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范疇簡釋(一)
物質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范疇。能否準確、完整地理解物質范疇的內涵是能否準確、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重大問題。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有關物質范疇的論述。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自己正確理解物質范疇的方法論原則,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
在馬克思看來,物質和意識、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只有同“人的感性活動”聯系起來才能得到正確理解。一方面,物質、客體對主體、意識具有決定性作用,主體在其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意識來源于物質,另一方面,意識和主體具有能動性,主體在被改造的同時,也在改造著客體,且能夠證實自己對客體認識的正確性。舊唯物主義因為不懂得人的感性活動的意義,它們把意識對物質的反映理解為經驗的、機械的、直觀的反映,看不到主體和意識的能動性、創造性,因而導致了認識上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的傾向。
馬克思還認為,人的感性活動不僅包含著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包含著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在其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通過對人的感性活動、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分析,掲示了社會發展的規侓性。在馬克思看來,舊唯物主義不懂得人的實踐活動,不懂得社會是在物質生活基礎上運動著的特殊的物質形態,因此在歷史觀上都陷入了唯心主義,它們要么理解為“人是環境的產物”,要么認為“意識支配世界”,無法理解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最終走向了訴諸個別“賢明”君主之類的唯心史觀。
因此,可以說,馬克思在哲學上的最大貢獻在于他把實踐的范疇引入哲學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因此,不理解實踐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也包含著不可能理解物質范疇的含義。所以,必須把人的感性活動包括到物質的范疇中去。
恩格斯對物質范疇的理解是與馬克思完全一致的。他指出:“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56頁)當然,這里的“實物”、“物質”也包含著不僅從客體的方面去理解,也要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
列寧肯定了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的實踐的方法論原則,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又指出:“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完滿的定義中去”(《列寧選集》第1卷,第458頁)。從列寧的論述可以看到,他對物質范疇的理解是包含人的實踐在內的,不存在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對立之說。
二,物質范疇的基本內容。
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有關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物質觀是立足于實踐基礎之上的,正是由于這一點,實現了哲學上的偉大革命,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真正的科學。他們在實踐的觀點上是一致的,說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物質的定義,或者說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在物質定義上是不一致的,都是沒有根據的,站不住腳的。
綜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其物質范疇的基本思想是: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精神而存在,為我們的精神所反映。
它包括如下基本含義:第一,不能離開實踐談物質范疇,物質是實踐活動中的物質;第二,客觀實在性是所有物質共同的本質,它是相對于意識、在意識之外的所有物質的最抽象的概括;第三,物質不僅包括宏觀物體、微觀粒子、宇觀天體,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動、社會的物質生活;第四,不能以具體物質的某種特性定義物質;第五,物質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感覺到了的物質,它可以被人所認識和被實踐所證實。
(待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