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我應邀參加在山西翼城舉行的一次會議。乘坐飛機先飛到臨汾。我坐在飛機右側窗戶邊,一上飛機,我先睡了一覺。醒來時發現下面都是山,猜想應該是中條山到了。飛機繼續飛行,轉了一個大彎向北飛行,并開始在降低高度準備降落到臨汾機場。
這時,熟悉的地形出現在我眼前,我在谷歌地圖上看過很多遍,那就是絳山和橋山。在絳山南邊大約8公里橫水北處有所謂的西周“倗國”墓地;在橋山南邊大約10公里處有曲村-天馬晉侯墓地;在距離晉侯墓地東邊大約18公里處,有所謂西周時期“霸國”墓地,其在翼城縣城東大約有5公里。如上圖的三處黃標處位置,在這相距不遠的西周時期三大墓地的考古挖掘發現震驚了世界。
(晉國博物館內陸圖模型,晉侯墓地位于橋山和澮河之間,作者實拍)
在橋山和絳山之間有一澮河,是汾河的支流。澮河上游有二個源頭,一個是北邊浮山縣的桑王廟,另一個是東邊沁水縣的大嶺。兩股水源在翼城縣東大河口村匯合后稱為澮河,經翼城、曲沃、侯馬、新絳,流入汾河。澮河上建有澮河水庫和澮河第二水庫。此處的橋山正好位于汾河與澮河北源支流之間,可以想象成是連接兩條河流的橋。因為司馬遷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所以也有人認定這里是黃帝埋骨地。而筆者經過嚴謹考證,確認真正的橋山確是在上埃及(上郡)阿拜多斯的烏姆·卡伯墓地1,其西南邊山形很像一條平坦的長橋,其東面則是尼羅河。這里曲沃北的橋山、晉侯墓地和南邊的澮河組成的地形,與阿拜多斯“橋山”、阿拜多斯墓地和尼羅河,可做風水上的對比。
(位于曲沃縣東的澮河水庫,百度圖片)
(埃及阿拜多斯烏姆·卡伯墓地和橋山地形,谷歌地圖)
下了飛機,司機接站,與廣西民族大學的幾位老師一起,從臨汾堯都區,沿著向東到浮山、翼城的省道行進。雖然號稱省道,但是路況很是一般,而且限速嚴重,60公里以下。這里多丘陵山地,與我家鄉地形頗為相似,頓生一種親切感。道路兩幫種植了大面積玉米,以及蘋果樹等果木。到處郁郁蔥蔥,并未見黃土高原景色。不一會就看到路旁的堯帝陵指示牌。堯帝陵位于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東北35公里郭村里隅澇河北側。陵前筑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元代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堯陵。明清時期對堯帝陵進行過多次修葺補建。在臨汾市南4公里處還有堯廟村,那里有巍峨壯觀的堯廟,始建于晉,后世不斷增建,規模宏大。
(堯帝陵,谷歌地圖)
路邊標牌提示距離堯帝陵越來越近,終于在距離大約5公里處,我們與堯帝陵擦肩而過。同樣的,經過筆者考證堯帝真身墓也是在阿拜多斯烏姆卡伯墓地,與黃帝墓在一起1,2。今天中國境內的五帝陵,基本上都是唐宋之后修建,作為后人對五帝的祭司陵,有其存在的歷史意義。
(堯帝陵,百度圖片)
(從臨汾到翼城大致車行路線,谷歌地圖)
筆者認為,臨汾、襄汾一帶的所謂“堯都”“堯帝陵”等與堯帝有關的地名,乃是堯的后裔遷徙到此而命名。堯帝就是古埃及第0王朝的Iry-Hor國王,大約距今5200年前左右生活在尼羅河流域,這已得到埃夏論的文字、墓葬等證據鏈條證明18,19,20。堯后裔遷徙到晉南地區,大約存在兩條候選路線,第一條是走海路,大約是在距今4600年前后,是和第二王朝炎帝姜姓后裔一起在山東半島登陸,然后沿黃河上溯到山西,這也是龍山文化擴張路線;第二條是走西北陸路,大約是在距今4300年前后,因為中東大旱而遷徙到此。
車子穿過橋山東段,位于前面半盆地的翼城就到了。翼城縣屬臨汾市管轄,其北、東、南分別有橋山、太岳、中條山環繞,僅西面開闊平坦。縣境東臨沁水,西接曲沃,北與浮山、襄汾眥鄰,南與絳縣、垣曲相連。地處臨汾、運城、晉城三市交界,屬秦、晉、豫“大三角”之中心地帶。據《翼城縣志》,城當翔翱山下,山形如鳥舒翼,以山形為名而叫翼城。
(翼城縣界,搜狗地圖)
翼城縣境內山地、丘陵、平川各占三分之一,中西部地勢平坦,在山地與平川過渡地區廣布黃土丘陵。東南部為山地,翼城與垣曲、沁水交界處的歷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殷商時,這里為古唐國之地,傳為祁姓,乃堯裔子所封。春秋時為晉都翼。東漢為絳邑縣之翼城。
自漢以來,史學家對晉國始封所在的古唐國所在地爭論不休,使其成為史學界的一大懸案。古唐國歷史悠久,然“唐”的地望,史書卻有不同的記載,除一說在河北唐縣外,其余皆在山西,即翼城說、平陽(今臨汾)說、永安說(今霍縣說)、安邑(今夏縣)說、晉陽(今太原)說等。近年來襄汾陶寺遺址、翼城棗園遺址、翼城和曲沃交界處的曲村-天馬晉侯墓地遺址的挖掘問世,多數學者已接受殷商時期“古唐國”封地在晉南最有說服力,而在晉南諸多縣份中與“唐”相關的地名唯翼城最多,這也是翼城素有“唐堯故地,晉國舊都”之稱的淵藪3,4,5,6,7,13。
《史記·晉世家》云:“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
《括地志》載:“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者也。”
《翼城縣志·古跡》所載:“古唐城:丹朱封唐侯時所都,在房陵之右,今名唐城村。在翼城縣西二十里,今有廟存焉”。
(古唐國與晉國故都翼城位置)
今天,在翼城縣政府駐地,唐興鎮西15里處有“唐城村”和“南唐城”,唐興鎮西南有南唐鄉,南唐鄉周圍有東唐村、北唐村、云唐村、城南村等帶唐與城的鄉村地名,和曉史村、原村、符冊村、感軍村、南官莊村等很多與古代官制有關的地名。這些今地名與地方史志記載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公里有相互驗證之效,古唐故城當以南唐鄉為中心。
古唐國是殷的屬國或堯后裔之封地。周王朝推翻殷商后,周邊地區還有戎狄勢力。周成王時,殷商貴族武庚又發生叛亂,古唐堯之后裔貴族不滿周人統治,一起參與叛亂。周公東征鎮壓了武庚叛亂,也征服了古唐國之地。這時周王室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軍事領袖去治理這一片文化發達地方。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成王和周公選中。叔虞封唐后,對舊唐遺民采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習俗,依舊使用唐的稱號,建都于翼(今翼城縣故城村,已有城墻遺跡發現),叔虞因而也被稱為唐叔虞,被視為晉國的始祖。叔虞死后,其子燮父改國名為晉。
叔虞封唐,還有一個典故叫“剪桐封弟”或“桐葉封弟”,用于說明君無戲言。《呂氏春秋》和《史記·晉世家》都記載了“桐葉封弟”的故事?!妒酚洝肪砣拧磿x世家〉記載:
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奔吧樱脑谄涫衷弧坝荨?,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笔坟蛘垞袢樟⑹逵?。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庇谑撬旆馐逵萦谔?。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晉國經過燮父改晉、王賜蘇鐘、文侯勤王、曲沃代翼、獻公拓疆、驪姬之亂、重耳復國、城濮大戰之后,晉文公重耳稱霸,晉國的中原盟主地位延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成為周王室依賴的肱骨之國。經過歷代晉國君的開疆拓土,晉國疆域從唐叔虞所受封的晉南古唐國百里之地,發展到幾乎整個山西全境。翼城也成為晉之源6,7。
(晉國疆域擴張形勢圖,晉國博物館,作者實拍)
山西又稱“三晉”?!叭龝x”之稱源自戰國初期(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趙、魏的前身是春秋時期五霸中的超級大國晉國,晉的前身則是商之時堯后裔封國古唐國,而古唐國之地,又被典籍記載稱為“夏墟”。如能找到晉國故都,也就找到了“夏墟”。1962年,國家文物局謝元璐先生首先發現了“曲村-天馬”遺址。該遺址位于晉南曲沃縣之東和翼城縣之西的兩縣交界處,位于四個村莊中間,北是北趙村,西是曲村,南是毛張村,東是天馬村。其中只有東邊天馬村屬于翼城縣管轄,其他三村屬于曲沃縣管轄。遺址也位于曲沃縣境內,三面環山,兩面近水,地闊土沃,氣勢非凡。迄今為止,經過對該址12次的大規模勘探發掘。挖掘有千余座古墓。墓葬的時間從西周早期至戰國末期,出土的文物有青銅禮器、青銅兵器、車馬器、陶器以及玉、石、骨、貝、蚌等,數量之多、制作之精,令世人驚嘆。在該遺址的核心區域,發現了9組19座晉國早期國君及夫人墓葬,10座車馬坑,發掘各類珍貴文物12000余件,許多青銅器的銘文載有晉侯名號,年代為距今2800~3000年。該遺址的發掘,確鑿無疑地證實曲沃和翼城一帶乃早期晉都和晉國始封地,平息了中國學界聚訟千年的一場學術公案。
(晉侯墓地遺址位置,谷歌地圖)
2009年,在曲村-天馬原遺址上,開始動工修建晉國博物館,2014年10月1日已經正式開館。
(晉國博物館,谷歌地圖)
博物館外側規劃有廣場、祭壇、石牌坊、雕塑等。8月21日下午,會務組安排與會人員去參觀晉國博物館。晉國博物館大門入口處是一組晉國車馬出征的群雕,中間一位是晉國國君,國君的左右兩側是四匹拉著馬車的戰馬。組雕底座上刻有“晉魂”二字。
(晉國博物館入口廣場雕塑,作者自拍)
館內設有晉國歷史展廳、遺址發掘史展廳、遺址保護展廳等。在遺址保護展示廳內,有中國所發現商周時期最大的車馬坑。有48輛真車,是晉獻侯生前使用過的戰車、生活用車及禮儀用車。車上各部位青銅構件多未拆卸。坑中的車和馬是隔開的,兩坑之間有橫梁,東邊是105匹真馬。比秦始皇陶兵馬俑早600年。但在19座晉侯夫婦墓中,殉人極少。
(晉國博物館內最大車馬坑)
遺址保護展廳是直接蓋在晉侯墓葬上方。這里未發現唐叔虞墓。第一代晉侯燮父始埋葬于此,他的墓葬編號是M114,于2000-2001年被發掘,該墓有一20多歲年輕女子殉葬。
(第一代晉侯燮父墓和出土器物,作者自拍于晉國博物館內)
曲沃武功統一晉國之前的晉侯國君
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墓葬 | |
唐叔虞 | 姬虞 | 前1033年-? | 未知 | ||
晉侯燮 | 姬燮 | M114 | |||
晉武侯 | 姬寧族 | M9 | |||
晉成侯 | 姬服人 | M6 | |||
晉厲侯 | 姬福 | ?-前859年 | M33 | ||
晉靖侯 | 姬宜臼 | 前858年-前841年 | 18年 | M91 | |
晉僖侯 | 晉釐侯 | 姬司徒 | 前840年-前823年 | 18年 | M1 |
晉獻侯 | 姬籍 | 前822年-前812年 | 11年 | M8 | |
晉穆侯 | 姬費王 | 前811年-前785年 | 27年 | M64 | |
晉殤叔 | 姬伯殤 | 前784年-前781年 | 4年 | ||
晉文侯 | 姬仇 | 前780年-前746年 | 35年 | M93 | |
晉昭侯 | 姬伯 | 前745年-前740年 | 6年 | ||
晉昭侯把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晉國分裂為翼和曲沃 | |||||
晉侯 (也稱翼侯) | 晉孝侯 | 姬平 | 前739年-前724年 | 16年 | |
晉鄂侯 | 姬郤 | 前723年-前718年 | 6年 | ||
晉哀侯 | 姬光 | 前717年-前709年 | 9年 | ||
晉小子侯 | 姬小子 | 前708年-前705年 | 4年 | ||
晉侯緡 | 姬緡 | 前704年-前679年 | 27年 |
(晉侯墓地平面布局)
在第一代晉侯燮父墓出土了一個鳥尊,該鳥尊原物現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已成為該院的院徽和鎮館之寶。鳥尊尾部為象鼻造型,但在出土時,象鼻鳥尾中間斷了一截。象鼻可能是向外,也可能向內翻卷。在二選一情況下,專家們選擇向內修復,導致整個鳥尊看上去“畏首畏尾”很憋屈。而倗季鳳鳥尊和“霸國鳥盉”的鳥尾都是向外張揚的。最近新聞消息,說丟失的晉侯鳥尊尾部中間一截已經找到,有望重新修復這個鳥尊12。
(修復的晉侯鳥尊,山西省博物院)
(晉侯鳥尊的象鼻形鳥尾,可能是向外翻)
類似造型的鳥尊還有倗季鳳鳥尊,鳳鳥的背部圓拱形器蓋上也挺立一只小鳳鳥。大尊通高達49厘米,身長達41厘米,尊蓋內側有兩行8字銘文:“倗季乍祖考寶尊彝”。該尊形體巨大、氣勢非凡、造型奇特,前所未見,是目前世上所見最為精彩的商周青銅鳥形尊,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和“國寶”。該尊是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在海外尋訪到的,有可能是出土于絳縣橫水北所謂“倗國”墓地。
(倗季鳳鳥大尊)
第三件“鳥尊”出土于翼城縣大河口所謂西周“霸國”墓地 M2002號墓,但專家鑒定為是鳥盉(hé)。盉蓋上有銘文8行約50余字。該鳥盉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與“晉侯鳥尊”一起是該院的“鎮院之寶”。
(“霸國”鳥盉)
但考古專家們僅根據西周橫水北墓地出土銘文“倗”字和大河口墓地出土銘文“霸”字,就匆忙臆斷在古唐故地、晉國都城核心區方圓不到百里范圍內竟然還存在有兩個不見于歷史記載的“諸侯小國”,即“倗國”、“霸國”。這種說法通過媒體放大渲染而被大眾熟知。然而已有多人,對這種說法提出嚴重質疑。例如兵策儒劍通過解讀絳縣橫水北M1號出土“倗伯爯簋”和M2號墓出土“肅卣”青銅銘文,發現了晉武公姬稱和晉昭侯姬伯的名字。而“肅卣”大意是講解“曲沃代翼”戰爭的最初糾紛過程,可以說肅卣銘文找回了一段歷史!8所以兵策儒劍認為橫水北M2號墓主就是打敗了翼城大宗晉侯系而統一晉國的曲沃小宗晉武公,所謂的“倗伯稱”就是晉武公姬稱。筆者對這個解讀信心滿滿,希望學術界不要做鴕鳥,歡迎基于追尋歷史真相的學術爭辯。橫水北M1和M2墓也出土五件一套的銅甬鐘,而在曲村-天馬墓地,這是只有晉侯才擁有的隨葬品。
(晉昭侯伯和晉武公稱的名字同時出現于橫水北M2號墓肅卣青銅器銘文)
大河口墓地出土隨葬品更是驚人。例如大河口1號墓隨葬的青銅禮器就有70余件,僅青銅鼎就有24件之多,完全違背了西周禮制,超過了周天子隨葬9鼎。M1017號墓主槨室中也出土了60余件青銅禮器,13件青銅鼎中僅方鼎就有5件,還有大量的酒器和3件青銅編鐘。臥馬先生解讀大河口M2002墓出土鳥盉蓋銘文,認為是周襄王作公命賜晉文公稱霸誓辭9。臥馬先生解讀大河口M1017墓出土“霸伯尚盂”銘文,認為是周襄王受覲晉文公踐土之盟全程銘文。晉文公的墓是在大河口墓地。
(霸伯尚盂:晉文公“踐土之盟”銘文?)
考古專家在解讀歷史時一定要慎重,不能違背基本“時空”邏輯。關于“倗國”與“霸國”的解讀就違背了基本歷史的“時空”邏輯。
曲村-天馬晉侯墓地的發現,已經證明了古唐國確實就在晉南翼城,以翼城為中心方圓百里之地正是叔虞受封唐地。
從曲村-天馬晉侯墓地到晉國故都翼(故城村)只有18公里。
從絳縣橫水北墓地離莊伯所受封曲沃也只有十幾公里。從絳縣橫水北墓地到晉國故都翼(故城村)只有36公里。
從大河口墓地到晉國故都翼只有7公里。
(晉國區三大墓葬區,以及翼都和曲沃的相對位置)
西周時期的橫水北和大河口墓地所在,都落于唐叔虞所封方圓百里的古唐國核心之地。從兩個墓地豐富隨葬品看,與兩個臆想的“小諸侯國”應有的財力國力完全不相稱。筆者看到有專家說“霸國”是只有幾百人的小國,若真如此,幾百人的部落怎么可能有如此奢華超規格的隨葬墓?如果在唐叔虞所封方圓百里之地,幾乎同時段,在歷史上真的存在晉、倗、霸三個強大諸侯國,那么絕無可能沒有任何歷史記載的可能,晉國歷史絕無可能與倗、霸兩個諸侯國的歷史沒有任何交集,以致不見于任何歷史記載。違背這個基本時空邏輯,必然要犯重大錯誤。所以結論就是,所謂“倗國”和“霸國”,是專家在未認真解讀出土銘文情況下的無中生有的臆斷,它們實際就是晉國歷史的一部分,橫水北和大河口墓地實際上是曲沃系小宗代翼之后國君和貴族墓地。這也與考古現實一致,迄今“并未發現”曲沃代翼之后晉國王陵墓葬區。實際上,已經發現的橫水北和大河口墓地就是,卻被專家們錯誤地認定為是獨立的“倗國、霸國”,而且還是兩個不見于歷史記載的“戎狄”國家,與晉國無關。實際上“霸”字正是與春秋時期稱霸的晉文公有關,大河口墓地超規格隨葬青銅器,正是晉國稱霸后的體現。
臥馬先生于2017年12月19日在新浪博客上發布了一篇關于“黎國倗國霸國考古問題”致山西省文物局和考古所的公開信,期望山西省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能夠用出土的文字證據說話,他說11:
關于2004-2007年以來“山西省考古發掘的黎城縣楷(黎)國墓、絳縣倗國墓、翼城縣霸國墓,僅據出土帶有“獻(楷)候、倗伯、霸伯”銘文,在未完全考證其它相關青銅銘文內容的情況下,即簡單論定出土楷候之墓黎國,出土倗伯的墓地為倗國墓,出土霸伯的墓地為霸國,從程序上有證據嚴重不足、操之過急、片面、主觀、武斷之嫌。雖然說歷史上沒有楷(黎)國、倗國、霸國的記載,但這并不等于考古專家就能像科幻小說家一樣天馬行空的憑空幻想和盲目推論一個古國。一個古國的誕生和消亡,不可能在三千年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不留下一點歷史信息。以楷候、倗伯、霸伯論定楷候墓、倗伯墓、霸伯墓可以,僅以楷候、倗伯、霸伯的楷倗霸三字論定三個三千年前的古國,顯然過于武斷,疑存在失實的重大學術問題。
翻案,是很難的事情,考古也是如此,特別是十幾年前已車成馬就早成定論的重大考古事件。之所以執意寫此公開信,旨在讓山西省考古專家真正重新重視十幾年前發掘考古論定的黎城縣、翼城縣、絳縣的楷(黎)國、倗國、霸國考古問題的最新進展,如果當年的考古論定真的錯了的話?那造成的惡劣影響就不簡單是幾個專家無意間說錯話失言的小問題了?意味山西省歷經十幾年發掘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重大考古成果全部打水漂辛辛苦苦的心血全白費了?
另外如果考古結論錯誤和失實的話?那等于十幾年來已經忽悠了全國各地所有媒體及所有參觀展覽的觀眾,并會嚴重影響到中國考古學術的嚴肅性科學性和專業性,失實的考古結論連帶所有做過相關報道的媒體存在做過相關的失實報道使信譽受損,關系到國格聲譽等重大問題外,錯誤并將遺留于后世,使得錯誤失實的信息代代相傳,造成遺恨千古的歷史遺憾。古人云“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果在發現錯誤后,積極組織文物考古專家,予以重新嚴謹的科學系統論證,予以澄清還原文物的歷史真相,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迅速告知和更正錯誤,還是能夠挽回因為一時的失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去晉國博物館途中,小導游在車上介紹了“霸國”,筆者反駁此說。小導游說,這都是專家認定的了啊,筆者答復到:專家認定的未必就是事實。小導游很聰明,立即就懂了。在這次會議上,山西省考古所的田建文上臺說,他剛剛看到了網上的公開信,他們搞考古的現在都“越來越不敢說話了”。然,大家需要的是真相,筆者也期盼山西省考古所的專家們能夠重新審視對“倗國”和“霸國”的認定。考古專家們為了各種目的的考古造假案也時有所聞,有時候對考古事實的解讀也充滿了隨意性想象臆斷,這與嚴謹的考古科學不符。過多臆想就可能走向錯誤道路。比如襄汾陶寺考古,有很多說辭就很難令人信服。筆者這次在晉國博物館之歷史展廳看到一張圖片,圖片解釋說這就是“陶寺天文臺”。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半弧形的地基。地上隱隱約約的線應是考古專家畫上去的,因為筆者在央視紀錄片“堯舜之都”上看到考古專家在地上畫線,如果他們不畫線,根本看不出來有線。即使有地基線,就能想象出地面建筑是天文臺?這未免就太過于民科式想象臆造了,怎能就如此急功近利呢?如果發生錯誤還去大肆宣傳,就是誤導國民了,甚至把臆想東西還要“寫進教科書”,就是要誤導后世子孫了。
(所謂的陶寺“天文臺遺址”照片,自拍于晉國博物館)
8月21日在翼城縣舉行的會議是由山西社科院和翼城縣政府主辦,山西劉氏宗親會協辦。其主題是“劉累故里在翼城暨中華龍文化溯源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大學、上海師大、首都師大等一些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研究員教授來為“劉累故里在翼城”進行論證2,14,15,16。
關于劉累給夏朝國王孔甲養龍故事,劉姓人一般都很熟悉。唐代史書《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古緱氏縣今屬河南洛陽偃師縣,轄境西南有地名劉聚,相傳是他養龍時所居處。但經過考證洛陽偃師緱氏縣為春秋劉國的故址,非劉累養龍之所。顯然本次會議又為“劉累故里”增加一個爭議點。雖然有這么多專家論證,但只有文獻和傳說間接證據,并沒有考古直接證據。關于劉累的故事最早記載于戰國時成書的《竹書紀年》《左傳》,西漢時期成書的《史記·夏本紀》也記載了劉累給孔甲養龍故事。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后也。」
《竹書紀年》: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三年,王畋于掞山。五年,作東音。七年,劉累遷于魯陽。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亂,諸侯化之,夏政始衰。田于東陽掞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來見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勝也,之子必有殃。”孔甲聞之曰:“以為余一人子,夫誰殃之。”乃取其子以歸。既長,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為東音。劉累所畜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陽,其后為范氏。九年,陟。殷侯復歸于商丘。
《史記·夏本紀》: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准踪n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后。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懼而遷去。
典籍記載大意是:陶唐氏后裔劉累曾經跟豢龍氏學養龍之術。陶唐氏是堯帝的稱號,所以劉累就是堯帝的后裔。夏朝孔甲時獲得雌雄兩龍,沒有找到豢龍氏,劉累代替去給孔甲養龍??准拙桶?/span>豕韋氏的御龍市稱號給了劉累。但雌龍被劉累給養死了,劉累把龍肉做成佳肴送給孔甲吃??准壮院筮€想吃,就派人繼續索要。劉累害怕了,就逃跑,遷居到魯陽,其后裔有范氏。
要考證真正的“劉累故里”,因為劉累出自給夏朝國王養龍典籍記載,所以必然要首先證明夏朝在哪里,孔甲在哪里?遺憾的是本土考證并沒有發現任何夏朝證據,而《發現夏朝》卻從文字解讀角度嚴謹證明了夏朝歷史。依據筆者《發現夏朝》埃夏論嚴謹考證,堯帝和夏朝歷史都是發生在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歷史18,19,20。孔甲就是第十八王朝末期法老埃赫那頓,文字證據確鑿,埃赫那頓的名字就是“孔甲”二字,他在位時期大約在1353–1336 BC或1351–1334 BC年17,18。因此,如果劉累給孔甲養龍故事為真,那么劉累必然是生活在尼羅河流域,也就是說“劉累故里”實際上是在尼羅河流域,這是埃夏論的必然推論。
(開羅埃及博物館藏埃赫那頓雕像)
有趣的是古埃及阿瑪爾納時期有一些表現埃赫那頓皇宮御廚的場景。而據新浪博客“玉壺九千”等網文,“豕韋氏乃祝融之后,姓彭,姒少康時封于豕韋,因其族善烹調,帝少康便命他們住進宮中,專門負責王室的飲食。此后世代沿續,豕韋氏一直為御廚。此時的庖正是彭祖后裔彭吉古,姒孔甲認為彭吉古故意把飯菜做得難吃是藐視他,犯有欺君之罪,便將其罷官奪爵,沒收其封地,將其族趕出王宮。彭吉古憤而帶族人離開王都。姒孔甲旋即加封劉累為“御龍氏”,命其專門負責王室的飲食。”21夏代有一些專門為王室服務的官員,為夏王管理飲食的官員叫“皰正”。而在埃赫那頓時期的文物資料中,也有一位負責埃赫那頓膳食的官員Parennefer,他是彭吉古嗎?
尼羅河有很多尼羅鱷,古埃及人還有鱷魚神崇拜。劉累所養之龍或確實為鱷魚的可能。在古埃及尤其是托勒密時期,有確實把鱷魚曾作為美味食物的記載,這與劉累豢龍故事存在吻合性。彭吉古被孔甲棄用后,劉累做了孔甲的皇室仆役總管和庖正,不僅替孔甲養龍,也負責皇室膳食。所以他才能在雌龍死后,把龍肉做成美食送給孔甲。
劉累是被史學界所認同的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國內外劉姓所信奉的御龍堂劉氏始祖。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傳說他出生時手上顯現“劉累”紋樣,家人以為吉祥,遂以劉累為名。百度劉累詞條上有劉氏族譜記載:“劉累公(聚義公長子),字華美,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為劉氏十八世祖,卒于夏桀三十一年癸酉,享壽壹百一十一歲。”后來劉累遷居魯陽,魯陽為何地待考。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被認為就是劉累所遷居的魯陽,但未見說法出處。在魯山縣城西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昭平湖景區附近有劉累墓。2000年4月,魯山縣有關部門又在昭平湖風景區重新修筑了劉累墓。魯山縣境內的劉累墓、劉累祠、劉氏與龍文化碑林共同形成了參觀劉累的旅游線路。每年世界劉氏宗慶齊聚魯山祭拜始祖累公,規模宏大。
筆者認為劉累出生地是在古埃及,他因懼怕夏朝國王孔甲(埃赫那頓),后逃走而遷居的魯陽到底在哪里,這里至少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魯陽仍然是在埃及的地名,劉累后裔后來遷居晉南翼城一帶,在這里建立古唐國;另一種可能,劉累當時就直接從埃及長途遷徙到了山西翼城境內橋上鎮劉王溝村,這里有明代雕刻的“劉累故里”青石碣,現石碣已殘,僅存“劉累故”三字,1989年收藏于翼城縣博物館6?!兑沓强h志·古跡》載:劉王溝為劉累故里。埃赫那頓時期(公元前14世紀晚期),殷商已在中原站住腳跟,劉累是有目的的奔商而來,劉累后裔隨被殷商分封,在翼城建立古唐國。而河南境內的魯山地名大概率是后人根據文獻記載的夏朝地名而重新命名,因為迄今并未見有任何有說服力的文獻和考古證據,而這里關于劉累傳說大概率是后人借魯山之名而附會。
(翼城縣關帝廟內翼城縣博物館展示的“劉累故”石碣)
劉累還被認為是"唐,杜,士、范,隨,司空,龍"等姓氏的共同祖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記載了劉累后裔的情況
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自為劉氏。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戰國時獲於魏,遂為魏大夫。秦滅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號豐公。生煓,字執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漢高祖也。高祖七世孫宣帝,生楚孝王囂,囂生思王衍,衍生紆,紆生居巢侯般,字伯興。般生愷,字伯豫,太尉、司空。生茂,字叔盛,司空、太中大夫,徙居叢亭里。愷六世孫訥, 晉司隸校尉。孫憲生羨。羨二子:敏、該。敏從子僧利。
晉國輝煌主要是在曲沃小宗代翼之后。晉獻公即位后用劉累后裔士蒍[wěi]之計,盡滅桓莊之族子弟。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八年),晉國大夫士蔿對晉獻公說:“原晉國的公子們人數很多,不誅殺他們,將會發生禍亂。”于是晉獻公派人把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了。而劉累后裔勢力也在晉國坐大。士蔿的孫子士會又封于范邑,立范氏,為范氏始祖,故士會又別號范武子。2006年,范武子之墓在河南范縣高碼頭鄉老范莊被發掘。士會曾到秦國,他小兒子士囏[jiān]留在了秦國,恢復了劉姓,叫劉囏。因而士會成為范劉共祖。后劉囏的十世孫成為魏國大夫,生清,秦國滅魏后,遷徙沛。《漢書.高帝紀》則注載有劉清“曾仕魏,為大夫,秦滅魏,徙豐。”清生仁,仁生煓[tuān],煓生四子:伯、仲、邦、交。邦,就是漢高祖劉邦。
縱觀劉姓淵源,無疑晉南和翼城地區是劉氏最重要的發祥地和政治舞臺地區,沒有之一。其至少經歷三次中興發展歷程:
距今大約4000年前后,可能有堯帝后裔從古埃及遷徙到晉南地區。
距今大約3340年前后,劉累或其后裔子孫遷徙到山西翼城地區,建立古唐國。
距今大約2600年前后,劉累后裔士蔿在晉國勢力坐大。范武子成為晉國正卿。晉國的輝煌正是由六卿(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幾個家族歷經十幾代勵精圖治奮斗的結果,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華夏民族精神。晉定公時,范氏、中行氏衰落,六卿改為四卿。晉出公時,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最終實現“三家分晉”,原晉國地盤分裂成趙、韓、魏三國,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雄。4000年前堯帝后裔遷徙和3340年劉累遷徙,其考證仍然存在很多困難,目前仍然未有直接證據。但晉國的歷史是很清晰的。
會務組安排了參會人員考察翼城縣橋上鎮劉王溝村。橋上鎮地處翼城縣城東部山區,距離縣城25公里。我們從晉國博物館出來后,向東走陵侯高速,就直奔劉王溝村。在路上筆者還看到了南邊的絳山金字塔形主峰。在劉王溝村高速出口,看到了“劉累故里,龍興之地”的牌子。
(陵侯高速劉王溝村出口的牌子)
劉王溝村就在一條山溝里,山溝上方是陵侯高速。山溝里有煤礦,陽煤集團在此挖煤。村里建設有劉累與龍文化,以及歷史、民俗、紅色和煤炭文化等展廳。劉累與龍文化展廳里有一尊劉累塑像。
(劉王溝村入口牌坊)
(劉王溝村谷歌地圖)
(翼城縣劉王溝村墻繪宣傳介紹)
(劉累塑像,劉王溝村劉累與龍文化展廳)
晚上,在村里的露天廣場吃飯,這里十大碗菜真的是名不虛傳,十分對筆者的胃口,感覺與筆者家鄉的做法和味道也頗為接近。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到此,想為組織這次會議的幾方提幾點建議:
山西省社科院和考古所:最近二三十年,山西省在晉西南地區的考古成果豐碩,可喜可賀。但是對于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性質解讀,卻充滿了爭議。建議山西省社科院和考古所的專家們,能夠站在長遠歷史和為后世子孫負責任的角度,慎重科學解讀考古文物,尤其是翼城大河口墓地和絳縣橫水北墓地性質的解讀,需要重新審視,以坦蕩的學術精神,該翻案的就給以翻案。
山西劉氏宗親會:爭奪“劉累故里”無可厚非,但確實缺少直接證據。但筆者認為這并不妨礙把翼城定位為“劉氏發祥祖庭”的觀點,因為這里有豐富的與堯帝和劉累有關的地名和傳說,即使堯帝和劉累沒有生活在這里,一定會有他們的后裔遷徙到這里,所以才把祖先的傳說帶到這里。而劉累的后裔士蔿家族為晉國的輝煌做出重大貢獻,晉國卿大夫范武子士會也成為范劉共祖。這些歷史都是信史可考的。這里就是劉姓先祖真切生活過的地方,所以這里就是劉氏發祥祖庭,所以筆者支持山西劉氏宗親會,并建議把宣傳劉累和士會并舉,建議天下劉姓家人都能到這里看一看,走一走。翼城,我還會再來的。
翼城縣政府:劉累故里是個名牌,但晉國更是翼城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張大名牌。這里有古塘城和晉國故城遺址。這里并不存在一個什么“霸國”小諸侯國,大河口墓地就是曲沃代翼之后的一處最重要的晉國國君及貴族墓葬區,其歷史地位超過曲沃晉侯墓葬區。專家們把大河口說成是一個不見于歷史記載的“霸國”戎狄小國,這不僅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更是對翼都的矮化,是對翼城人民感情的一種傷害。建議翼城縣政府聯合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大河口晉國墓地遺址的保護,把翼城附近的大河口晉國墓地、葦溝-北壽村晉國文化遺址、晉國故城遺址等作聯合保護,建設成為晉國歷史和文化的國家級教育基地和大旅游區,以及華夏先祖祭拜區,甚至可以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而晉國歷史首看翼城!
1. Liu, Guang Bao, 天涯何處是橋山:黃帝陵新考 (Where is the Bridge Hill: New Textual Research of Yellow Emperor'sMausoleum) (September 5, 2018).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244436
2. Liu, Guang Bao, 古埃及蝎子王是黃帝的證據與證明(Evidences to Prove the Ancient Egyptian Scorpion King Was theChinese Recorded Yellow Emperor) (September 3, 2018).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243284
3. 李吉,翟銘泰,“古唐勝地,劉累故里”,《劉累故里在翼城》論文集。
4. “翼城”與"古唐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26/22/8527076_698411166.shtml
5. 霸國考古驚天下 發現唐國城與桐葉封地 確證山西翼城無“霸國”之地圖_臥馬先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x2tz.html
6. 《走進翼城》,翼城縣委宣傳部和翼城縣史志辦公室編著。
7. 霸國考古驚天下 發現唐國城與桐葉封地 確證山西翼城無“霸國”之地圖_臥馬先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x2tz.html
8. 橫水北墓地銘文揭示M2墓主實為晉武公姬稱_兵策儒劍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2wtab.html
9. 破譯霸國“鳥盉”文字密碼 揭開周襄王作公命賜晉文公稱霸誓辭之謎 圖_臥馬先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x2v9.html
10. 2017破譯“霸伯尚盂”銘文 驚現周襄王受覲晉文公踐土之盟全程 圖_臥馬先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x35j.html
11. 關于“黎國倗國霸國考古問題”致山西省文物局考古所的公開信_臥馬先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x6f9.html
12. 破謎開始|晉侯鳥尊再次修復,象鼻是內卷還是會外翻?_搜狐歷史_搜狐網 http://www.sohu.com/a/231039599_526303
13. 堯后裔古唐國與唐叔虞新唐國的關系_百度文庫 https://wenku.baidu.com/view/2ad50e9558f5f61fb7366694.html
14. 錢杭,“劉姓故里與龍的原型”, 《劉累故里在翼城》論文集。
15. 趙瑞民,“《左轉》載劉累事跡與東漢賈逵的圖讖之學”,《劉累故里在翼城》論文集。
16. 藺長旺,“古唐國與劉姓始祖劉累的歷史淵源”,《劉累故里在翼城》論文集。( 豆丁網 http://www.docin.com/p-2123874741.html)
17. Akhenaten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khenaten
18. 劉光保,《發現夏朝》,中國發展出版社,2017年12月
19. Liu, Guang Bao, 西奈半島發現的5000年前象形文字見證夏朝建立歷史(5,000-Year-OldHieroglyphs Discovered in Sinai Desert Revealed a Period of History of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Xia Dynasty) (May 8,2017).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964700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964700
20. Liu, Guang Bao, 漢字和夏朝的古埃及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inAncient Egypt) (June 9, 2016).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860128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860128
21. 夏代十四任王姒孔甲_玉壺九千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158e50102vvsd.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