣、國家其實都只是種想象。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正因如此,才會是智人統治世界,而猩猩則被關在動物園和實驗室里。人類的超凡脫俗,一定程度上源于不切實際的夢想。
如果還要加上一個考量因素的話,可能是人類的自由意志,特別是類似尼采[4]所說的“強力意志”。如果注定是場悲劇,也要轟轟烈烈地當悲劇演完。
如果未來的未來,機器和人類一樣,開始做夢,有性繁殖,并擁有自由意志,人類又該怎么辦?《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督師于五丈原,后主遣人探慰,問:誰可繼者?孔明曰:蔣琬可;又問其次,答稱:費祎可;問其再次,不答,視之,已溘逝矣。兒孫自有兒孫福,再后來的事,就讓后來人去體驗吧。
同讀筆記參考
[1] 國富論. 亞當斯密. 1776
[2] 進化心理學. 巴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3] 人類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 中信出版社. 2014
[4]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周國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