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針灸]
針灸療法最早見于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并傳播到了世界。
由于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癥,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并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目前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根據最新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灸法是以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傳說針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于《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癥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于《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并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癥和禁忌癥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后,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姓 名:王雪苔
性 別:男
出生年月:1925年
中國中醫科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中醫藥協會理事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攀登計劃“經絡的研究”項目顧問等職。
專業技術職稱:研究員
世界針聯任職:前任主席 世界針聯榮譽主席
業 績:
在針灸學領域 重視應用灸法治療疾病,對古代灸法做了大量的發掘整理工作;親自鑒別中國中醫研究院收藏的7000余種中醫線裝書;主持編寫《漢語主題詞表》的中醫藥部分,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醫學史領域 對針灸醫學史、中醫圖歷史有較深的研究。
主要著作 主編《針灸學手冊》、《中國針灸薈萃》、《中國針灸大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針灸學》、《針灸學辭典》、《針灸史圖錄》、《針灸史提綱》、《中國當代針灸名家醫案》等。
姓 名:程莘農
性 別:男
出生年月:1921年8月
中國國務院穴位委員會醫學評議組成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針灸所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兼經絡研究委員會顧問;被加拿大、美國、挪威、南斯拉夫等國的針灸學院和學術團體聘為名譽教授、名譽理事、名譽主席、名譽校長等職務。
世界針聯任職:
專業技術職稱: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業 績:重視辨證論治,貫徹理、法、方、穴、術的統一性;認為針灸臨癥取穴的多少,應以證為憑、以精為準、以適為度、以效為信針判手法,強調運針要有力,采用“三才法”。
善于治療內科,婦科疾病及各種疑難雜癥,特別對偏癱、高血壓、面癱、坐骨神經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
在經絡理論的實質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經感傳和可見的經絡現象的研究”和“十四經穴點穴法”的研究;
主編和撰寫針灸專業教科書7部,成為國內外針灸教學的主要范本。
姓 名:鄧良月
性 別:男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所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世界針灸雜志》社社長,《中國針灸》雜志主編等;1998年被國家科委聘為國家“九五”攀登計劃預選項目“經絡的研究”首席科學家。
專業技術職稱:主任醫師,獲得中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世界針聯任職:主席兼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
業 績:
臨床方面 創新了中醫針灸對許多疑難病癥的治療和處理,形成了獨特方法和經驗。
教學方面 為各種針灸班做了大量的教學和臨床示教,編著了多種教學講稿。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針灸醫生3, 000多人,培養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學術研究和論著 主編或參與撰寫:《中國針灸學》、《當代中國針灸臨證精要》、《耳穴掛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經穴部位文獻考與解剖》《標準針灸經穴部位圖譜》、《中國針灸治療學》、《古代經絡文獻通鑒》、《中國針灸證治通鑒》、《中國針灸刺灸法通鑒》、《中國針灸穴位通鑒》等。組織和參與編著了多種百科全書式的專業書典,有些被作為中國和世界某些國家的針灸專業教科書和必備參考書,有的被譯成英文在世界上發行。
獲獎情況 牽頭的“經穴部位標準化的研究”、主編的中國《古代經絡文獻通鑒》、《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等,分獲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國家圖書獎。
......
在我國針灸學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近半個世紀雖然短暫,卻發生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前輩們以他門堅定的信仰、執著的追求、深邃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和精干的能力,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潮頭,為針灸事業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