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鎮(zhèn)豪:甲骨文中的樂舞補說

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4期第1-9頁,引用請依照原文

甲骨文中的樂舞補說

宋鎮(zhèn)豪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商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歌舞甚盛,內(nèi)容題材脫胎于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生活追求、英雄崇拜、民俗風情、戰(zhàn)爭場面或宗教信仰等生存活動中感情的表露。甲骨文中有不同的祭歌名,有各類武舞或文舞名,還有來自他方的散樂及夷樂。殷商王朝禮樂文化具有廣容性的特色,并非是絕然排他的。樂舞在殷商貴族社會生活中十分興盛,統(tǒng)治者禮樂序政,不同的樂舞用于不同的場合,要以體現(xiàn)威儀、諧和上下、養(yǎng)尊處優(yōu)為其要質(zhì)。甲骨文中眾多的祭歌名,不同形式的舞蹈,品類齊備的樂器,以及樂師多萬和眾多舞臣的專事分工,正反映了商代音樂、歌舞與器樂的發(fā)達狀況。

[關鍵詞]甲骨文;祭歌;武舞;文舞;化妝舞蹈;散樂與夷樂

商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歌舞甚盛,內(nèi)容題材脫胎于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生活追求、英雄崇拜、民俗風情、戰(zhàn)爭場面或宗教信仰等生存活動中感情的表露。正如《毛詩注疏》大序所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詠)歌之,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們通過各種音樂舞蹈的藝術表演形式,宣泄其熾烈的思想情感。

《詩·商頌·那》詠商族后裔祭成湯的歌樂舞蹈云:

猗(yī)與那與,置我鼗(táo)鼓。奏鼓簡簡,衎(kǎn)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鼗鼓淵淵,嘒(huì)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于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dù),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此詩是盛大祭禮的主題歌,具體描繪了商王朝祭祖行事中,起用了各種名類的樂器,在鼓、管、磬、鏞的齊奏聲中,跳起萬舞,舞隊神采飛揚,和著音樂,扣著節(jié)奏,唱著頌歌,有板有序,湯的子孫隆重將祭品獻給先祖成湯,嘉賓加入助祭行列,最后在宴饗中告結束。器樂與歌、舞,三者融和一氣。

文獻中講到商代一些樂舞名。如《淮南子·齊俗訓》云:“殷人之禮……其樂‘大濩’‘晨露’”。漢高誘注:“大濩、晨露,湯所作樂”。《呂氏春秋·古樂》云:“湯乃命伊尹作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高誘注:“大濩、晨露、九招、六列,皆樂名也”。說的是通曉樂律的伊尹接受成湯之命創(chuàng)作“大濩”“晨露”等樂舞,還對傳統(tǒng)的“九招”“六列”等前代樂曲加工改編。此外,殷人還有所謂“桑林”的樂舞。《莊子·養(yǎng)生主》云:“合于桑林之舞”。司馬彪注云:“桑林,湯樂名”。《左傳》襄公十年云:“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晉杜氏注:“桑林,殷天子之樂名”。孔穎達疏云:“宋是殷后,得用殷樂,知桑林是殷天子之樂名也。經(jīng)典言樂,殷為大?(濩)。而此復云桑林者,蓋殷家本有二樂,如周之大武、象舞也。名為大?(濩),則傳記有說湯以寬政治民,除其邪虐,言能覆護下民,使得其所,故名其樂為大?(濩)。其曰桑林,先儒無說,惟書傳言湯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當以人為禱,湯乃翦發(fā)斷爪,自以為牲而禱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數(shù)千里。或曰禱桑林以得雨,遂以桑林名其樂也。皇甫謐云:殷樂一名桑林,以桑林為大?(濩)別名,無文可馮(憑),未能察也”。桑林應是殷人祈雨的祭樂。文獻所載大濩、晨露和桑林之樂,是殷商用于助祭的樂舞歌曲名,當有各自的音樂歌辭與舞蹈動作。此類文獻記載是有史影依據(jù)的。殷墟甲骨卜中碻然記有一批樂舞歌曲名,如:

奏。

叀商奏。

叀美奏。(《合集》33128)

[貞]其奏商。(《屯南》4338)

丙辰卜,

奏商,若。用。(《花東》382)

甲寅卜,丁永,于子學商。用。

甲寅卜,乙卯子其學商。丁永。用。子尻。

丙辰卜,

奏商。用。(《花東》150)

叀庚申奏,又正,有大雨。

叀各奏,又正,有大雨。大吉。

叀商奏,又正,有大雨。

叀嘉奏,有大雨。吉。(《合集》30032)

……出,貞……其置……新用。九月。(《合集》25901)

叀新奏,又正。(《合集》31033)

叀舊奏,又正。(《殷虛文字拾補》18·7)

奠其奏庸,叀舊、庸大京武丁。(《屯南》4343)

[甲]申卜,舞,叀戚。(《屯南》2842)

叀戚奏。

[叀]舊奏。(《合集》31027)

乙弜

戚,其雨。

于丁亥奏戚,不雨。

丁弜奏戚,其雨。

其奏戚,叀□。(《合集》31036)

奏,王其每。(《合集》31030)

甲骨文中的祭歌名
1.各、商、嘉(《合集》30032) 2.新和萬舞、林舞(《合集》31033)
3.美、

、商(《合集》33128) 4.戚、舊(31027)
5.舊(《殷拾》18·7) 6.鏞鐘和舊歌(《屯南》4343)

上揭甲骨文中的“商奏”“奏商”“學商”“美奏”“各奏”“嘉奏”“新奏”“舊奏”“戚奏”“奏戚”“

奏”,所奏的
、商、美、各、嘉、新、舊、戚
等,皆指不同的祭樂或歌樂名
或作
(《合集》29365),張亞初釋祁,認為“文獻上祁祁訓盛、多、大和舒徐。從甲骨文看,此字為樹木枝葉茂盛、舒展狀,所以它應是祁字的本字,祁、祇則都是借字”,“此字系名詞,是商人祈祝求雨的對象”,“為神祇之祇”。王蘊智釋
為祗,謂“恭敬曰祗。初文寫作
,象樹木枝葉茂盛舒展狀”。今按,
的詞性定為名詞是對的,但說是神祇名則不確。
以奏言,《說文》奏字條云:“登謌曰奏”,則
為歌樂名明矣。唯釋祁、祇、祗于卜辭“叀
奏”意思不暢,疑
與“王秉
在中宗”(《合集》17445)之
為同字異構,可能是以某種搖樂器為主要伴奏樂器或以某種舞具作舞時的祭歌。“奠其奏庸,叀舊、庸大京武丁”,奠為人名,庸讀如鏞,是打擊樂器鏞鐘,意思是說奠要奏鏞鐘,是否采用名“舊”的歌樂與鏞鐘相伴奏來祭祀大京武丁。“戚奏”或“奏戚”,戚為玉斧。《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旄狄謂之樂”。鄭玄注:“戚,斧也”。戚在此為祭歌名,可能指以敲擊玉戚類為其樂律。“
戚”與“奏戚”同卜,
字從鬲,疑鬷(zěng)之初字,讀為奏。《詩·商頌·烈祖》:“鬷假(嘏)無言”,朱熹《詩集傳》卷二十:“鬷,《中庸》作奏”。“
戚”意為“奏戚”。“
奏”
像一人跣足踏歌舞于衢道上,字從鬲,蓋示意其舞的祭歌是以敲擊陶鬲為伴奏樂器。惜
、商、美、各、嘉、新、舊、戚
等這些不同的祭歌,其樂曲、歌辭及配何種舞蹈,今已不得其考。

這里應指出的是,“商奏”“奏商”與“學商”,商為祭歌名,與《詩經(jīng)·商頌》當有聯(lián)系。據(jù)《禮記·樂記》云:“愛者,宜歌商。……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舊說商指《詩經(jīng)》中的《商頌》數(shù)篇。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謂:“頌之名,自商始有之”。陳煒湛也認為,《商頌》是商人所作詩,詞語大部分在甲骨文及同期金文中有證。“商奏”“奏商”或“學商”的“商”,也是相似于《商頌》,融歌辭、舞蹈、樂曲三者為一體的祭樂。

《周禮·春官·樂師》云:“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鄭司農(nóng)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旄舞者,牦牛之毛;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周禮·春官·籥師》云:“掌教國子舞羽龡籥”。鄭氏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文王世子》曰:秋冬學羽籥”。講到古代各種不同稱名的舞蹈,大體說來,約略可別為武舞和文舞。

甲骨文中也有相應的各類舞蹈名,例如:

萬舞,其……(《屯南》825)

叀萬舞。

叀林舞,又正。

叀新奏,又正。(《合集》31033)

“林舞”與“萬舞”對貞,應是指不同形式的兩種祭祀舞名。“萬舞”亦即《詩·商頌·那》說的“庸鼓有斁,萬舞有奕”之“萬舞”。卜辭又有云:

丁酉卜,今日丁萬其學。

于來丁乃學。

于右

宷學。

若吶于學。(《屯南》662)

“右

”為殷商王朝的學校名,以右序其方位,《禮記·王制》所謂“殷人養(yǎng)國老于右學”,應有所據(jù)。丁酉日反復占卜,問今天這個丁日還是于未來的丁日在“右
”學“萬”舞。此可參照《大戴禮記·夏小正》:“(二月)丁亥,萬用入學。丁亥者,吉日也;萬也者,干戚舞也;入學也者,大學也”。學萬舞諏日用丁日,與甲骨文一致,可知由來已久。“萬”舞是一種力量外露型的武舞。“若吶于學”例同“若吶于升”(《屯南》822),學與升一樣,均為建筑稱名,學指學習場所。“若吶”,占卜恒語,可能是個情態(tài)用詞,若象長發(fā)后揚貌,形容動姿;吶謂言音頓結,模擬發(fā)聲。《荀子·非相》云:“其辯不若其吶也”。《韓非子·八經(jīng)》云:“吶者,言之疑”。此卜辭中的“若吶”大概是形容學萬舞的舞人伴隨動作發(fā)出的頓促有力、節(jié)奏齊整的吶喝聲,也是武舞的特征之一。據(jù)《詩·邶風·簡兮》云:“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赫如渥赭”。所言“萬舞”,舞者模仿御馬的凜凜威姿,應屬武舞,但后又執(zhí)籥(笛類樂器)秉翟(鳥羽),卻屬于文舞的姿態(tài)。周代這種文武相參的“萬舞”,不知是否是從商代“萬舞”演化而來。

殷商王朝內(nèi)有一批主要從事舞樂工作的人,稱為“萬”,可能因擅長“萬舞”而得名。甲骨文有“萬其

庸”(《合集》31018))、“萬其奏”(《合集》30131)、“王其乎萬奏”(《合集》31025),可知“萬”熟悉有關樂器的性能,嫻于音樂演奏,稱得上是殷商專門的演奏表演家。甲骨卜辭云:

萬叀美奏,又正。

叀庸奏,又正。

于盂庭奏。

于新室奏。《(合集》31022)

弜以萬。

奏,王

叀祖丁庸奏。(《合集》27310)

兩例均同卜一事。盂庭當為盂宮內(nèi)的封閉式露天庭院,新室是商王的宮室名。

可釋為道,讀如導,前導、導引之義。上一片四辭大意講“萬”要演奏“美”的樂曲,是不是用鏞鐘演奏,是選擇在盂庭還是在新室的宮廷演奏。下一片三辭大意謂要否以“萬”舞,是不是奏鏞來祭先王父庚還是祖丁,王為之引導。說明“萬”還通曉各種祭歌或?qū)m廷舞曲。它辭有云:“乎萬舞”(《合集》28461)、“王其乎萬
(雩)”(《合集》31032)、“叀萬乎舞”(《合集》30028),是知“萬”又精于舞蹈。

當然,殷商的舞者,并不僅僅限為“萬”人。為舞者,有“王其舞”(《合集》11006 正)、“子舞”(《花東》181)、“多

舞”(《合集》14116),有“乎戍舞”(《合集》28180)、“乎圍舞”(《合集》20971)、“乎多瞽舞”(《合集》16013),還有“貞乎取舞臣廿”(《合集》938 正)。舞蹈者有王、子、多
、戍、圍、多瞽、舞臣等,上自商王,下至文武元臣,包括一般官員和賤臣。“舞臣”當是專門從事樂舞的臣屬官員。惟樂器的演奏,大概通常是由“萬”者承擔。

甲骨文中還記有眾多不同的樂舞名,如卜辭有云:

丁丑卜,在

,子其叀舞戉,若。不用。

子弜叀舞戉,于之若。用。多萬有災,引

。(《花東》206)

“舞戉”,戉為斧鉞類兵禮器,執(zhí)鉞而舞,當是武舞的一種。《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鄭氏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zhí)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執(zhí)”。

是祭歌名。“多萬”是主事舞樂者“萬”的群稱。子舞戉,多萬“引
”奏唱,是知武舞也有歌樂。武舞力量外露,或如“萬舞”喝聲頓促齊猛,或如“舞戉”手執(zhí)盾鉞,步態(tài)騰挪,都帶有行儀習武的性質(zhì),其初可能與軍事訓練有關,在常規(guī)訓練中有可能演變?yōu)楦黝愄茁肥降奈湮瑁渑c尚武尚勇的社會習尚也是相關聯(lián)的。

下面祈雨卜辭中的幾個詞,也與樂舞名有關:

己丑卜,舞羊,今夕從雨。于庚雨。

己丑卜,舞[羊],庚從雨。允雨。(《合集》20975)

戊申卜,扶,舞

,從[雨]。(《合集》20970)

“舞羊”“舞

”,為兩種不同的樂舞名,“舞羊”似指妝扮成羊或戴羊面具的祭舞,“舞
”,似指戴面具模仿某種蛇蟲動物的化妝舞蹈。

1.陜西西安老牛坡銅鋪首

2.江西新干銅雙面神器

3.安徽舒城金敦村銅面飾

4.西安老牛坡銅面具

5.西北岡1400號大墓銅面具

6.殷墟西區(qū)M701牛頭銅面具

商代樂舞有面具之用,此類面具在各地不少商代遺址中時有發(fā)現(xiàn)。安陽西北岡M1400 殷王陵出有一青銅人面具。1977年殷墟AGSM1571 出有一件銅牛頭面具。1985年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甲字型大墓亦發(fā)現(xiàn)與樂器石磬同出的青銅面罩,有的為牛頭形。另在203 號墓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一長約1.5 米、寬0.6 米的嵌蚌飾大型漆牌,兩面均做成眉、眼、牙等形狀,下接紅黑色云雷紋漆干。1987年又在214 號中字型大墓內(nèi)出土同類彩繪牌飾六七塊以及銅牛頭飾。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發(fā)現(xiàn)的一座大型晚商墓,出有一種高60 厘米的青銅雙面人頭器,五官穿通,下有秉把,還出有小型的瑪瑙套環(huán)人形飾。

甲骨文又有云:

叀祖丁林

用,又正。(《合集》28209)

今日乙

,亡雨。

,有大雨。

,有大雨。

于喪,大雨。(《合集》30031)

用“林舞”祭祀先王祖丁的舞字寫作

,象一舞者足踩雙干,日本貝塚茂樹解釋是高翹舞。今日民間有妝扮古裝而足踩高蹺之舞,疑即此類舞。“
”之
字從雨從舞,讀如雩(yú),乃專指祈雨之舞。《禮記·月令》云:“大雩帝,用盛樂”,鄭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
字從止,似為頭戴雙角面具的跣足舞,也可能是一種手持雙角形舞具的跣足舞。
、喪,地名。謂在
或喪地舉行“
”的祈雨之祭。

殷商青銅彝銘還有稱作“九律帶”的樂舞名,辭云:

己酉,戍 

宜于召,置庸,帶九律帶。賞貝十朋,萬
用寧祊宗彝。在九月,隹王十祀
日五,隹來東。(《戍
彝銘》,《集成》9894)

有置放、陳設之義,“
宜”是向先王陳設肉案之祭。“召”即“召大庭”,甲骨文中或稱為“召庭”(《合集》37468),后兩者乃召宮內(nèi)殿前之有圍墻圈起的露天大庭,此單稱“召”,又記置庸鐘而舉行曼舞,則不在大庭里,應在召宮的殿堂內(nèi)。出場人物有戍
、萬
等,萬
也是前述從事舞樂工作的“萬”人之一。帶字從蔡哲茂釋。帶為編織物,《詩·曹風·鸤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氏箋云:“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帶九律帶”,前一帶字疑舞字誤摹。“九律帶”可能指一種有多重音樂伴奏且以鐘樂為主旋律的宮庭文舞。《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有云:“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儛九代”。郝懿行云:“九代,疑樂名也。《竹書》云‘:夏帝啟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大荒西經(jīng)》亦云‘:天穆之野,啟始歌九招。’招即韶也,疑九代即九招矣。又《淮南子·齊俗訓》云‘:夏后氏其樂夏籥九成。’疑九代本作九成,今本傳寫形近而訛也”。此銘舞“九律帶”,可能類似“儛九代”,為宮庭樂舞,代者帶也,郝氏疑“九代”為樂名,大體得之。九律揆奏,舞帶曼揚。《史記·趙世家》云:“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九律帶”大概也如“九奏萬舞”,有“其聲動人心”之壯觀場面。“隹王十祀
日五”的“五”當是“隹王十又五祀,
日”或“隹王十祀又五
日”的漏字加補。“隹來東”指東伐夷方,以事系年,類似《小臣艅尊銘》“隹王來正夷方,隹王十祀又五,彡日”(《三代》11·34·1)。《戍
彝銘》記帝辛十五年九月在東伐夷方舉行“
日”祀典期間的己酉日這一天,在召宮“
宜”的儀式中置鏞鐘,九律曼舞,以樂侑食,饗功行賞。

殷商王朝的樂舞,每有其人負責教授。有一片卜辭云:

丙戌……多萬……入教,若。(《英藏》1999)

“多萬”是從事舞樂工作的“萬”人之群稱,他們有時兼做執(zhí)教者,其身份相當于文獻中所謂“樂師”。如《周禮·春官》云:“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而接受舞樂教學的則為貴族子弟,例如,甲骨文有云:

……新庸至自夒,入學……(《合集》15665)

丁卯卜,子其入學,若永。用。一二三

丁卯卜,子其入學,若永。用。四五六(《花東》450)

甲申,子其入羌,若永。用。(《花東》473)

乙丑卜,子學。

辛未,歲祖乙彘,子舞

。(《花東》474)

丁亥,子其學

。用。一(《花東》280)

庚戌卜,子于辛亥

。子占曰:服卜。子尻。用。一二三(《花東》380)

“入學”猶言就學。入有納入、參與、進入之義。“新庸至自夒,入學”,大意是卜問在鏞鐘奏新樂祭祀夒的場所就學。“子其入羌”與“子其入學”文例同屬,廣義的子是為貴族子弟,均對子就學而言,殆指學羌舞。

上揭卜辭中涉及的舞名,還有

舞。
為族名,“舞
”指
人之舞。
,女巫兼教官。
,舞名,字象雙人款擺而舞。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商代編磬有銘“夭余”,夭指單人舞,大概舞時配以磬樂。“若永”,占卜用語。“若”有順、祥、休善、嘉美、福佑義。子學羌舞
舞等,相當于文獻說的散樂、四夷之舞樂。如《周禮·春官·旄人》有云:“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鄭氏注:“散樂,野人為樂之善者……舞夷樂,四夷之樂,亦皆有聲歌及舞”。《周禮·春官·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歌聲”,鄭氏注:“王者必作四夷之樂,一天下也”。《禮記·明堂位》:“納夷蠻之樂于大廟,言廣魯于天下也”。《白虎通德論·禮樂》:“興四夷之樂,明徳廣及之也”。蔡邕《獨斷》卷上:“王者必作四夷之樂,以定天下之歡心,祭神明,和而歌之,以管樂為之聲”。由此可見,商代舞樂教學具有廣容性,并非是絕然排他的。

殷商禮樂祭祀行事中歌舞和合,貴族所尚一般都是有器樂與音樂歌舞相配的,這在甲骨文中所見頗多,再略舉數(shù)例:

庚午卜,叀

先舞。用。

舞。

辛未卜,子其告舞。用。

辛未卜,子弜告奏。不用。(《花東》293)

己未卜,貞……奏、舞,至□用。(《合集》31024)

庚午日卜問用女巫

舞還是
人先舞。辛未日“告舞”與“告奏”對貞。舞指舞蹈,奏指奏樂,有聲有色,合成一氣。再如:

己卯卜,子用我

,若。弜屯
,用。永。舞商。

,不用。(《花東》130)

……雨,庸……舞……(《合集》12839)

庸、壴其眔熹、壴

。(《合集》31017)

弜饗[于]庭

升。

其乍豐,又正,王受又。

弜乍豐。(《合集》31045+31180;《蔡綴》66)

上舉辭例,“弜屯

”與“屯
”對貞,用樂器
與“舞商”并提;祈雨之祭中奏鏞鐘與歌舞相伴;甚者,大享獻之祭,鏞鐘配鼓樂,熹鼓合奏,在庭中解析牲體,列案俎以薦,設宴饗禮,敲奏玉飾大鼓,皆諧器樂、歌、舞為一體。

《周禮·春官·大司樂》云:“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甲骨文中的禮樂祭祀行事中通常以器樂、歌、舞貫穿其間,也已開啟“大合樂”之先河。

宋人畫中鐘鳴鼎食的“大合樂”

要言之,殷商社會音樂歌舞甚盛,樂器品類眾多,殷墟甲骨文及石器刻銘中所見,不僅有一系列樂器名(見拙撰《商代樂器補說》),還有一批名為

、商、美、各、嘉、新、舊、戚、
的不同祭歌。舞蹈亦有其名,有稱為“萬舞”“舞戉”“林舞”“
”“舞羊”“舞
”等等的武舞、文舞及化妝舞蹈。殷金文也有所謂“九律帶”,可能指一種有多重音樂伴奏且以鐘樂為主旋律的宮庭文舞。還有
舞、
舞、羌舞等散樂及夷樂。

《淮南子·泰族訓》云:“有喜樂之性,故有鐘鼓莞弦之音”。樂舞在殷商貴族社會生活中十分興盛,統(tǒng)治者禮樂序政,不同的樂舞用于不同的場合,要以體現(xiàn)威儀、諧和上下、養(yǎng)尊處優(yōu)為其要質(zhì)。甲骨文中眾多的祭歌名,不同形式的舞蹈,品類齊備的樂器,以及樂師多萬和眾多舞臣的專事分工,正反映了商代音樂、歌舞與器樂的發(fā)達狀況,已開《周禮·春官·大司樂》所謂“大合樂”之濫觴。

[作者簡介]宋鎮(zhèn)豪(1949-),江蘇蘇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史研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巫”的宗教與藝術
打開封神,封印仟年的殷商美學。
“鄭衛(wèi)之聲”與古朝歌的音樂傳統(tǒng)
殷商古國——盾國,商王朝東部羽翼,替王室鎮(zhèn)守邊疆
活在傳說中的青銅時代
論舞蹈編導屆新女神,我只服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延寿县| 明水县| 北辰区| 鹤庆县| 建瓯市| 陆川县| 石林| 乐业县| 满洲里市| 呼和浩特市| 磴口县| 苍梧县| 奉节县| 天峻县| 宝清县| 建平县| 黄梅县| 赤水市| 惠水县| 含山县| 鹰潭市| 安远县| 历史| 博野县| 城市| 榕江县| 荆州市| 邹城市| 清远市| 封开县| 聊城市| 孙吴县| 道真| 秦安县| 通海县| 宁远县| 繁昌县| 清河县| 元阳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