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島”爭端的起源
“北方四島”作為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自古是阿伊努族的生活地。豐臣秀吉于1592年1月封蝦夷地(今北海道及其北部島嶼)豪族蜘崎慶廣(后改稱松前慶廣)為“狄之島主”;正因為地理和歷史上的淵源,日本當局早在沙俄入侵千島以前,就把“北方四島”列為日本領土的一部分。
從1700年起,俄羅斯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后到千島群島勘察,1779年,沙俄政府正式把千島群島中尚未有明確領土歸屬的所有島嶼劃歸己有。
日俄在千島群島和庫頁島(薩哈林島)相遇后,因領土問題不斷發生磨擦,雙方爭執不休。1855年2月7日,川路圣漠和普提雅廷分別代表日俄兩國在日本 下田簽署《下田條約》,條約規定:“今后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應在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擇捉全島屬于日本,得撫全島及其以北的千島群島屬于俄羅斯。至于 樺太島,日本國和俄羅斯國之間不分界,維持以往之慣例。”這是兩國最早的劃界條約。
《下田條約》生效后,雙方又在庫頁島問題上不斷產生爭執,兩國都以各自的歷史根據主張該島歸己所有。在雙方就該島的爭議與談判中,由于俄國的態度強硬,認為庫頁島是保衛俄國在黑龍江下游“國家利益”的“重要屏障”,堅持要求并入俄國。
而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政府為朝鮮、中國的臺灣問題所牽制,認為奪取朝鮮、臺灣比奪取庫頁島更為重要,同時認為千島是維持日本在北部海上“國家利益”的 “根本保證”。因此,經過雙方多次交涉,采取了用領土交換的方式解決庫頁島的爭端,即日本將庫頁島南部讓給俄國,而俄國則將千島(中、北千島)讓給日本。 日俄之間通過談判達成了協議,于1875年5月在俄國首都圣彼得堡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
1904年,沙俄和日本為了爭奪在華權益,也為了進一步攫取在東北亞的利益,兩國間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敗于日本。1905年日俄簽訂《樸次茅斯 條約》,規定“俄羅斯政府將薩哈林島南部及其附近的一切島嶼,當地一切公共建筑及財產與完整的主權一并永遠讓予日本帝國政府……”隨后,俄羅斯向日本轉讓 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制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作為協約國的成員之一,與俄國共同參加了對德奧等同盟國的作戰,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里,日俄之間是盟友關系,處 于共同對敵的協約友好狀態。在此間,俄國于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保護十月革命的勝利,爭取時間鞏固政權,俄國 退出了協約國。
而此時,日本追隨美國于1918年至1922年出兵西伯利亞,對新生的蘇維埃國家進行武裝干涉,使得日蘇重新處于一種戰爭狀態。
因為武裝干涉未能阻止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各國也就此罷休,1920年4月美國撤軍后,在蘇俄領土上僅剩下了日本軍隊賴著不走。日本不撤軍必然引起蘇俄 人民更強烈的反抗,1920年5月27日,當地游擊隊與日軍發生武力沖突后,放火燒毀了廟街城(尼古拉耶夫斯克),使日方人員共計384人在大火中燒死, 這就是“廟街事件”。“廟街事件”為日軍繼續賴著不走制造了借口。
1920年7月3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宣稱作為“廟街事件”報復措施,決定出兵占領俄國庫頁島北部。為了收回庫頁島北部,蘇俄進行了艱苦努力。 1925年l月24日,兩國簽訂《日蘇基本條約》,該條約一方面宣布日本從蘇聯領土撤軍,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一方面也宣布蘇聯承認《樸茨茅斯條約》繼續有 效,并承認“廟街事件”的損失,日本人獲取了庫頁島北部石油、煤炭及森林的開采權作為補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作為法西斯軸心國的一員,與反法西斯核心國蘇聯實質上一直處于敵對狀態,1938年和1939年,日本多次對蘇聯進行武裝挑釁,并先后發動了張鼓峰和諾門坎兩次較大規模的對蘇進攻,但兩次均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
二戰末期,蘇聯根據《雅爾塔協議》宣布廢除1941年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發起遠東戰役。千島群島戰役是遠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時半個多月的千島群島戰役中,日軍傷亡1018人,被俘6萬多人。蘇軍傷亡1567人。雙方的傷亡幾乎都集中在占守島爭奪戰中。此后,蘇聯與后來的俄羅斯一直實際控制著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
自1945年以來,每到2月7日“北方領土日”,日本各家電視臺都會大量播放要求返還“北方四島”的各種宣傳片,眾多民眾走上街道集會,要求政府竭盡所能,索還北方領土,國家和政黨領導人也會發表相應的慷慨激昂的演講。
60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在任命“北方四島”的市長和警長,盡管這些官員事實上從未上過一天班。日本漁民每年上百次地越過海上邊界,到俄境內的千島群島水域捕魚,宣稱那里是日本的領土。
最靠近“北方四島”的日本邊界城市根室市,市政大樓上用俄語寫著“北方領土是日本領土”的標語,幾公里外的瞭望塔樓上掛著“前面還是日本”的俄語牌 子,市內所有的標語、招牌,包括街道指示,都有俄語內容,當地官員、商人基本上都會說俄語,學校里的孩子也在學習俄語。據當地政府官員表示,讓中小學生學 習俄語的主要目的是“讓日本人和俄羅斯人在千島群島和睦共處”,一旦返還北方領土,便于管理。
二戰及其后半個世紀的爭奪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以簽署投降書的形式確認接受了《雅爾塔協議》和《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條件。后者明確規定, 日本不再對齒舞、色丹、國后、擇捉及附近更小島嶼擁有主權。整個千島群島,都劃歸蘇聯。9月3日,“北方四島”作為整個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被蘇聯占領。
1946年2月22,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以主席團的命令將“北方四島”正式并入其版圖。1947年至1948年間,“北方四島”上的1.7萬日本居民被遣返回北海道。
二戰結束后,日本積極追隨美國,采取了敵視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1951年9月8日,52個國家在舊金山召開媾和會議,最后由48個國家簽署《舊金山 和約》。同日,日本與美國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日本成為美軍在遠東的前哨陣地,日蘇之間的關系處于嚴重對立狀態。
蘇聯武力占領“北方四島”后,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日蘇之間并不存在領土問題,而當時日本出版的不少地圖中也把“北方四島”劃為蘇聯領土。
1954年,日本鳩山一郎取代吉田茂上臺組閣,新內閣積極謀求改善日蘇關系、恢復日蘇邦交正常化。在此形勢下,出于冷戰對抗和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美 國及日本國內的親美派竭力阻撓日蘇關系的改善,拋出了所謂的日蘇領土問題,大作領土文章,制造日蘇緊張氣氛,“北方四島”問題由此提出。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獲得恢復的日本出于加入聯合國及重新走向世界的考慮,急于同蘇聯改善關系;而蘇聯為了減輕美日軍事同盟對其東部所造成的壓力,也想緩和同日本的關系。
1955年日本在日蘇復交談判中首次提出領土問題,要求蘇聯歸還齒舞、色丹兩島。接著,日本政府于1956年2月11日公開發表了對南千島的國后、擇 捉兩島的正式見解,認為:“一、在《舊金山和約》中,對千島群島的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南千島的國后,擇捉兩島長期是日本的領土,因而要求蘇聯歸還是理所 當然的。二、……蘇聯把一直視為日本固有領土的南千島當作自己的領土,是日本國民所不能同意的。政府聲明,無論如何也要通過日蘇交涉歸還南千島。”
1956年9月29日,原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致日本全權代表的信中表示:“蘇聯政府了解到日本國政府公開之見解,同意在恢復兩國正常外交關系后,繼續進行關于締結包括領土問題在內的和平條約的談判。”
1956年10月19日,《蘇日聯合宣言》正式發表,其中第九條中規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滿足日本國的要求,并考慮到日本國的利益,同意把 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移交還給日本國。但經諒解,這些島嶼要在日本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締結和平條約后,再實際移交給日本國。”
這就等于蘇聯承認占領了日本領土,而且還同意適時交給日本國。日本和蘇聯的聯合宣言雖然未能使日本事實上收回上述兩島,卻大大激發了日本國民對收回“北方四島”的訴求。
1957年5月23日,日本岸介信政府同美國政府聯合致函蘇聯,稱:《雅爾塔協議》和《舊金山和約》中所說的“千島群島”,不僅不包括齒舞、色丹,而且也不包括國后、擇捉。從而把“北方四島”從《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放棄的“千島群島”中分離出來。
1957年6月18日,當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在會見日本《朝日新聞》編輯部主任廣岡和男并回答他的問題時表示,如果美國把沖繩歸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