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這幾天很苦惱。
有兩個男生向她表白,恰好她對這兩個人都有好感。
據她所說,男生A和她一樣都愛玩樂高,宅,內心世界豐富;
男生B,活潑開朗,最喜歡熱鬧,是個直腸子,和菠菜的性格完全相反。
大家對此七嘴八舌:
“選A啊!一起玩樂高多舒服!”
“選B啊,你們性格互補,一起玩肯定有很多花樣!”
菠菜問我:
我是該選擇相似的人,還是選擇互補的人呢?
我告訴菠菜:選擇相似的。
1971年Byrne提出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觀點。
他發現,個體對與自己相似的人的評價更高。
來源:pexels
因為在我們大腦內部的認知系統中,有一種被稱為認知吝嗇鬼的現象。
直白點說,我們天生喜歡和我們擁有共同觀點、愛好、價值觀的人,因為我們的腦子吝嗇去改變。
打個比方。
當你和另一半吃早飯,你們卻因為豆腐腦口味出現了分歧。
你認為,豆腐腦應該是咸口的,就算天王老子來了,它也得是咸的。
而他堅定甜口豆腐腦才是永遠的神,他從小吃到大。
他要了一份甜豆腐腦,誠摯邀請你品嘗。
出于愛,你選擇了相信他,嘗了一口,試圖在腦海里建立“甜豆腐腦好吃”的觀點。
而你從小到大,吃的都是咸口。
甜豆腐腦的存在,幾乎顛覆你的味覺認知,所以你吐了出來。
他把豆腐腦往你嘴里塞,強調你只是不習慣,吃多了就習慣了。
你的大腦開始不耐煩,畢竟把過往的味覺體系推翻,重新建立新味覺可不是什么容易事。
大腦義正言辭:“除非把我換了,否則我絕不改變。”
來源:pexels
這時候,出現了另一個人,ta和你都認同咸豆腐腦的美味,你不用打翻認知。
大腦勸你:“你也換不掉我,不如把人換了吧。”
因此啊,你會覺得和同樣的人在一起更輕松,更有相處下去的動力,實際上都是吝嗇的大腦在作祟。
國外研究顯示:在認知系統的影響下,伴侶雙方越相似,婚姻越幸福(Gaunt, 2006)。
但我們一定要在口味上相似嗎,口味不相似就不能幸福了嗎?
到底是哪些關鍵的相似,才會促成幸福關系呢?
我找了幾個答案。
當我們和伴侶對于婚姻的觀點相似,就意味著,我們的交流可以節省很多認知資源。
倘使我們對婚姻看法不一致,會出現什么?
一方覺得結婚是互幫互助,另一方是覺得結婚是各玩各的;
家務活就應該女人/男人干,另一個人就該什么都不用干;
一方認為孩子誰生誰養,另一方認為兩人都要撫養孩子;
正是因為有一致的婚姻觀,我們可以投入較少的認知資源去理解以及適應和對方的婚姻生活,這對“吝嗇改變”的我們來說,再好不過!
來源:pexels
劉勤學對東北地區302對結婚7年以上的夫妻進行了婚姻滿意度的調查,結果發現,當伴侶雙方對婚姻的態度越一致,婚姻幸福感就越高!
他們一致認同:
我們結婚是因為愛情,才走到一起;
家務活兩個人就應該一起做;不存在誰多做誰少做;
孩子是需要兩個人共同撫養的;
對于他們來說,遇見相似的人是獎勵。
因為對婚姻的觀念相似,雙方根本不用改變自我,以適應對方的期望和要求。
人都是趨樂避苦的,能在一段關系中躺平,感受到快樂,這種獎賞會堅定我們對伴侶的喜愛,對伴侶的滿意度自然也會上升~
既然提到了婚姻觀,就必須要提到消費觀。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
一個年薪七位數的高知女性,和小她三歲的老公玩機車認識不到一個月就領證。
結果,領證第二天,她就后悔了。
出差躲了2個月,因為“跟他在一起很丟人”。
機車隨便改裝便是四五萬,對于百萬年薪的她來說,小事一樁。
來源:pexels
但對她老公來說不同,國企合同工每月到手不過萬,因為玩摩托沒有積蓄,處處和她要錢。
摩友群里,當一個騎友曬出了一個價值超過一萬元的騎行頭盔后,丈夫反手曬出個價值超3萬的頭盔購買截圖。
女方對這種行為無法理解。
同時,丈夫的父母理所當然的認為,兒媳婦有錢,就該多負擔男方的開銷。
在日復一日的為錢爭吵中,兩人在離一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個月離了婚。
Jeffrey Dew的研究表明,不因錢吵架的伴侶,比每天都因錢爭吵的伴侶來說,離婚概率更低。
在消費觀上沖突較大的伴侶,矛盾往往會在關系前期顯露出來。
而那些較少為錢吵架、擁有更相近的消費觀的夫妻,他們可以共同制定與錢有關的計劃、決定消費的重點。
研究顯示,這樣的伴侶,關系更為長久穩固。
我認識一對夫妻,結婚三年,依舊幸福美滿。
當我問他們,究竟是什么讓他們婚姻這么幸福?
他倆回答卻出奇的一致:
“拋去外在、經濟條件。最重要的是,我們面對婚姻,都足夠成熟。”
來源:unsplash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配偶價值”。
其定義為:個體作為他人配偶的價值。
這種價值包括:
外在看得見的價值:外表、家庭背景、收入、學歷等;
內在被隱藏的價值:心理成熟度等;
研究表明,排除外在價值的匹配,關系之所以持續,核心就在于心理成熟度的匹配,也就是前面夫妻所說的成熟。
它是一個人的心理承受力,耐受力和適應性的表現。
結婚后,我們面臨的不再是戀愛的小打小鬧,而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家庭責任。
這是一個巨大的環境、角色轉變,勢必要面臨困境。
來源:unsplash
心理成熟度差的人,不太容易適應自己生活、角色的改變。
他們在婚姻中仍有小孩思維,無法承擔家庭責任。
一旦遇見挫折,他們第一時間想的是逃避、哭喊、尋求別人幫助。
最常見的就是,處在婆媳關系中的“媽寶男”。
“這兩個女人又和我說對方的不是了...
我不知道怎么處理,為什么她們不可以自己處理?
非要拉上我...我不行啊,要不聽我媽的..
離了算了。”
而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比較容易根據外界的變化調節自己的行為,很容易適應婚姻生活的轉變。
他們的承受能力較好、懂得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并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面對僵化的婆媳關系,他們第一反應不是逃避、也不是選擇聽從。
他們會坐下來,從中斡旋,盡量平衡好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
來源:unsplash
因此,當我們認為對方外部條件和自己都很合適,迫不及待想步入婚姻殿堂時。
請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們在心理成熟度方面是匹配的嗎?
“在你足夠承擔責任的前提下,Ta可以承擔起作為丈夫/妻子的責任嗎?
當你和對方父母有沖突時,Ta可以處理好你們之間的關系嗎?
當有了孩子時,Ta可以承擔起作為父親/母親的責任嗎?”
如果連心理成熟度都不能匹配,還是建議你多去看幾遍王寶釧挖野菜。
早有研究顯示,夫妻人格越相似,他們的婚姻更穩定。
如今在婚姻中,對人格相似性的研究,都聚焦于“開朗”和“親和”兩大好的特質上。
但是,2016年的研究顯示,人格中的沖動(impulsivity)特質,恰好是提升婚姻幸福感的關鍵!
如果一對夫妻都沖動、易怒。
我們會以為在親密關系中,他們會產生更多爭吵,不利于關系發展。
來源:unsplash
然而Jaye L. Derrick的研究指出,兩個人一起沖動,比一個人沖動好太多。
當關系里,只有一方容易沖動,另一方不易沖動時,會增大爭吵的幾率,關系進一步變差;
但如果兩方的沖動水平相似(都容易沖動 & 都不容易沖動),反倒會讓他們的關系更穩定。
舉一個我父母的例子。
我媽脾氣火爆,當她和我爸吵架時,我爸的沉默會令我媽更生氣。
在她眼里:“對方的沉默,是對自己爆發的否定。”
當自己發脾氣時,對方的沉默或者是“好好好,我錯了”式道歉,就像是一拳打到了棉花上,不疼,但就是不舒服。
反而, 只有當我爸同樣生氣,傾瀉出來的言語和情緒。
會讓我媽產生“被回應”的感受。
因為自己的憤怒得到了發泄或回應,兩人都更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
在對彼此的理解下,兩人的憤怒慢慢消失,他們可以站在同樣的立場上想問題。
來源:unsplash
關系反而越吵越好。
研究顯示,當夫妻雙方的沖動性都比較高時。
雖然他們更容易對小事反應過度,爭吵不休。
但他們也會用同樣的視角去看待事物,產生相似的體會。
這種沖動不光體現在爭吵中,他們也會共同“沖動”地享受生活。
比如對某件事的心血來潮,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些都會提升他們關系的幸福程度。
愛情是門玄學。
我們終其一生,都想找到與我們相同的紅豆。
然而,能找到完全相似紅豆的概率不過0.00001%。
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執著于伴侶之間的相似呢?
我想可能是,因為當我們在半夜餓了,四目相對,就知道對方和自己都想吃海底撈。
要比雖然坐在一起,卻因為“該怎么分配家務”吵到形同陌路,更加幸福吧?
來源:unsplash
作者:sixer
圖源:網絡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