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
1.“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一塊基石。根據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性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和反映。”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觀的變革,突出表現在它把人類實踐視為一種客觀實在并將它包含到對物質范疇的理解中,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一。
(二)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1.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2.實踐的主體、客體
實踐的主體: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的屬性,有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三種基本形式。
實踐的客體:是主動活動的對象,是進入主體活動范圍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有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三種基本形式。
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關系是實踐關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在實踐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即反映和被反映關系,以及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
3.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的基本特征:客觀物質性(直接現實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物質生產實踐、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以及精神生產實踐。
4.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
人類世界是“屬人世界”,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
(三)如何理解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1.意識的產生: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2.意識的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3.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即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5.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是辨證的,如果離開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片面地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同樣,如果只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否認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會導致形而上學機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