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蘇式面就是百姓的餐食。在樓下的小店,亦或是街邊的小攤,來一碗熱騰騰的面條,是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課。不過在蘇州要找出一家好吃的面館卻并非易事,街頭巷尾多如牛毛的面館里,猶如皇上翻牌后宮佳麗三千……
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到一碗心水的蘇式面?也許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你可以找到那碗“摯愛”的面。
同得興在蘇州面館中的名氣極大,幾乎是蘇城面館的一哥,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為《舌尖2》中楓鎮(zhèn)大面的拍攝地。
但是同得興做成現(xiàn)在的地位并不是只有宣傳包裝那么簡單。
這里的鹵鴨面就十分地道,其中鹵鴨是白鹵鴨,香糯咸鮮,和白湯配在一起很是經典。
這碗就是《舌尖2》上名氣最響的楓鎮(zhèn)大面,白湯白肉,卻一點也不油膩,口味十分清爽。如此看下來便知道同得興確實有實力擔當蘇式面的代表。
時間:早市和午市
地址:人民路嘉余坊6號
要說有哪家面館可以和“一哥”比一比的話,裕興記可以算一個。這家面館的老板原先是新聚豐的大廚,后來自己開了面館,陸續(xù)推出三樣獨家神器——一盆小浣熊,兩碗土豪面而火了起來。
“小浣熊”就是兩面黃,一種口感像干脆面的蘇式面。這東西制作略微復雜,售價高(相對),而蘇式面本來是平頭百姓的消費,漸漸地就邊緣了。
兩碗土豪面——三蝦面和禿黃油面。一般蘇式面的價格也就十幾塊,雙澆面也就二、三十塊,但裕興記老店的三蝦面是70塊,禿黃油是88塊,新店價格則破百。
而貴自然有貴的道理,三蝦面用蝦仁、蝦籽、蝦腦炒制,食材手工處理,很耗人工,所以價格不菲;“禿黃油”就是全部蟹黃蟹膏,連蟹肉都不放——想想都是美味,貴也無可厚非。除此之外他家的炒什錦也非常有特色,咸鮮味十足,一股香濃的鑊氣。
時間:早中晚(晚上只供應蘇幫菜)
地址:西北街11號
三蝦面、禿黃油面是土豪面,但是和御面齋一比,簡直就跟白送一樣——這里有著“蘇州最貴一碗面”——澳洲龍蝦面,售價1880元。
因為成本高昂,制作時間長,所以澳洲龍蝦面是需要提前預定的。不過雖是一碗面,但4個人肯定可以吃飽。整個面端上來很是霸氣:一只龍蝦趴在大鍋中間,鴿蛋、鮑魚和其他海鮮盛在熬制了3個小時的雞湯里,而主角龍蝦的背上,則淋了一大勺蟹粉。
除了龍蝦面,御面齋其他面的食材也頗為昂貴,諸如松茸、鮑魚、蟹粉之類。特別要提一下野鴨面——如果你不喜歡吃傳統(tǒng)蘇式面,這鍋野鴨面說不定正對你的胃口。一砂鍋紅湯,一大塊野鴨肉與龍須面,放上大蔥段一起燉,比較接近燴面,很有特色,屬于非典型蘇式面。
時間:早午市
地址:嘉馀坊50號
蘇州面館動輒就是“同治始創(chuàng)”、“百年老店”,相比之下,瓊琳閣面莊完全是個小字輩。面莊大約在2011年前后開業(yè),而現(xiàn)在排隊購買面票的顧客常常要排到店堂外。
蘇式面的湯是關鍵。據(jù)說瓊琳閣采用大骨、黑魚、火腿、鱔骨等傳統(tǒng)的吊湯食材,以及各種自制秘方的調料,放入一口巨大的木桶中,以文火慢熬而成。成湯不見雜質,噴香撲鼻,咸淡適中,一天只賣 600 碗。
瓊琳閣有兩個獨家澆頭——雪菜黃魚和醇香肉排,是比較少見的面澆,特別是雪菜黃魚,一般早上就賣完了。對了,他家的拌面也很蘇式,濃油赤醬,嗜甜的人不可錯過。
時間:早午市
地址:書院巷20號
在蘇州老字號里,朱鴻興名頭很響。店初創(chuàng)于上世紀30年代,當年只是一個賣餛飩和面的小鋪子。
在這家老字號當中,燜肉、爆魚等面澆都是比較傳統(tǒng)的蘇式口味,現(xiàn)炒蝦仁品質不錯。面湯是傳統(tǒng)蘇式湯面吊湯的工藝,沒有添加增鮮劑的痕跡。
最近朱鴻興齊門店開了一個一碗面工作室,據(jù)說請了幾個蘇州老師傅,推出一些已經失傳的蘇式面,比如制作工藝復雜,時令限量供應的“凍雞面”。據(jù)說凍雞是將土雞加入各種調料燉熟焐爛后,靠著自身“脂膏”自然冷卻結凍,類似魚凍一般。各位有機會一定要去試試
地址:齊門路1號
陸振興也是蘇州很有人氣的面館,連鎖店好幾家,其中東北街婁門橋堍的口碑最好。而因為這里有一家菜場,菜品齊全價格便宜,每天都會有許多退休人員到這里買菜。因此你經常能看到在陸振興有很多拄著拐杖的老人家來吃面。
陸振興也是分白湯和紅湯,但是沒有單獨算錢,吃面的時候和面師傅說一下就可以。
白湯很贊,喝完口不干;澆頭豐富,傳統(tǒng)的燜肉燜蹄滋味地道,炒肉咸鮮,筍都是選的嫩芽,口感極佳。
地址:東北街婁門橋堍
這家面館是新開的,店面不算小,仿古的裝修看得出老板還是對自己家店有要求的。他家的澆頭可能是蘇城面館里最多的了,簡直就是一個蘇幫菜館。
不過這么多的澆頭中很多都是屬于無功無過的類型,面也沒有特別突出的閃光點。除了兩樣幾便宜又有特色的爊蛋和爊鵝。
“爊”(āo,古同“熬”,煮的意思),其實是一種昆山周市用來燒鵝燒鴨的方法,有點像鹽水鴨,但比鹽水鴨口味濃郁;爊蛋有一點點類似潮州人的鹵蛋,但是比鹵水的口味要清淡一點,4塊錢一份,爊蛋泡在白湯面里,味道很別致。
地址:閶胥路511號
聚新春始創(chuàng)于清同治年間,在歷經公私合營、浩劫動蕩之后,幾年前終于重新舉起大旗,復興老店。不過,對于食客來說,歷史只是談資,關鍵是要口味好。
聚新春的清湯面類似白湯,口感清淡一些;紅湯面的湯其實是黑色的,有點甜。水晶蝦仁是這家面館的招牌,很符合蘇州傳統(tǒng)菜式的口味。
地址:師惠坊商業(yè)街88號
東吳面館應該是蘇州數(shù)量最多的連鎖面館了。能開遍蘇州大街小巷,還是要肯定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店里的蘇式面有模有樣,現(xiàn)炒澆頭也都有板有眼,不過湯頭可能因為同一品質和成本控制的緣故有些過于咸鮮了。
地址:桐涇北路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