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網上看到如“xxx的造型毀三觀”的娛樂新聞,雖是調侃,但一笑過后,你知道什么是三觀嗎?
當然知道啦~三觀是指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先別得意,理財也分四觀,你知道不?
1.退休型
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先犧牲后享受。這類人喜歡把錢都攢起來,儲蓄能力非常強,恨不得把生活的支出減到最低。傾向于考慮退休后該怎么辦,防患意識比較重。
2.享受型
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先享受后犧牲。這類人儲蓄能力很弱,幾乎把90%的錢都花出去,或者掙多少花多少,實在不夠就刷信用卡。不關注未來,很可能老了以后要依靠他人的救濟。
3.購房型
俗稱房奴,犧牲當前與未來的享受。這類人很多將30%甚至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來支付房貸,現有的生活支出僅占收入的一半左右。
4.子女型
這種類型的人可以說大公無私,省著自己,更愿意把資產都留給子女,讓他們吃好穿暖,給他們買房買車。
以上四種,也許你都沾了點邊兒,也許都不完全符合你的理財觀。其實很難說哪種類型更正確,但是過猶不及,多方面兼顧才能達到平衡。
發家致富不能只靠投資
“給我推薦一些投資產品吧,最近手頭有點兒緊,得開源了。”
很多小白都認為,投資能讓資產快速增值,是開源的首選,甚至覺得買了基金或股票,就離發家致富不遠了。規劃君要糾正的是,理財確實能讓我們獲得除工資外的收入,但其目的一定是長期的穩步增值。若想靠理財發家,可能性極低。不信就去問問那些會理財,理的也不錯的小伙伴,哪個不是在摸爬滾打過中成長起來的。
沒錢更得理,否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理財是富人的事兒嗎?當然不是!窮人不趕緊理好財,以后只會越來越窮。
錢少的時候,可供我們選擇的投資產品也比較少,因為掙得可能都不夠解決溫飽;錢多了結余也多了,可以投資的產品種類也更豐富了,而且高收益資產的配置比例也會加大。打個比方, 1萬元和100萬元的故事。
小A和大A都是穩健型投資者。小A眼下只有1萬元結余,這里還得預留日常開銷及意外支出的資金,可能最后只剩下6000元做投資。由于不知道還有什么理財渠道,所以他把這筆錢都放在貨幣基金里。
大A有100萬,緊急支出部分留了3萬元,剩下的97萬元他可以全部用來做投資。
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人來吐槽規劃君,13%的收益哪兒就這么容易得?講真,13%的收益率真的高不可攀嗎?對于一個不理財的人而言,確實不敢想象,但是如果已經有了多年投資經驗,你會發現其實13%的收益并不難,可能1只好的基金幾個月,或者幾周就能實現了。
回過頭想想為什么吐槽的總是你?或許80%的原因在于你還沒真正開始理財吧。
不過上面的例子也不是絕對的,畢竟收益和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但規劃君舉例只想告訴你,就算眼下沒幾毛錢結余,你也要合理分配投資,千萬不要把閑錢一股腦的往貨幣基金里扔。小A如果懂得理財,他就應該明白,哪怕只有6000塊,拿出其中的3000放在固定收益類產品中,每月再把結余的一部分做長期定投,算下來年收益率未必不如大A。如果還是原地踏步,小A和大A的財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