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眼睛一亮,
快步跑進了垃圾堆中,
不斷地用雙手刨著,
似乎在尋找重要的東西,
隨后他拽出兩塊木板,
用手指敲了敲,聲音依舊清脆,
于是他滿意地將木板帶回去了。
沒人沒有留意到這個男人,
都以為他僅僅是個撿破爛的,
然而,他衣著整潔,
看起來不像流浪漢。
他有一雙巧手,用你隨手丟掉的垃圾,
給無數流浪漢送去一個小小的家。
Gregory Kloehn,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雕刻藝術家,
他并不是混跡于垃圾堆,
而是親手自己挑選材料,
打磨、裝板和測試。
他特別擅長制作雕塑,
其作品常常是賣給富人當收藏品。
偶爾也會做做膠囊小房子,小巧又別致,
方便富人快活自在地說走就走。
一個夏天他可以賣出4套,
如此重復的生活,他有所厭倦,
尋思著要改變現在的生活,
卻不知道到改如何做。
暴雨天的夜晚,
一名流浪漢來敲門,
向Gregory討一塊防水布用來遮雨,
他抬頭一看,雨實在太大了。
Gregory急急忙忙跑去倉庫,
從里到外翻了一圈也沒找到一塊布,
他回頭注意到堆在角落里自己做好的小房子,
小房子有一個很小的廚房、水槽和一個馬桶……
足夠他生活在里面了,
于是Gregory把房子裝上輪子,送給了他。
看著流浪漢推著小房子開心離去的背影,
不用在暴雨中無法安眠。
Gregory心里感到異常溫暖,“這感覺真好”。
他突然明白,這些普通人根本看不上的房子,
對于無家可歸的人來說,可比五星級酒店還要棒!
他決定把才華用在建造小房屋上,
為他們提供一個個家。
可是造房子的建材很貴,
他也無法承擔這么大的開銷,
為了降低成本,
Gregory開始到大街上撿破爛。
撿來的破爛,
他都會仔細的分類,
這個洗衣機門可以做窗戶,
廢棄的床板拆解后,
可以成為房子的底座。
他蹲在地上,歪著頭瞇眼測量起平整度,
確保水平睡得舒服。
敲敲相嵌的木架,檢驗它的牢固度,
馬路顛簸,小房子要足夠堅固,
底下再配上輪子,靈活性很重要,
流浪漢可以隨處奔走。
蓋上屋頂,裝上窗戶,
房子的模樣終于有了,將門上鎖后
Gregory興奮地跑進屋子里,高度剛剛好,
他抬頭看看房頂,憨憨地笑了。
Gregory將房子推了出來,
找到了常常遇見的一位流浪奶奶,送給她。
奶奶驚呆了,怎么也不敢相信這是為她做的,
奶奶高興地在小屋子不停地爬進爬出,
一會試試門鎖,一會開開窗戶。
“這是5年來我住的最好的房子”奶奶說。
Gregory站在一旁,臉笑成了花,
“這也是我5年來做的最好的作品。”
一開始,Gregory的妻子很不能理解,
為什么他會放棄衣食無憂的生活,
如此折騰自己。
不僅賣掉了自己的大房子
還賣掉了自己在布魯克林的餐廳
為此,夫妻二人經常吵架。
然而他依舊沒有放棄。
當Gregory把精力放在幫助人蓋房子上時,
創意比以前還多,
每個房子都極具特色。
別人家不要了的扶梯桿子,
成了房子門口裝飾的羅馬柱。
一個個防水的塑料包裝袋,
成了閃亮亮房頂。
汽車頂,冰箱門,
都發揮到極致。
有自帶陽臺鍋的、敞篷的
房子雖然很小,
但每一個的采光都是棒棒的。
Gregory認為流浪漢們應該是我們的鄰居,
一個小小的家,足以改變他們的一生。
在美國,每年新增的流浪漢超過350萬,
僅僅依靠Gregory一個人的力量,
建一間這樣的家,
最快也需要一個星期,
就算Gregory不休息,
沒日沒夜地建造
也無法彌補這樣的數量。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被他的行為感動,
被幫助過的流浪人開始加入Gregory的行動,
他們跟著他去撿垃圾,一起制作,互相玩耍。
還有志愿者們,幫助他成立了
“little homeless homes”的基金會
一心從事公益行業。
后來Gregory還出版了一本書
叫做《流浪建筑學》
希望人們可以幫助無家可歸的人
都擁有一個安全的家
如今感謝Gregory的人越來越多
他的妻女也漸漸理解了他的初衷
轉而支持他的這種行為。
現在他還在撿垃圾,
每天開個小貨車,
帶著一群流浪漢,
志愿者到街上溜達。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都值得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不需要一棟大別墅,
可能是一間小小可移動的家,
可能是跟你的家人待在一起,
這都是一個家。
除注明外,所有內容均為“人人公益”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