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魚塘水質管理技術

    在養殖魚類時,水是關鍵之處,俗話說,養魚先養水,水質的好壞對魚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水質不好,魚容易得病。因此良好的水質環境是預防疾病的基礎,所以,調控好魚塘的水質是重中之重。下面小編介紹魚塘水質管理技術。

    魚塘水質管理技術

    一、清淤、曝曬污泥、施放生石灰改良底質環境

    池塘要求每2-3年清1次污泥,若不能將污泥清除,應放干池水曝曬和冰凍污泥,使淤泥變得比較干燥、疏松,無法干塘時應將池水抽至10cm左右,每畝池塘用100-150kg生石灰遍灑全池,用釘耙把底泥翻耙1遍,使淤泥和石灰充分混合,從而促進淤泥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殺死魚類寄生蟲和致病菌,改善池塘生態環境,為翌年改善溶氧狀況和改良水質創造條件。

    二、使用微生物制劑,調控改良底質和水質

    在養殖生產的高溫季節,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劑,建立池塘良性微生態環境,凈化養殖水環境。

    三、科學搭配魚類品種、控制投餌量

    根據全年總投餌量及魚體的大小,確定每月的投餌量,根據季節、天氣、水色、魚類活動等情況,確定日投餌量,遵循魚類吃食達到八成飽的投餌原則,從而達到減少殘餌的目的。應科學搭配吃食性與濾食性魚的投放數量,以控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長,一般投放80%的吃食性魚類,搭配投放20%的濾食性魚類,達到養殖水體資源科學合理利用和水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四、利用增氧機增氧改善水質

    通過開增氧機提高水體溶解氧,維持池塘水體的優良環境,高溶氧可氧化消耗淤泥釋放的H2S等有害氣體,并可抑制硫酸鹽還原菌的生長和繁衍。一般應在晴天中午11時至14時無論魚是否浮頭開機攪水,促進池塘上下水層流動,使高溶氧水與低溶氧水混合,提高全池水體的溶氧量。

    五、定期添換新水、潑灑生石灰

    在6月至9月魚類生長旺季,應10天左右排出池水再加注新水1次,每次換水30cm左右,保持水質清新,補充水體的溶解氧。也可以每10-15天施生石灰25公斤/畝,保持池水呈弱堿性,促進亞硝酸鹽礦化成硝酸鹽,減少亞硝酸鹽的滯存,加速水體有機質沉淀,增加水體透明度和光合作用,從而改善養殖水質。

    精養魚塘的水質管理技術

    一、底泥

    (一)底泥形成:它是有殘餌和魚類糞便等有機顆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體遺骸發酵分解后與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

    (二)底泥對水質的影響:

    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種有機物質,當其產生化學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會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沒有養過魚的底泥耗氧量為16.8mgO2/m2/L,而養過魚的底泥耗氧量可達到45~55mgO2/m2/L,比未養過魚的底泥高出三倍。

    2.產生有毒物質:在底泥的有機物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氨、甲烷、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經測定,養過魚的底泥的產氨量要比未養過魚的要高2.6~3.3倍;甲烷氣不溶于水,故可經常在魚池中見到水底向水面冒氣泡現象;硫化氫為有毒氣體,易溶于水,有臭雞蛋味時說明水已敗壞,對魚會有嚴重危害,必須立即換水。

    據我們對5個漁場23個漁池的調查;底泥厚度在60厘米~80厘米的約占36%,呈暗黑色,厚度在40厘米~60厘米的約占43%,呈暗黑色較多,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的約占21%,其中60%左右魚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說明養魚池普遍底泥過厚且氧化不充分。

    生產實踐證明:鰱、鳙、羅非魚池底泥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草、魴、鯉魚池底泥以0厘米~15厘米為宜。因此,為保持良好水質,每隔1年~2年應清除10厘米~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并經烈日暴曬,可減少總氮88%,銨態氮68%,有機質90%,可溶性硫酸鹽77.8%,以及殺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蟲卵,可為魚類創造良好的棲息場所,是增產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氨氮:

    (一)氨氮來源:水產養殖中氨氮的主要來源是沉入池底的飼料,魚排泄物,肥料和動植物死亡的遺骸。魚類的含氮排泄物中約80%~90%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決于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和投飼量。

    根據飼料轉化率等有關參數,氨氮產量是可以推算的。

    如輸入飼料氮中25%為魚體保留,75%被排到水體中,其中溶解性氨氮約占62%,固體顆粒氮占13%.

    當投入1公斤含32%蛋白質飼料時,氨氮量為1000g×0.32/6.25×0.62=31.7gN,也就是投喂1公斤飼料就有31.7gN作為氨氮釋放到水體中。

    據報導:鰻魚和溝鯰由于投喂高蛋白飼料,每公斤飼料可釋放到水體中氨氮分別為52.6g和38.6g.從而可以說明,由于魚類需要蛋白質不同,釋放到水體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高蛋白飼料釋放到水體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體污染越嚴重。

    (二)氨氮對魚類的毒害作用

    水體中氨氮可以通過硝化及硝化作用轉化為硝態氮,或以氮氣形式散逸到大氣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當池水中所含總氮大于消散量時,多余總氮就會積累在池水中,達到一定程度才會使魚中毒。

    據報道,鯉魚苗和溝鯰24小時半致死氨氮濃度分別為1.78mg/L和2.76mg/L,苗種要比成魚更敏感。在對鱖魚毒性試驗中,24小時LC50為0.92mg/L,48小時和96小時的LC50分別為0.49mg/L和0.32mg/L,為此認為鱖魚養殖的氨氮濃度應控制在0.032mg/L以下,鯉科魚類一般應控制在0.05~0.1mg/L.

    當氨氮達到0.05~0.2mg/L時,魚生長速度都會下降,如溝鯰在含有0.05~1.0mg/L氨態氮的水體中生長,產量呈線性下降,當濃度達0.5mg/L時,生產量減半。

    歐洲內陸漁業咨詢委員會認為氨氮應控制在0.021mg/L以下,美國環境保護署規定的水生環境中氨氮的安全標準為0.016mg/L.

    (三)影響氨氮毒性的因素:

    1.氨氮毒性強弱不僅與總氨量有關,且與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關系,離子氨氮(NH4-N)不易進入魚體,毒性也較小,而非離子態的氨態氮毒性強,當它通過鰓、皮膜進入魚體時,不但增加魚體排除氨氮的負擔,且當氨氮在血液中的濃度較高時,魚血液中的pH值相應升高,從而影響魚體內多種酶的活性。經研究證明,當氨態氮濃度越高,越可降低APK(血清堿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異常變化,反映了機體代謝功能失常或組織機能損傷,因而導致魚體不正常反應,表現為行動遲緩、呼吸減弱、喪失平衡能力、側臥、食欲減退,甚至由于改變了內臟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滲透調節失調,引起充血,呈現與出血性敗血癥相似的癥狀,并影響生長。

    2.氨氮毒性與池水的pH值及水溫有密切關系,一般情況,溫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強。這也是魚類為什么在夏季、當池水中pH值超過9時,易發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

    (四)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體措施

    1.增氧(1)用增氧機:根據不同天氣狀況在不同時間開增氧機1小時~2小時,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將上層溶氧充足的水輸入底層,并可散逸氨氧與有毒氣體到大氣中。(2)抽出底層水20厘米~30厘米,并注入新水。(3)使用增氧劑,潑灑雙氧水、過氧化鈣等。

    2.使用氧化劑用次氯酸鈉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0.3毫克/升~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5毫克/升~10毫克/升。

    3.潑灑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畝分別用沸石15公斤~20公斤和活性碳2公斤~3公斤,可吸附部分氨氮。

    4.使用微生物制劑用光合細菌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ppm,每隔20天左右潑灑一次,效果較好。

    5.大水面(50畝以上魚池)可種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花生等,可占全池面積1/100,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質。

    三、亞硝基態氮(NO2-N)

    (一)來源它是水環境中有機物分解的中間產物,故NO2-N極不穩定,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當氧氣充足時可轉化為對魚毒性較低的硝酸鹽,但也可以在缺氮時轉為毒性強的氨氮。溫度對水體中硝化作用有較大影響,因不同的硝化細菌對溫度要求不同,硝化細菌在溫度較低時,硝化作用減弱,在冬季幾乎停止,氨氮很難轉化為NO2-N,因而氨氮濃度較大。當溫度升高,硝化細菌活躍,硝化作用加劇,可將氨氮轉化為NO2-N,當濃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

    (二)對魚類的毒害作用這主要是由于NO2-N能與魚體血紅素結合成高鐵血紅素,由于血紅素中的亞鐵被氧化成高鐵,失去與氧結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紅褐色,隨著魚體血液中高鐵血紅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顏色可以從紅褐色轉化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鐵血紅蛋白不能運載氧氣,可造成魚類缺氧死亡。

    對團頭魴試驗結果表明:其體內血液中的高鐵血紅素的百分比含量是隨水中的NO2-N濃度升高而上升的,當NO2-N濃度達到2.5毫克/升時耗氧率達**值,在低于2.5毫克/升時,魚可以通過自身的生理調節來彌補載氧能力的不足,魚表現呼吸加快,活動增強,耗氧量增加,當超過2.5毫克/升時,魚體的生理代謝功能不足而出現中毒癥狀。

    試驗表明,鰱魚、鯉魚、羅非魚的安全濃度分別為2.4毫克/升、1.8毫克/升和2.8毫克/升,可見鯉魚對亞硝酸態氮的耐受力較低,這與魚池中出現的實際情況相吻合。

    (三)控制池水中亞硝酸態氮的具體措施:

    1.開增氧機。

    2.使用增氧劑每畝用雙氧水300毫克~500毫克,加水沖稀后全池潑灑,隔一天重復一次。

    3.使用氯化鈉和碳酸鈣、硫酸亞鐵每畝用8公斤~10公斤氯化鈉和少量的硫酸亞鐵和碳酸鈣。

    4.使用沸石和活性炭每畝使用沸石15公斤~20公斤或活性炭1公斤~2公斤,全池潑灑。

    5.使用微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使池水濃度為10ppm,全池潑灑,隔15天~20天重復一次。

    6.使用水質改良劑每畝用水質改良劑2公斤加水沖稀,全池潑灑,隔15天~20天重復一次。效果較好。

    四、硫化氫

    (一)來源1.在缺氧條件下,含硫的有機物經厭氧細菌分解而產生;2.在富硫酸鹽的池水中,經硫酸鹽還原細菌的作用,使硫酸鹽轉化成硫化物,在缺氧條件下進一步生成硫化氫。

    硫化物和硫化氫均具毒性。硫化氫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氫在有氧條件下很不穩定,可通過化學或微生物作用轉化為硫酸鹽。在底層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鐵,可被轉化為無毒的硫或硫化鐵。

    (二)硫化氫對魚類的毒害作用

    水體中的硫化氫通過魚鰓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與組織中的鈉離子結合形成具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鈉,并還可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鐵相結合,使血紅素量減少,因而影響魚類呼吸,為此H2S對魚類具有較強毒性,在養殖水體中硫化氫含量達0.1毫克/升就可影響幼魚的生存和生長,當達到6.3毫克/升時可使鯉魚全部死亡。中毒魚類的主要癥狀為鰓呈紫紅色,鰓蓋、胸鰭張開、魚體失去光澤,漂浮在水面上。

    (三)控制硫化氫具體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嚴重的魚池可每畝潑灑300毫升~500毫升雙氧水;使用氧化鐵劑每畝放入一定量的鐵屑。

    五、溶解氧

    (一)來源

    池水中溶解氧主要來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養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以達到精養池的一晝夜溶解氧總吸入的90.3%,挖掘中擴散溶入水中的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為浮游生物(晚上)、細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魚類耗氧占16.1%,上層過飽和逸出的約占10.4%,底泥耗氧約0.6%,為此,為保持池水一定量氧氣不逸散到大氣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強烈時,中午1時~2時開增氧機,以便將上層溶解氧送入底層,以補續底層氧氣不足,改善底層水質條件。

    (二)溶解氧對魚類影響

    溶解氧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對魚類攝食飼料利用率和生長均有很大影響。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魚類攝食正常,當溶氧量降為4毫克/升時魚類攝食量下降13%,而當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時其攝食量下降54%,再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時魚類停止吃食。不但如此,池中溶氧量充足還可以改善魚類棲息的生活環境,降低氨氮、亞硝酸態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濃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當池水中溶氧量過飽和度達150%以上,溶氧量達14.4毫克/升以上時,易引起魚類氣泡病。

    因此,適宜的溶氧量,對于養殖魚類生存、生長、飼料利用率等至關重要。

    六、酸堿度(pH)

    池水中的pH值過高或過低,對魚類生長均不利,pH值低于4.4,魚類死亡率可達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達20%~89%,pH高于10.6時,可引起全部死亡,魚類生長最適宜pH為7.5~8.5.

    pH值過低(酸性水),致使魚類血液中的pH值相應下降,減低載氧能力,引起組織缺氧,魚活動能力減弱,新陳代謝強度降低,減少攝食量,生長緩慢。也可引起魚鰓組織凝血性壞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發炎。池水中pH值過高(堿性水)時,會直接影響到魚類血液的pH值,發生堿中毒,影響血液緩沖系統平衡,且對鰓、皮膚及粘液有腐蝕作用,致使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影響呼吸。為此,調節控制池水pH值,保持適合魚類生長的池水以微堿性為好。

    (一)調節pH值的具體措施:

    1.用生石灰調節每次每畝用10公斤~15公斤,根據pH值高低適量使用。

    2.用氫氧化鈉調節施用時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調配成1/100原液,再用1000倍水沖稀,然后一邊加水一邊潑灑。以避免引起局部堿中毒。

    (二)池水pH值過高(堿性水)

    1.不宜施用生石灰清塘。

    2.施用明礬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每畝放可用明礬0.5~1公斤加以控制,以避免pH值增高。

    3.用鹽酸根據pH值高低,全池潑灑鹽酸,一般每畝用300毫升~500毫升,必須充分稀釋后全池潑灑,以避免局部酸中毒。

    由于集約化養殖單位水體載魚量很高,所以水環境條件的控制非常主要,只有營造好的魚類生活環境,結合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才能促進加速魚類養殖業的新發展。

    魚塘水質管理四原則

    深淺適量

    養殖成魚的池塘面積應比魚苗池、魚種池大一些,一般以5~10畝左右為宜。水面越寬大,魚的活動范圍越廣闊,既有利于魚的生長,也因水面波浪顯著,能夠使溶氧及時得到補充。在保證合適水域面積的條件下,保持合適的池塘水深也很重要,一般情況下,魚種池水深1~1.5米為宜,成魚池水深2~2.5米為好。池水太淺,水溫變化幅度大,水質容易敗壞,餌料生物數量少,會影響到魚的生長和產量;池水太深,供水難度加大,水質環境不易調節。

    肥瘦適度

    及時施肥,是池塘精養的主要措施,魚塘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各種糞肥、綠肥、混合堆肥均可使用。施肥前,應先將肥料腐熟分解,避免使用新鮮的糞肥,防止池塘水質污染和惡化。為保持魚塘合適的肥瘦程度,基肥量要施足,追肥則應少施、勤施、看水施:春天水溫低,應當多施,夏季水溫高,可以少施;水瘦的應當多施,水肥的可以少施;投餌量少的應當多施,大量投餌的可以少施;以鰱魚、鳙魚為主的池塘,應當多施,以草魚、鳊魚、魴魚為主的池塘,可以少施;人糞尿可以潑灑,廄肥、綠肥應在水邊堆放浸漬。水質太瘦,營養不足,水質太肥,溶氧減少,合理施肥的基本要求,以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為宜。

    顏色適當

    池塘施肥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體顏色出現明顯的變化,不同的藻類會導致不同的池塘顏色。一般情況下,施化肥的池塘,水色由黃褐色逐漸轉為黃綠色,再轉為嫩綠色,最后呈現藍綠色;施糞肥的,水色由黑褐轉為黃褐,再變為茶褐,最后呈現紅褐,但糞肥種類也影響到魚塘水體顏色:施牛糞的呈淡褐色,施豬糞的呈醬紅色,施人糞的呈深綠色,施雞糞的呈黃綠色。對養魚有利的水色主要是綠色與褐色,前者包括黃綠、褐綠、油綠,后者包括黃褐、紅褐、綠褐。控制施肥量,適時加注新水或換水,可以使水體顏色保持在合適的范圍之內。

    酸堿適中

    池水PH值(酸堿度)應該適中,否則會對魚造成直接危害,還能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有機物無法分解,間接影響魚的生長。若PH過高,大量的銨(NH4)會轉化為有毒的氨(NH3),侵蝕魚的鰓組織,使呼吸受阻,造成凝血性壞死;若PH過低,水中的硫化物以硫化氫(H2S)的形式存在,增加硫化物的毒性,削弱血液載氧能力,使黏液分泌過多,也會影響呼吸;而PH低于4或高于10,魚類將很難存活。PH值過低,可以潑灑生石灰調節,也可潑灑穩定性二氧化氯,每月2次,每次每畝1米深水體用70克;PH值過高,可以通過換水或加注新水調節,也可以通過潑灑醋酸或硼酸進行調節。要求池塘水質PH值為中性至弱堿性(6.5~8.5)為好。

    由于集約化養殖單位水體載魚量很高,所以水環境條件的控制非常主要,只有營造好的魚類生活環境,結合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才能促進加速魚類養殖業的新發展。魚塘水質管理技術就是以上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池塘水質管理技術大全,你想了解的都在這里
池塘生態健康養殖七害應對措施
“黑坑”攻略
氨氮:水質常識(2)
池塘養殖中水質的辨別與調節方法
魚塘水質怎么調節,調節魚塘水質用什么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宁强县| 虎林市| 宁武县| 林西县| 神农架林区| 密云县| 南汇区| 澄江县| 乐陵市| 石阡县| 开江县| 西宁市| 左权县| 静乐县| 南江县| 陆丰市| 金乡县| 电白县| 郓城县| 福州市| 辽中县| 阜城县| 环江| 康乐县| 堆龙德庆县| 拉萨市| 论坛| 麟游县| 丰县| 内丘县| 元朗区| 高雄市| 望江县| 昌江| 获嘉县| 建水县| 宁乡县| 江孜县| 五莲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