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永恒停留在童年時代
2016-09-14 06:23閱讀(2550)
評論(1)用不了多少年,人們對中秋的記憶,會僅僅栓系在窗外那個亮晃晃的月亮身上,月亮,這個中秋節的古老符號,恐怕將會是我們對中秋節唯一的念想。
中秋節已永恒停留于我們的童年時代。那個時代母親東藏西藏直到節日當晚才拿出來給孩子們分享的月餅,是唇齒間最惦念的美味,一盒月餅舍不得全部吃完,剩下的幾塊哪怕長了綠毛,也會擦掉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嘗。除了吃月餅,家里還會做一些節日才能見到的飯菜,平時因辛苦勞碌而面龐焦慮的大人們,眼神會在這天變得柔和,牽著孩子的手看看月亮,成為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浪漫。
中秋節的文化意味,其實早已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被食欲和娛樂需求所替代,本來這個節日在多數城鎮和鄉村,就沒有什么特別的形式上的慶祝活動,它帶來更多的是一種心靈體驗。伴隨著食品過剩帶來的厭食癥的普遍存在,以及娛樂過剩帶來的消費疲勞,中秋節本來就殘存不多的文化象征也被湮沒了。沒到這個時候,人們都會習慣性地嘆息幾句,想要拯救中秋節,可等到這天過后,它很快就被遺忘到腦后。
想要復興中秋節的想法是徒勞的,以中秋節、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的凋落無可阻擋,此前很多年,保守的人們把傳統節日的不熱鬧,歸罪于大家對洋節的推崇,這顯然是個誤會,在最初幾年對情人節、圣誕節體現出過過度熱衷的追捧后,如今這兩個洋節也回歸到了本來該有的面目。現代人對所有節日都不再擁有熱烈的興趣,傳統節日和洋節被一視同仁,這是因為,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都擁有節日般的精彩,那些對生活有著敏感體驗的人,會把每一天當成節日來過,而那些承載著各種壓力疲憊生活的人,會對節日無感,甚至對節日帶來的開支增加、人情來往等產生厭惡。
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埋葬節日的特殊性。沒有哪個時代能比得上今天,人們可以輕易獲取身體和精神上的滿足,酒店和快餐店24小時營業,互聯網通聯世界可獲得絕大多數資訊,手機成為人們的肢體組成部分,慶祝隨時都可以進行,于是人們開始說,“節日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在一起”,大家不再關心節日所賦予人的快樂,更注重對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管理,家人們聚在一起就是節日,戀人們可以看一場電影也是節日,一旦當一種生活方式被寫滿了尋找快樂的程序并且可以按需啟動,那么需要被等待的節日,它的光環便開始消失了。
有心的家庭,開始強調節日的儀式化,并通過這種儀式化來強調節日的意義,這已經是對傳統節日有意識的挽留,但這種挽留在更年輕的一代面前顯得多此一舉,90后們和00后們更關心他們的社交網絡上哪位朋友剛更新了新的內容,他們更愿意盡快地脫離餐桌離開爸媽回到自己的電子世界里去,如果說網絡化生存是人類發展的必然方向,那么對傳統節日凋落的悲嘆也可以適可而止,節日為人服務,我們可以惦念節日的美好,但的確沒有必要非得通過政府力量、民間力量,來人為地組織一些活動來重新繁榮它。
世間一切都在更迭,最終所有傳統節日都將如神話傳說,留在書本里和記憶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