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一過,年就算徹底過完了。
今年春節,難得的一點閑暇,我只做了一件事,陪菌嫂刷劇。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菌嫂說這部名字超長的劇是“宅斗劇”,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部“大型家庭教育宣傳片”。
單一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劇中就出現了多達七次,說是全劇的主旨也不為過。
這句《戰國策》中的名言,意思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為孩子的未來做長久的打算。
在劇中,不論是盛家的主母、小娘,還是顧家的小秦氏、顧大郎,包括小公爺家的郡主娘娘,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計深遠”,然而子女們得到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知否》是一部“家庭教育宣傳片”,我們可以從這些父母的做法中一窺,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算是為孩子“計深遠”。
1 衛小娘之計深遠
在衛小娘出場的短短幾集里,她先是告誡明蘭要守拙,又讓其尋求祖母庇護,到臨終前還沒忘讓女兒改口叫自己“小娘”。
在有限的時間里為女兒存盤算這么多,衛小娘的良苦用心令人動容。但她的“計之深遠”還不止這些,她對明蘭最大的影響,其實來自幅畫。
李娘子,是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昭公主,曾統兵征戰沙場,獨當一面。
衛小娘喜歡《李娘子鎮守娘子關》,是傾慕其巾幗不讓須眉的風范,她雖被賣為妾,卻始終沒有舍棄自己的獨立意志。
在母親的熏染之下,明蘭從未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她不期待父兄的疼愛,也不指望通過婚姻攀上高枝,而是始終相信幸福可以由自己爭取。
這份難得的堅韌與獨立,不僅為她贏得了幾個女兒里最美滿幸福的姻緣,甚至還開解了英國公的獨女張氏,讓沈國舅的家宅和新帝的朝堂都獲得了難得的安寧。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機會,獨立教育對孩子來說尤為必要。
父母在為孩子創造更好生活條件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而獨立的人格又是獨立生活的精神基礎,所以教會孩子 “不依賴”意義深遠。
今天社會上那么多“巨嬰”,原因不過是他們缺少如衛小娘般“計深遠”的父母罷了。
2 林噙霜之計深遠
林噙霜母女在劇中是作為主角的對照組出現的,如果說衛小娘的教育是成功的范例,那林小娘的做法就是失敗的模板。
她讓墨蘭處處爭強,為的是壓過如蘭明蘭;她送墨蘭去祖母身邊,為的是增加與大娘子競爭的籌碼;她允許子女叫自己“阿娘”,轉過身就害了明蘭的阿娘……
不能說林噙霜不愛自己的子女,但她愛子女的方式卻是“對外不擇手段,對內無限縱容”。
林小娘用不堪的手段將女兒嫁入伯爵府,為此得罪了盛家所有的人,也讓伯爵府的人瞧不起。
看起來她為墨蘭尋到了好歸宿,實際是將其放進了一個婆家不疼娘家不愛的尷尬境地,給墨蘭的婚姻悲劇埋下了隱患。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边@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出自劉備寫給劉禪的遺詔,為的是告誡兒子凡事都要以“善”為導向。
為子女計深遠的方法有千萬種,其中最不該的就是如林氏般損人利己。一旦起了害人的心思,那事情打根上就錯了,之后費力越多,只會錯得越多。
沒有人能靠著害人取得成功,長期“損人”的結果必是“不利己”。
林噙霜死前,面前還掛著墨蘭畫的《舐犢之情》,這就是對她“愛子不當遭反噬”的一個絕妙諷刺。
3 小秦氏之計深遠
小秦氏是整部戲的大BOSS,在她轉身投入火海的那一刻,竟讓人不覺憤恨反而有點悲涼。
她一生沒為自己活過,窮盡畢生心血只做了一件事——為兒子奪取爵位。
和林噙霜一樣,小秦氏用的也是損人利己的手段,這注定她的結局是失敗的。但她比林氏更可悲,因為她的謀劃兒子根本不想要。
顧三郎想要的,是家宅和睦,兄友弟恭。可小秦氏偏偏要將“承爵位,奪家產”的執念強加在兒子身上,打著“為兒子著想”的旗號處處作惡。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逼鋵嵾@句話應該再延伸一下:“己之所欲,慎施于人?!?/p>
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但不能把己之所欲,以“計深遠”的名義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意志也需要尊重。
現如今,家長們紛紛把孩子塞進培訓班、興趣班,我很難說這種做法是不對的,畢竟社會競爭激烈,我作為家長也難免焦慮。
但我們至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培訓”?培訓的內容又是不是孩子的“興趣”?
4 盛老太太之計深遠
全劇一開始,長楓投壺差點輸掉華蘭的聘禮?;艁y中,大家都指望盛老太太拿主意,然而老太太卻轉身將問題拋給了華蘭。
這就是盛老太太教育孩子的方式。她飽經風霜,深知世道艱難,想要讓孩子以后的人生安樂富足,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處事的能力。
盛老太太送明蘭入書塾讀書,為她延請孔嬤嬤增長見識,待她長成后又抓住機會讓她管家。一步步教導明蘭知進退、懂事理、明是非、辨人情。
她為明蘭的婚事多番籌謀,卻始終尊重明蘭的意見。即便明白齊小公爺非明蘭良配,也只是坦誠溝通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并未強行制止。
她著重啟發明蘭自己的智慧,而不是事無巨細地大包大攬。
當明蘭遇事來咨詢,她從不著急給答案,總是先讓明蘭表達自己的見解,再給予指導,以此引導明蘭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
而當明蘭遇到艱難險阻需要幫助,她又能及時出現在明蘭身邊,成為最有力的后盾,幫助明蘭拾起勇氣,迎難而上。
有人說,《知否》里的老人都是厲害的角色,這位盛老太太更是其中的王者。無論品格還是能力,她對孩子的培養都堪稱典范,即便放在今天,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老太太的教育理念還有一點值得借鑒,那就是她不像林小娘、小秦氏一樣執著于權勢富貴,而是更關注孩子未來是否幸福。
每個父母都在為子女“計深遠”,但少有人能想到這個“深遠”,其實可以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當今社會成功學當道,但誰說人生的終極目標就一定是成功呢?當所有人都在意孩子飛得高不高時,也許我們可以關心一下他們飛得累不累。
什么是真正的計深遠
寫到這里,我企圖總結出一個“計深遠”的標準,但思忖再三拿不出來。因為一千個父母就有一千個教育方法,實在沒法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衡量。
但我還是發現了一個共性,它來自《知否》里的一個細節:
華蘭和明蘭都由祖母帶大,都學會了祖母的沉穩與成算;如蘭作為王大娘子的掌上明珠,性格也如母親一般直率而無城府;墨蘭更不用說,其言行舉止和林小娘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盛家的幾個女兒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們教育者的影子。
這不是巧合,是因為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格滲透,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曾在《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有教養的孩子》一文中寫過:“要育人,必先育己。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長的自我教育?!?/p>
真正的 “計深遠”,不在于給孩子提多少要求做多少事,持身周正、做好自己才是教好孩子的不二良方。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