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張紅影
西安高新唐南中學教師,高級職稱,從教31年,崇尚樸素行事,力推真實為文。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楊文慧 / 責編:孟麗
審校:孫夢霞、洪田立 / 美編:左左
編者寄語
有種聲音可以填滿宇宙的遼闊,有個影子在異鄉的斜陽里拖得長長,雕梁畫棟敵不過那一堵頹圮的泥墻,玉液瓊漿醉不了飲盡孤獨的鄉心——回家吧,故鄉在呼喚,在世的離世的母親在路口站了那么久……
所有的出發都是為了回來,我不能欺騙爹娘。
所有的漂泊都在爭取歸途,我不能辜負兄長。
所有的遠離都想謀求反哺,我不能割舍故土。
披文入情
回 家
①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噪著要回家。有鄉思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連沒老家的也要返鄉間。
有家的自然要回,撫慰親族,更撫慰自己;無家的也要回,祭掃墓塋,尋訪舊跡。父母在,親人在,是家;不在,是故土,是鄉間。蒼涼的返回,大概是落葉對泥土的默契。
美文選粹·回家
②西方人的鄉情雖也詩意,卻不如中國的豐富深刻。希臘史詩《奧德塞》敘述偉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遠了。英國作家卻斯特頓認為英詩里最美的一行是“遙遠的在山那邊”。有些詩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寫過類似的詩句。一直到當代小說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魚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敗他時,他大聲自答:“沒有,是我走得太遠了。”(比較之下,炎黃子孫怎能不騰起自豪,如千年來家家煙囪里的暖暖的炊煙,絲絲縷縷的柴火和五谷的氣息氤氳著多少美麗的詩篇。)然而走遠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國人感到“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秦觀)。這歸心在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上,也在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上;無動詞,因詩意已被鄉思貫通了。鄉思擴展了民族與歷史意識。(不錯,鄉思,是家國的徽標,是赤子的不變的初心。)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們叫“祖國”,把時間推得更遠,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鎮”,我們叫“故鄉”,把時空親切地連在一起。中國詩人甚至把空間概念“舊家”或“故家”當作時間概念“從前”用,仿佛提到過去就想起家。
豈止于此!季節晴雨,都牽動著游子對故鄉田里的禾稼豐歉、農人饑飽寒暖的關切!過去、現在、未來,都以故鄉的鐘校時;再遠的遠方,都以故鄉為原點計算里程。
③家與孝牽住中國人,照禮不許遠離。然而留在家有時更要掙扎。唐朝王建有首詩寫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纖索擦破了,腳被石礫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卻又覺得“父母之鄉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離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門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來;有的還從井里挖出一把土,在異地生病時當靈丹服,想家時當親人撫,而識字的就寫詩了。
生命的起點,生命的初程,養成的是人的“性”,挽就的是永遠解不開也無須解的縈紆心頭的美麗而憂傷的結。
美文選粹·回家
④開始是離開后,偶爾憶起的濃甘薯香;逐漸是流浪中,時常遇見的薄人情味;后來是泥濘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來是擁抱祖鄉的意識。結束前,慘的是歸不得:“我已無家,君歸何里”;悲的是不得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歸,被江南迷住的韋莊甚至還嚇別人“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但一般人的腸很有韌性,由于謀生、災難、做官、放逐、當兵、亡國而離鄉的,即使空腸也要回家。
種種人生,階層各異,鄉心則一。此為以下諸段之綱。沒有什么能完結鄉情,“越鳥巢南枝,狐死必首丘”!死比空腸輕松,繼續著漂泊,亮著故鄉給的那一抹光,使游子明白和諧、勇敢、堅韌是歸舟;憂郁迷茫終究因固有的基因而一再退卻,最根深的力量在哪里?那光亮著,煎熬不會結束,因為跋涉不會停止,同時也就有了故土給予的人的高貴!
⑤出外謀生的盼望回去團圓。只因拒絕補破網而出去,回來就不愿是補破夢。雖然無地,仍要生兒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婦望君早歸,硬望成石頭了。即使有地,也不夠女兒耕,兒女只好出去,想出頭天。同樣奮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歸貧不歸,再貧下去就死不歸了。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國也已幾百年了。在異邦,用筷子,怎樣夾都不如家鄉味;思想起,怎樣臥都不像長城;捧唐詩,怎樣吟都不成黃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認同;然而身在國外嚷叫心愛國內,口再響亮頭頂的仍是別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煙囪冒煙,裊裊,了了,鄉思卻變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責,責備自己脫離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著要回去。
長城、黃河,才讓人真正沉著踏實;家鄉味,是游子的精神信條。即便故鄉曾經丑陋或依然丑陋,踢出自己或讓自己不堪在家頹毀而出走,那總是母愛般的決絕中包裹的滾燙的期盼,隱忍著諸多情非得已,庇佑你平安。盡管,離開時眼中含著淚,心中忍著血。
美文選粹·回家
⑥逃難為的是結束流離。從前災難多了,天大吹大淋大干大搖外,人還大打大壓大搶大撈,搞的大家無家。替人做稼的,一遇天災,要拋妻兒都不一定有人家要。有家的,一遇人禍,就可能剩一條命。漢末蔡琰被匈奴擄去,與酋長結婚生子,后來雖然伊父親的朋友曹操贖伊,但兒女須留在匈奴,伊回到老家已幾乎什么都沒了。
家一直都在的,是幾世修來的福?
⑦即使幾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歸。中國的官僚制度一向發達,為了公正防私,不準在故鄉當官。當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認識反而歪哥。他們被罰懷鄉,偶爾圣賢起來學在陳國時的孔子吵著要回家。清朝來臺灣當官的大多要盡快撈回家,像鳳山教諭吳周禎苦吟“落落竟忘歸”是例外,連少數好官像孫元衡都哼“他鄉莫望遠”。從前好官也被功名誤,慨嘆“故鄉回首已千山”(陸游),但也有不全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發愿回去服務。屈原早就用很多“兮”標點實話了,以后敢說實話建議或抗議的,都不怕到荒野想家。
什么都有?沒有家能叫什么都有嗎?有了家,才是起點和終點俱全的。官運亨通與否都要被罰懷鄉,得乎失與?什么都沒有,我們還有祖先埋骨的地方,那里的泥土草木能安放年年歲歲的委屈、凄惶,站起來,你又恢復了昂揚。
美文選粹·回家
⑧到比荒野還恐怖的戰場打戰的士兵數著歸期。不像西方個人主義的反戰詩很少提起家,從前中國詩反戰的一個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詩經》里就表達得很清楚。回鄉“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徂東山”歸來的士兵,段段“零雨其濛”,回到家卻發現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蘭從軍,聽到黃河嗚咽,胡騎叫嘶,就聽不到父母叮嚀;凱旋后天子要把官銜給伊,伊毫無興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邊疆為的不是爭功名而是保鄉土。唐朝征戰繁多,邊塞也蒼涼了。聽到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日日雙眸滴清血”(貫休)。戰士流血未死還流淚,只因要回家。
家,可以讓最剛毅硬氣的漢子柔腸九曲,誰又能在“家”的磁力中不掙脫囚禁,不拼死捍衛“家”的容顏?戰士思鄉通常會更有責任與擔當,“燕然未勒歸無計”!即使因思鄉而厭戰也不失磊落赤子根柢。
⑨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歸途心情“百尺風中旗”(孟郊),行路更難,“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終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語胡吹,鄉人越聽不懂,他越得意。有的鄉音依舊,但未離鄉的孩童不認識老頭,“笑問客從何處來?”(賀之章)幸虧仍懂鄉音,沒被攆出去。從前吳越王錢镠回鄉后,也學劉邦把酒給鄉親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沒人聽懂,他改用鄉音唱山歌時,大家才歡快地合唱。回鄉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長住。陶潛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鳥飛回孤松潛起來,并不想服務鄉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種,晚上才“帶月荷鋤歸”,窮得開心。回鄉有的滿懷壯志,發現早已無家了,但總堅信家是自己創造的,最好在故鄉。(回家的渴望,如嬰孩對乳香的追逐。雖然,不是人人都幸運地有家可回……有家的,且回且珍惜,這是你的權利,這是你的最令人羨慕的優越。)
故鄉,你是我兒時父母溫熱的眼神啊,你是我夜夜啼叫的杜鵑啊,你是那年春天一樹雪白的梨花盛開,然后朵朵散落在滄桑的歲月里,散落在父母的冰涼的碑銘上……
作者:許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