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到,吃貨們的幸福時光即將到來。不只是中秋、國慶節大餐,接下來兩個月,各種肥美海鮮將席卷餐桌。說到海鮮你有沒有眼前一亮,以高蛋白低脂肪著稱的海鮮可是許多人的最愛,只要不對海鮮過敏,一定要在這兩個月吃到爽。
不過小編這時候可能要應景下,海鮮與啤酒一起吃會誘發痛風。對此,你是否已經聽到爛了?別忙著點叉,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教你如何在吃海鮮、喝啤酒后減少痛風發病率。有沒有好奇,快來看看吧!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先來看看痛風到底是什么吧!
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特指急性特征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石疾病,多發于男性。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痛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現。
如上所說,痛風是這么形成的?
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癥。正常成人每日約產生尿酸750mg,其中80%為內源性,20%為外源性尿酸,這些尿酸進入尿酸代謝池(約為1200mg),每日代謝池中的尿酸約60%進行代謝,其中1/3約200mg經腸道分解代謝,2/3約400mg經腎臟排泄,從而可維持體內尿酸水平的穩定,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均可導致高尿酸血癥。
再重復下吃海鮮喝啤酒誘發痛風是怎么回事吧,有點忘了。
啤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成分會抑制體內尿酸的排泄,海鮮是高嘌呤食物,嘌呤正是尿酸形成的原料。在體內嘌呤分解為尿酸,導致人體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增加,大量的尿酸不能及時排出體外,以鈉鹽的形式沉淀下來,容易形成結石或引發痛風。多數痛風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征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急性發作常于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嚴重時,滿身紅疙瘩,痛癢不止,無法行走。真是“貪得一時口福,吞下難忍苦果”。
痛風會那么疼!快告訴我不小心喝了啤酒又吃了海鮮該怎么辦吧!
不少人認為吃海鮮、喝啤酒就會得痛風,這是一個誤區,啤酒海鮮只是誘因,痛風其實不是吃出來的。痛風的基礎病癥是高尿酸血癥,每個人每天體內會生成新的尿酸,同時排泄掉一部分尿酸,保證體內尿酸水平平衡。但如果體內產生的尿酸過多來不及排泄或尿酸排泄機制退化,過飽和的血尿酸就會沉積在關節、腎臟等處,引起痛風。如上面所說,啤酒海鮮一起吃會使體內尿酸含量增加,但若不是長期增加累及,并不會引起痛風。所以偶爾吃海鮮、喝啤酒不會必然引起痛風,但長期如此會導致體內尿酸增多,痛風就容易發生。
貌似還有一種說法,喝了火鍋的湯底也會容易得痛風?
如果你喜歡老北京火鍋,大概聽過這個說法。雖然老北京火鍋的傳統是涮肉后喝湯,但涮肉湯里嘌呤含量高貌似也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不過火鍋湯不適宜喝的原因是因為它長時間煮沸,里面蛋白質、脂肪等各類營養物質和鹽分、礦物質成分都很濃縮,喝下去對患有某些疾病比如痛風、糖尿病、結石癥等的患者不好。但是健康人如果偶爾喝一小碗,問題也是不大的。
我有海鮮就啤酒、喝涮肉湯的愛好,管不住嘴偶爾來一次,但還是很想知道能不能降低尿酸含量。
如果你還沒有患痛風,但是偶爾會管不住嘴,那告訴你個最簡單的方法:多喝水。喝水是有利于排出尿酸的,痛風患者如果想通過喝水排尿酸,只要24小時內的尿量大于兩升;普通人也可以參照這個量多喝水,幫助尿酸排出。
說了那么多,最重要的還是預防。
除了盡量不要海鮮、啤酒一起食用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盡量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尤其和酒一起食用。吃這類食物時可先焯一下,去掉嘌呤。煮的湯也要倒掉,不可食用。
2、 食用高嘌呤食物后需大量飲水,及時將尿酸排出體外。
3、 吃海鮮的同時,搭配些富含維生素A、C、E的蔬菜和水果。因為維生素A、C、E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減輕尿酸鹽的沉淀。但菜花、菠菜和蘑菇除外。
TIPS:
你知道哪些食物嘌呤含量高嗎?
高嘌呤飲食具體為:動物內臟、多數海鮮尤其是沙丁魚、魚卵等,這類千萬不要和啤酒一同食用;中等嘌呤飲食要限制、少吃:魚蝦肉、菠菜、豌豆等。
-完-
感謝閱讀!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原創出品,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健康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云健康”以及微信公眾號“趨勢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