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王傳福很有情懷不假,但卻不懂愛,更不懂消費者。長江后浪推前浪,新一輪的智能電動車大潮中,王傳福和比亞迪會被后浪們反超、甚至拍打在沙灘上嗎?
5月19日,注定將被載入新能源汽車史冊。
中國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迎來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整車下線,成為繼特斯拉之后又一個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破百萬的車企。
比亞迪官方喜報中如此表述,首個進入新能源汽車“百萬輛俱樂部”的中國品牌。
可喜可賀!
特斯拉再厲害,那也是源自大洋彼岸的“舶來品”,BYD雖說晚了一年,但怎么著也是中國第一。
成績擺在面前,比亞迪在新能源車領域的龍頭型行業地位,毋庸置疑。
但身為一個曾經的比亞迪人,以及現如今的新生代獨立行業觀察者,筆者看到這則重磅行業喜訊的時候,除了道賀與欣喜之外,更多的其實是一種莫名的惆悵。
“比亞迪肩負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向上發展的責任使命。從0到100萬輛,是比亞迪引領全球汽車行業變革,交出的一份答卷;
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傳統車大國邁向新能源汽車強國的波瀾歷程?!?/span>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
臺上的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一如既往地表達感慨和傳遞情懷。
臺下的觀眾和媒體,除了及時拿出手機拍照記錄外,究竟有多少人對“老王”的演講產生共情,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要知道,2003年通過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制造廠闖入汽車制造行業、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F3DM以來,過去這十多年的時間里,比亞迪一直試圖苦口婆心地教育大眾,新能源車才是未來。
王傳?;旧厦糠甏笫?,都會來一場洋溢著家國情懷的宏大演講。
主旨思想也很簡單,比亞迪干新能源汽車,絕非只是捕捉風口和鉆空子,是為了國家和人類的未來!
你很難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比亞迪在很多重要活動前給大伙兒放的宣傳視頻,都還是一模一樣。
比亞迪欲構建地空一體化綠色交通出行生態圈
時間在變,王傳福和比亞迪還是一如既往地大談情懷。
現實在于,情懷偶爾談個一次兩次倒也還行,年復一年談多了只?!皫酌X一斤”。
比亞迪自己也說,100萬輛是個重要歷史節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好漢不提當年勇,成績屬于過去,接下來的智能電動車賽道里,比亞迪能否繼續充當引領者,才是外界更加關注的焦點。
據樂逗汽車觀察,群雄崛起的時代,比亞迪的“王朝”根基已經被動搖,引領者地位受到空前挑戰,前景難言樂觀。
為什么這么講呢,我們不妨從人才、技術、產品、營銷等幾大關鍵要素加以看待。
人才方面,眾所周知比亞迪一直以“工程師文化”著稱,創始人王傳福也是工程師技術派出身。
按理說,比亞迪對人才方面是較為重視的。
前些年當許多同行友商研發人員規模,普遍還僅為幾千人的時候,比亞迪就號稱擁有上萬人規模的工程師隊伍。
但與龐大的數字相對應,比亞迪的薪資待遇在業內卻并不咋地。
這就造成了一個不好的現象,比亞迪往往“留不住人”。
不僅很多大學應屆生在比亞迪工作一段時期后離職率較高,那些有想法能力也相對突出的人才,更是大多容易選擇“跳槽”。
比亞迪員工食堂擺拍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搞的比較早,過去這些年,太多比亞迪的人才和高管“外流”,被吉利、上汽,以及許多新造車勢力“挖走”。
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在包括薪酬在內的諸多方面提供的待遇,很難讓人拒絕。
王傳??梢允冀K談夢想和情懷,那些研發人員和工程師,說到底大家也都是“打工人”,人家開的條件好的不要太多,誰愿意繼續待在比亞迪?!
技術方面,過去較長一段時期,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確是比亞迪的一大核心優勢。
畢竟搞得早,自1994年成立比亞迪就是靠電池起家,2003年闖入造車行當后不久,就瞄準了新能源的方向搶占研發布局。
這也是為什么比亞迪在品牌、設計、營銷等多方面,皆不如人的背景下,能夠搶先抓住新能源的歷史機遇、并占據C位的關鍵原因。
前些年,當消費者在談到新能源電動車哪家最靠譜,比亞迪當仁不讓。
比如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大家普遍比較認同比亞迪,別的牌子車造的再好看營銷做得再好,總感覺不安心不靠譜。
但是,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勢力、傳統車企集中猛發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大家在核心“三電”等領域,基本上差距越來越小,比亞迪固然很強,但上汽、廣汽、蔚來等,也都不差。
甚至一些新勢力在自動駕駛、車載智能網聯體驗上,比BYD更優!
就連比亞迪最引以為傲的鐵電池、刀片電池等技術,慢慢被大家迎頭趕上,大家都很好了。
產品方面,這方面無疑是比亞迪的一大短板,近幾年才有了一些好的變化,但依舊是短板。
老款的比亞迪唐DM(依舊是S6、S7的油改電)
比亞迪最新的旗艦—漢下線
關注比亞迪的大都知道,過去廣大迪粉和網友對比亞迪有句經典的調侃:比亞迪離神車之間,就差一個設計師的距離。
什么意思呢?
過去比亞迪的新能源車產品,在三電技術方面的確很超前很NB,但造型設計太山寨太low,外在顏值完全跟不上內在實力。
第一代的秦,唐,哪怕是后面的第一代宋,產品“賣相”真的叫人提不起興致。
只是那個時候國內新能源車市還不夠繁榮,同價位消費者可選的品牌的車型,著實太少。考慮到技術的可靠性啥的,能就將就講究一下了,因為沒有太多更好的選擇。
現在呢,雖說自打2017年挖來了前奧迪設計總監艾格,從全新一代唐開始比亞迪的產品設計和賣相,終于有了質的飛躍。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龍臉家族化造型日漸有些審美疲勞,加之其它自主及合資廠商在設計上,也都普遍有了很大的進化,比亞迪的產品賣相只能算是主流水平。
尤其內飾設計及色澤搭配上,比亞迪的產品給人的直觀印象,還是“挺土“。
包括最新的王朝旗艦——漢,外觀還行,坐到車內你會感嘆,簡直不像是這個時代應有的高端智能電動車的樣子!太傳統,太矯揉造作,挺老氣。
事實上,筆者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之前買車還咨詢過我,看了特斯拉Model 3以及燃油車寶馬X3,問我有沒有別的可推薦,我說可以再看看比亞迪漢、小鵬P7。
小鵬P7還好,比亞迪漢人家直接回了一句,“這內飾跟特斯拉Model 3一比,完全沒有想要買的欲望好吧!”
比亞迪漢EV進店實拍(內飾實在太土)
營銷方面,和產品造型設計類似,營銷同樣是比亞迪一直以來的一大短板,而且是超級短板。
王傳福畢竟搞技術出身,過去比亞迪很不屑于搞營銷,覺得“技術為王”,以為老資苦研技術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即便是2010年股神巴菲特、蓋茨、芒格等大神,一起造訪了比亞迪并給比亞迪的電動車站臺,比亞迪依舊沒有去制造出個鋪天蓋地刷屏的“大新聞”。
甚至據說當年比亞迪方面,還有意拒絕媒體前往報道。
這些年比亞迪在營銷方面有了一些轉變,在CCTV、汽車之家等頭部平臺,各種大手筆的砸錢投廣告不老少。
不過比亞迪的營銷公關口線,長期由王傳福的貼身跟班李云飛把持,營銷領域缺乏創新,投入不菲效果一般。
比亞迪品牌與公關總經理李云飛
一句話,無論是在人才、技術、產品,還是營銷等方面,同許多同行尤其新勢力相比,比亞迪過去的既有優勢在加速喪失,而既有劣勢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未來的市場競爭力,恐將只會越來越弱。
從2008年到2021年,13年,100萬輛。雖說跨度有些長,但成績依舊可喜。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意識到,比亞迪過去之所以能夠取得快速發展、并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引領者,更多的是因為其賭對了新能源的趨勢,占有絕對的先發優勢。
尤其在咱們中國這樣一個,政府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可以非常之大的國家,比亞迪那些年的巨大成功,某種意義上是站對了邊、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
比亞迪堪稱前些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以及一攬子配套利好政策的最大獲利者。
但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褪去,特斯拉國產不斷提速,以及蔚來、小鵬、理想、智己、嵐圖等等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新實力加入戰局,比亞迪一枝獨秀的局面早已發生根本性變化。
譬如,與比亞迪同一年造車的特斯拉去年便已經實現了100萬輛整車的下線,如今已經超過150萬輛,而且全球市場的勢頭還更猛(中國市場近期以來由于受到維權及“正直”等方面的原因,面臨較大一輪危機)。
再比如,無論是特斯拉的100萬輛、150萬輛,還是蔚來的的10萬輛、小鵬的4萬輛等,含金量也比BYD高太多。
比亞迪搞了那么多年,乘用車、商用車、叉車、各種工程用車一大堆,車型產品更是兩只手都數不過來,同時還發力BC兩端市場,平均車型售價也相對偏低!
比亞迪漢競品小鵬P7推出鵬翼版
眾多因素疊加在一起,多維度來分析判斷,比亞迪今后在新能源車市的龍頭地位將受到巨大挑戰,前景難言樂觀。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辛辛苦苦培育市場十多年,到頭來給同行做了嫁衣,也是大概率事件。
說到底,王傳福很有情懷,但不懂愛,更不懂今天的消費者。
試問,當下及未來,當你在選擇新能源電動車的時候,同等價位可選的品牌和車型不再單調,而是日益豐富到令人眼花繚亂,你還會選擇BYD嗎?!
這對王傳福和比亞迪,無疑是個靈魂拷問。
比亞迪,BYD,總歸還是土和low了一些,沒有逼格和面子。
至于新高端品牌,何時發布,新車型如何與比亞迪做好區分,還是個謎。
常言道,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
60后的王傳福,相較于70后、80后的李斌李想們,顯然是十足的前浪;
27歲的比亞迪,相較于不過6、7歲的理想蔚來們,同樣堪稱前浪的前浪。
在新一輪的智能電動車大潮中,王傳福和比亞迪會被后浪們反超、甚至拍打在沙灘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