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拳友發帖談松之文甚多,而多數文稿以力論松,以技論松,與太極拳道之“松”相差甚遠。
筆者曾撰文《太極拳“松”的幾種誤區》,指出套路動作熟練和推手配合默契之假松。假松之象離不開人之本力(拙力),離不開武術之技,有違太極拳道之根本。
太極拳先輩無不言松。張三豐祖師《太極拳經》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楊澄甫宗師說:“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末事耳!”李和生恩師說:“一舉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門。”恩師《太極松功》明確指出太極“松”的本義及修煉方法,要求太極拳之“松”須達到“精神松、骨節松、肌肉松、五臟六腑松”等全心身放松境界。可見,太極拳之“松”非用力與否所能矣。
筆者感悟,太極拳之“松”亦有境界次遞。祖師所及“輕靈”乃太極拳“松”之基本要求。輕靈,蘊藏著“物質松”和“精神松”兩個層面的含義。
“物質松”就是舍力或卸力之過程,此為太極拳者必須經歷之初級階段,可謂太極拳之基礎工程矣,不可小視。此階段練拳,以“練哪想哪”為要求,以意行拳,忘卻日常用力“陋習”,培養全新的用“力”習慣。久而久之,心靜體松氣騰然,周身舒適意氣專。此間,麻熱脹痛、排氣多便等體征反復,乃練功之排異反應。再之,肌軟筋柔骨節松,臂肌腿肌、胸肌背肌等“肌肉塊”亦不知不覺軟化柔化,有如棉吸水之柔。體力活亦大不如前,甚至稍事體力,渾身筋肌酸脹疲勞,然心力充沛,呼吸自然矣。
“精神松”就是修習神意主動之過程。歷經“練哪想哪”“物質松”之基礎,基本舍棄肢體主動之能,意識主動之先天本能漸現。恩師親授練意口訣,重在導引神經感應,啟發神經功能,內生功力,方可體會“用意不用力”之神奇拳道。“精神松”非坊間普遍認為的想法練拳,乃是大松大軟之神意修為。神意修習,更需明師指點佐證,逐步體悟虛無之氣勢,體悟莫測之變化,體悟神明之感應,方能從深層次去體悟大松大軟之意境,以漸入“松空虛無”之拳道。筆者雖未及拳道之功,但亦或窺見拳道之遠景矣。
太極,無極而生(太極陰陽互根流暢旋轉,至高速處,唯獨剩下圈中一個圓點矣,即真太極也!)。拳道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寒能為。故而,練習太極拳,不可僅求于技。無松之拳非太極,身松,心松,意松,神松……惟有無止境之松,方可成就太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