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至2021年的相關數據統計中顯示到,地球過去融化的冰川已達超過28萬億噸。這些融化后的冰川雖然最終流經海洋,但如果將它們放在陸地上的話,可以把全中國淹沒2.9米深,地球究竟想干什么?
冰川融化
全球冰川面積最大的區域則是在北極地區,其次是南極。冰川消融使得海平面迅速抬升,同時這種情況還在加劇。由于冰川消融后,地球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熱輻射,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科學家分析冰川消融來自于全球氣候變暖,這使得大氣和海洋開始升溫。洋流變化和大氣驅動的作用,加速了冰川消融。說句直白的話,地球開始加速這種“運動”狀態,未來百年可能會淹沒更多地區。
冰川崩塌
如今這種情況似乎愈演愈烈,根據過去的報道顯示,冰川消融使得水澇災害更加頻繁兇猛。靠近喜馬拉雅山南邊的印度水電站就因為山區冰川消融導致的突發洪水沖毀了三個,而且隨著冰川消融的加劇,這種情況一年比一年兇猛。
冰川消融不僅只是低緯度地區的事情,高緯度地區同樣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高緯度地區如青藏高原等地帶,就因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消融,使得湖水面積增加,湖水淡化。
雄偉的高原雪山
這可不是什么好事,對于鹽湖周圍的生態環境來講,這種變化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而且湖水的聚積增多還會增加蓄水型地震的發生。
另外在永凍土層地區,俄羅斯、加拿大、北歐等地方都因此受到了影響。對于處于永凍土層地帶生活的居民們來講,氣候上升使得永凍土融化,在其上層面修筑的房屋有不少地區已經開始倒塌或者出現傾倒現象。
凍土的緯度分布性
有不少人如今已經意識到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不過這種漸進式的活動變化卻讓人們感到習以為常,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人類總是在和這些變化周旋著,只要能夠在當下改善一點就不會再去做更多了。
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全球海洋以及相關水域,包括冰凍圈對全世界來說有多重要。可以這么說,我們當今所有人都依賴或者間接依賴海洋與冰凍圈。
(世界洋流分布圖)
全球有超過50%的人口都需要在海域附近進行基本的社會活動,由此催生出來的文明或者經濟活動,這些幾乎都是海洋所帶來的。海洋帶來的洋流氣候變化,影響著沿海地區,從而間接影響內陸氣候的變化。
另外還有不少人是居住在那些寒冷的凍土地帶,或者小島嶼上面。海平面的上升、極地的收縮、高山冰雪的融化,這些都給周圍的居民帶來不便,相應的這些地帶的人口都會減少。
大范圍的變化還有海洋,海洋的溫度變化比陸地地區更加明顯,全球海洋從1970年就開始在不斷升溫了。海洋熱浪的頻率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幾乎翻了一番,而且熱浪的強度變化還在提升。
這種升溫是海洋通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海表酸度不斷增加。海洋表面至1000米海水溶解氧含量不斷降低,海水就像鍋爐里的水一樣,開始慢慢升溫。
隨著冰川消融和降雪量的減少,部分地區的植物物種數量開始增加,并且發生范圍性的變化,它們可能會在新地區進行繁衍生長。
對于本地物種來說,這就迫使它們原本適應了低溫氣候條件在遇到升溫之后,不得不向更高維度的地區進行活動,甚至遷徙。
(苔原風光)
另外加之永凍土的消融,原本常年低溫地帶還會由于這種異常升溫變得干燥,從而促使野火的發生。苔原和森林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減,并且生態環境的生產力也會下降。
這種變化科學家已經通過數十年來的調查取樣,通過數據分析已經得到了報告結果。海洋溫度變化使得物種范圍擴大,活動分布變廣,原本的生態結構和功能遭到了改變。
鱗蝦
極地地區的生物也由于這種不均的變化開始進行一種收縮,例如北極浮游生物,南極磷蝦種群分布變遷。這種變化導致它們的捕食者也開始跟隨遷徙變化,并且還會影響它們的覓食成功率。
這還不算完,自20世紀中期以來,北極、高山地區的冰圈不斷縮小。相關地區的糧食安全、水資源、基礎設施、交通都受到了消極影響。
(北極居民靠漁業和狩獵生活)
北極不少地區的居民都是靠著漁業和狩獵進行生產,但積雪、湖泊、河冰以及凍土的變化擾亂了原有的放牧養殖,狩獵、捕魚和糧食供應。
依賴漁業生產的人們由于升溫,導致了當地魚類和大量貝類的種群空間分布發生了變化。漁業產量的減少降低當地經濟生產能力,另外也因洋流變化和氣候驅動,部分有害藻類以及有害物質在這種情況下污染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科學家們通過長期以往的數據對此進行的分析,已經足夠說明全球變暖給地球帶來了多大的威脅以及影響。而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后,變得更加糟糕。
科學家預測本世紀一直到未來都會持續保持升溫,凍土融化在未來將會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這些凍土層釋放出來的甲烷還會加劇這種升溫。
(甲烷)
冰川、高山積雪的消融不僅會改變當地人的生活,還會改變河流的流經范圍和流向。未來100年內,極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會增加,并加劇現有的災害。
物種的遷徙、極地地區生物多樣性損失,高緯度地區物種減少,森林面積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矮灌木叢。
(厄爾尼諾現象)
人類將要面臨的是洪水、滑坡、暴雨的增加,21世紀的氣候環境會變得脆弱起來。對于喜馬拉雅山地區的2.4億人來說,冰雪產出的淡水是非常珍貴的。
下游地區流經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區的河流會受到最明顯的影響。未來如果不做出改變,這種冰川融化將會給中國以及南亞地區一帶造成大量損失。
目前最新的研究顯示,南極地區的冰川消融使得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加快。根據我國最新的《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我國沿海地區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是每年3.3毫米,高于同時期的全球平均水平。
到了2100年,全球將會失去179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人類可居住面積大幅度削減。我國珠三角一帶,包括荷蘭等一些國家地區可能都會被淹沒。
(荷蘭一些城市也會被淹沒)
科學家在這幾十年的討論中認為,如果要避免本世紀末出現這種極端情況,就必須把地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以前的平均值高最多2℃,只有這樣才算一個安全值。
目前爭議最多的就是碳排放問題,不少研究者認為,人類活動的碳排放是造成地球升溫的直接原因。由于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的碳排放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高,并且呈現逐漸增加的情況。
(各行業碳排放占比)
環保組織和部分學術研究者們認為需要對人類活動的碳排放進行一種控制,通過減少二氧化碳的增加來緩解地球的升溫。不少非政府組織和國際社會團體都對此進行著各種公益活動,希望通過力所能及的貢獻來為地球出一份力。
這其中的研究也不乏一些懷疑的聲音,部分環境調查工作者認為人類活動的碳排放并不是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化在地球上很正常,這種大幅度的周期性變化在地球以往的歷史中也都有體現。
(減少二氧化碳)
有調查研究者舉例說明,地球過去的億萬年間,早在全新世之前就有過五個階段像今天這種氣候升溫。二氧化碳濃度和地球熱度之間沒有太大聯系,而二氧化碳也并不是有害物質,氧氣只是空氣中的一小部分。
地球變暖的相關理論被一部分懷疑者反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群體來自石油、煤炭或者汽車工業的經濟群體,這些群體是極力否認是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影響。
(汽車工業)
為了打消這些懷疑論者,調查人員將1991年~201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調查研究評定,大約97%的調查人員都認為是人類活動對氣候變遷造成了影響,同時也是地球變暖的原因。
現在你應該明白,全球變暖對我們日常生活將會造成多么大的影響,你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個人的力量雖然微薄,但是綿薄之力可以厚積薄發,主動選擇降低碳排放都是未來變化的一個微小因素。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如今我們都能夠在生活中看到低碳生活的標語,無論是出行、餐飲、生活,越來越多的環保標簽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相比之下,有關組織和政府則能夠做到更多。過去由于經濟能力的原因,一些地區的海岸防護的技術措施有限,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經濟限制。
(海平面上升)
當前海平面下,早期的預警系統和防洪措施都能夠減少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消極影響。每年的環境會議的召開都會將這種治理放在一個首要位置。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如何在保證低碳生產的情況下,保持一個有效的增長,這對政府及生產單位而言都是一個挑戰。
(低碳生活)
當前科學界也在積極開發新能源技術以及相關設施,通過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來降低碳排放。同時政府公布的相關治理法案也在逐漸完善這個過程。
對于海洋來講,我們可以利用其可再生能源來幫助我們減緩氣候變化。例如海風、潮汐、熱浪等,以及一些生物燃料中提取能源。
(潮汐)
這種變化還可能會促使人們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制定一個平衡方案,逐步調整應對海平面上升的措施。
迄今為止,不少國家都做出了大量貢獻來減緩這種氣候危機。同時治理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經驗都會幫助到其他國家進行一個升級,如果全球碳排放能夠在2050年達到國際公約的一個標準,將會使全球氣候降低2℃左右。
(全球碳排放占比)
不要小看了這一二度的變化,往往最大的變化潛藏于事物微小的細節中。未來百年之內能否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