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里,好孩子都是要聽話的,可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在我看來,懂事的孩子比聽話的孩子更招人喜歡,懂事的孩子比聽話的孩子更重要!
我們應(yīng)該多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我為什么要這么做”,而不是“我必須這么做”,對孩子健康的心理培養(yǎng)會好得多。
看過相關(guān)李開復(fù)教授的“育子觀”的報道,十分贊同。
他說:教會孩子講理,而不只是教會他“聽話”。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yǎng)小孩的目標。
是的,聽話的孩子會讓他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那在他長大之后,他會沒有主見,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自己的見解,無法做選擇、下決定。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但是我希望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而是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這不正是懂事的表現(xiàn)嗎?
懂事的孩子,帶給爸媽一種怎樣的感受
下面是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微信對話截圖(來源李小璐微博):
培養(yǎng)懂事的孩子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多傾聽從別人的口中指出孩子的不足
很多時候,我們中國人好成人之美而不喜揭人之短。所以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如果有其他人好心提醒指出,我們要心懷感激,而不是一副“我的孩子干你啥事?”
有時候爸爸媽媽講的話,小孩已經(jīng)不聽了,或者是教他的時候他沒有聽。我相信你也有教他說沙發(fā)椅不可以爬來爬去,可是別人講給自己小孩聽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制衡效果,因為這個陌生人或是不大熟的人,他會更警惕,就會下來坐好。
②放下身段,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當孩子吵鬧,不講理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就來火,這時候你跟他講道理,他一定是聽不進去的。而如果這是個懂事的孩子,你蹲下來慢慢跟他說,他會理解你的。
我覺得很多小孩的反應(yīng)是被嚇出來的,一有什么事就大叫,這樣會嚇到孩子。
朋友的兒子今年3歲,很不聽話。平時奶奶照顧,經(jīng)常聽到奶奶抱怨說:很不聽話啊,太皮, 說不聽,難搞。各種不好的標簽都貼在他身上。
有一次正好去朋友家做客,跟朋友坐在沙發(fā)上聊天,突然聽到奶奶大叫一聲,“不能玩,給我!”一把上前想去搶過來,話音剛落,就聽到“嗙”的一聲,我們轉(zhuǎn)頭,玻璃杯碎了一地。做錯事情的孩子,趕緊溜了。留下一邊臭罵一邊彎身去拾碎片的奶奶。
朋友的兒子還是很懂事的。經(jīng)過了解溝通,其實摔杯子不是他本意,是奶奶突然大叫,把他嚇到了。奶奶過于敏感,因為奶奶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被無限放大了。
③把教育融入生活
其實孩子只是想喝口水,結(jié)果水沒喝成,被奶奶一聲怒叫,嚇得手抖,杯子都摔了。朋友把他叫過來,跟他說:你把杯子摔了,這件事做的不對,而且奶奶正在收拾你的殘局。玻璃片是很容易割手留血的哦,來,快去跟奶奶說對不起,跟奶奶說要小心……
他走過去,對奶奶說:奶奶是我錯了,你要小心,玻璃會割手流血。
我頓時感覺,這孩子真的挺懂事的。雖然平日里,他是不聽話,不乖。但是他實質(zhì)上一枚暖男。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家長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dǎo)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帶給孩子的啟發(fā)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刻。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
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用貼近生活、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