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見的低鉀血癥
低鉀血癥的診斷是很容易的,當血鉀的濃度低于3.0mmol/L時即可確診。
當我們出現了嚴重的肌肉無力、心律失常、腎功能異常,要想到可能有了低鉀血癥,尤其是頻繁嘔吐,腹瀉之后。
低鉀血癥的病因肯定需要搞清楚。有時候,同時血液中的鎂離子也很低。低鎂血癥患者單單給予補鉀治療是難以成功的。還有時候,補鉀治療還可導致重分布性低鉀血癥患者出現反彈性高鉀血癥。另外,因為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引起的重分配性低鉀血癥(例如,低鉀性甲亢性周期性癱瘓)患者中,給予心得安口服后,可迅速逆轉低鉀血癥及相關癥狀。
輕度低鉀血癥,我們口服0.75~1.5g氯化鉀,每天2~4次,即可搞定。所有接受慢性補鉀的患者中,大約每3~4個月監測一次血清鉀濃度,如果有臨床癥狀,則應經常監測。
對于有嚴重低鉀血癥,或癥狀性(心律失常、明顯肌肉無力或橫紋肌溶解癥)的低鉀血癥患者,必須更快地給予鉀。
在這類患者中,氯化鉀可以口服,劑量氯化鉀3.0g/次,每天3~4次;或者,特別是在還接受靜脈注射鉀治療的患者中,每2~3小時給予1.5g氯化鉀。仔細監測血清鉀也很重要。
此外,還應限制添加到每袋不同容量鹽水中的最大鉀含量,以減少無意中攝入大量絕對鉀的風險。我們建議如下:
在任何1000毫升鹽水中,加入的鉀離子最大含量為4.5g氯化鉀,這一點很重要。
一旦低鉀血癥不再嚴重,則應降低靜脈補鉀的速度或改為口服治療。此后,患者應繼續接受補鉀治療,直到血鉀濃度持續高于3.0~3.5 mmol / L,且低鉀血癥的癥狀或體征已經緩解為止。
附錄:專業版
低鉀血癥的最新治療指南
當血鉀的濃度低于3.0mmol/L時,即可診斷低鉀血癥。
低鉀血癥,最常見的是因為嘔吐、腹瀉、利尿劑治療引起的、經胃腸道或尿液丟失了鉀;低鉀血癥也可由于鉀離子短暫進入細胞所導致,后者被稱為重分布性低鉀血癥。
低鉀血癥的臨床表現包括:嚴重的肌肉無力、心律失常、腎功能異常和葡萄糖耐受不良。
這些癥狀和體征,通常與血清鉀降低的程度和速度成比例,并隨著低鉀血癥的糾正而消失。低鉀血癥能導致心律失常,后者的風險在老年患者、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服用地高辛或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患者中是最高的。
低鉀血癥的根本原因應當被闡明,特別是當同時存在低鎂血癥、重分布性低鉀血癥時。低鎂血癥患者單單給予補鉀治療是難以成功的。補鉀治療還可導致重分布性低鉀血癥患者出現反彈性高鉀血癥。因為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引起的重分配性低鉀血癥(例如,低鉀性甲亢性周期性癱瘓)患者中,給予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例如,心得安,可迅速逆轉低鉀血癥及相關癥狀。
口服鉀制劑包括氯化鉀、碳酸氫鉀或其前體(檸檬酸鉀、乙酸鉀)和磷酸鉀。氯化鉀可以以晶體形式(鹽替代品)、液體或緩釋片或膠囊形式給予。低鉀血癥合并代謝性酸中毒的患者,首選碳酸氫鉀或其前體。磷酸鉀只能用于低鉀血癥和低磷血癥的患者,因為近端(2型)腎小管酸中毒可能伴有范科尼綜合征和磷酸鹽消耗。
對于輕度~中度低鉀血癥(血清鉀3.0~3.4mmol/L)患者,如果沒有持續的尿鉀流失,我們建議最初口服0.75~1.5g氯化鉀,每天2~4次(1.5~6g氯化鉀/天)(Grade 2B).
對于有慢性、穩定的腎鉀消耗的患者,如果補鉀不成功,可能需要一種保鉀利尿劑,如阿米洛利。
如果保鉀利尿劑與鉀補充劑結合使用,我們建議密切監測血鉀水平,同時進行飲食評估,并限制食物鉀的攝入量。 在腎功能減退患者、使用普利類、腎素抑制劑(阿利吉侖)和/或沙坦類的患者中,必須極為謹慎地使用保鉀利尿劑與鉀補充劑的組合。我們建議在所有接受慢性補鉀的患者中,大約每3~4個月監測一次血清鉀濃度,如果有臨床癥狀,則應經常監測。
對于有嚴重低鉀血癥(血清鉀低于2.5~3.0mmol/L)或癥狀性(心律失常、明顯肌肉無力或橫紋肌溶解癥)的低鉀血癥患者,必須更快地給予鉀。
在這類患者中,氯化鉀可以口服,劑量氯化鉀3.0g/次,每天3~4次;或者,特別是在還接受靜脈注射鉀治療的患者中,每2~3小時給予1.5g氯化鉀。仔細監測血清鉀也很重要。我們建議最初每2~4小時測量一次血清鉀,以確定對治療的反應。如果可以耐受,則應繼續此方案,直到血清鉀濃度持續高于3.0~3.5mmol/L,并且低鉀血癥引起的癥狀或體征已經消失。
對于有嚴重低鉀血癥表現的、或不能口服藥物的患者,我們建議靜脈補鉀(Grade 1B).
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靜脈注射鉀的速度可從每2~3小時1.5g氯化鉀,到推薦給大多數患者的最大補鉀速度:氯化鉀0.75~1.5g/小時;高達氯化鉀3.0g/小時的補鉀速度用于危及生命的低鉀血癥。高于1.5g氯化鉀/小時的速率對周圍靜脈具有高度刺激性。當給予如此高的速度時,應該選擇注深靜脈或多個周圍靜脈。
此外,還應限制添加到每袋不同容量鹽水中的最大鉀含量,以減少無意中攝入大量絕對鉀的風險。我們建議如下:
在任何1000毫升鹽水中,加入的鉀離子最大含量為4.5g氯化鉀。
而在100~200毫升的鹽水里,則只添加0.75g的氯化鉀,且從周圍靜脈補鉀
如果在100毫升的水中,加入3.0g的氯化鉀,則必須從大的中央靜脈給予補鉀。
靜脈補鉀最常使用外周靜脈,濃度為1.5~4.5g的氯化鉀/L,加入到非葡萄糖的鹽水溶液中。最好使用輸液泵,以防止在任何含鉀量超過3.0g氯化鉀的靜脈容器中過快地給鉀,或者補鉀速度超過了理想的0.75g氯化鉀/小時。
在外周靜脈注射鉀的過程中,會發生疼痛和靜脈炎。這主要發生在高于0.75g氯化鉀/小時的速率時,但在較低的速率下也可以看到。如果有疼痛發生,要么減少輸注速度,要么最好應該降低液體中的鉀濃度。
必須對嚴重低鉀血癥(心電圖異常、肌無力、癱瘓)的生理效應實施仔細的監測。
以下的患者需要強制給予連續的心電檢測:
①出現心律失常、QT延長、和/或其他心電圖異常的低鉀血癥患者
②本身就存在著低鉀血癥狀態下易導致心律失常的潛在心臟問題的患者:例如,地高辛毒性、心肌梗死、潛在的長QT綜合征
③同樣,靜脈補鉀的速度≧0.75g氯化鉀/小時的,或當患者有反彈性高鉀血癥的風險時(最常見的原因是,甲亢性周期性麻痹)
一旦低鉀血癥不再嚴重,則應降低靜脈補鉀的速度或改為口服治療。此后,患者應繼續接受補鉀治療,直到血鉀濃度持續高于3.0~3.5 mmol / L,且低鉀血癥的癥狀或體征已經緩解為止。
40mEq的鉀相當于氯化鉀2.982g
血清鉀濃度為2.0 mmol / L的患者可能缺30~60g的氯化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