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心肌梗死的發生呢? 氣候急劇變化是發生心肌梗塞的重要誘因。所以中老人要注意根據氣候變化,加減衣服。注意根據氣候變化,加減衣服,可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可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注意飲食和運動,限制脂肪的攝入量,少吃奶油、肥肉,多吃一些糙米、蔬菜和水果可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如能積極進行降血脂、控制血壓、降血糖的治療,可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可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保持情緒穩定樂觀,培養“順其自然”的態度,遇事不急不躁,勞逸適度,避免因情緒激動誘發缺血。情緒波動會引起血管收縮,心率加快,從而使心肌發生缺血、缺氧,誘發心肌梗塞。因此,冠心病患者應盡力避免過度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不良刺激。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激動、緊張、憤怒等激烈的情緒變化誘發的。據報道,美國有一個州,平均每10場球賽,就有8名觀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運動鍛煉不要過度,過度會導致血壓急驟上升,使左心室過度疲勞和促使發生心力衰竭。運動量一般可視年齡和健康狀況而定過勞,做不能勝任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過度的體育活動,連續緊張的勞累等,都可使心臟的負擔明顯加重。
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狀動脈己發生硬化、狹窄,不能充分擴張而造成心肌短時間內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動脈痙攣,反過來加重心肌缺氧,嚴重時導致急性心肌梗塞。
外出時要有親屬陪伴聯系電話及病史簡述的標記名片,以便在遇到不測時,利于他人幫助搶救。
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隱患依然存在,一定要克服“萬事大吉”的思想,要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和復查。 如果再出現胸悶憋氣、心悸、出冷汗等癥狀時要及時就醫,不可掉以輕心。
所謂“四血”指的是血壓、血糖、血脂、血黏度,這四個因素都與心肌梗死的發生、發展和復發密切相關。患有高血壓、*25120*和腦血管病的病人,要重視原發病的治療,并應定期復查一次血壓、血脂、血糖和血黏度,如果高于正常值,就要積極采取治療措施。
心肌梗死后恢復的患者,繼續吸煙者再梗死發生率大約為不吸煙或吸煙已戒除者的2倍。此外,飲食宜低糖、低脂肪。不要吃得過飽,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肥肉、各種動物內臟、無鱗魚、雞蛋黃等。
搬抬重物時必然要彎腰屏氣,其生理效應與用力屏氣大便類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誘發心肌梗死的常見原因。
水溫最好與體溫相當,水溫太高可使皮膚血管明顯擴張,大量血液流向體表,可造成心腦缺血。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洗澡間一般悶熱且不通風,在這樣環境中人的代謝水平較高,極易缺氧、疲勞,老年冠心病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較嚴重的病人應在他人幫助下進行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