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4期第1-9頁,引用請依照原文
宋鎮(zhèn)豪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商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歌舞甚盛,內(nèi)容題材脫胎于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生活追求、英雄崇拜、民俗風情、戰(zhàn)爭場面或宗教信仰等生存活動中感情的表露。甲骨文中有不同的祭歌名,有各類武舞或文舞名,還有來自他方的散樂及夷樂。殷商王朝禮樂文化具有廣容性的特色,并非是絕然排他的。樂舞在殷商貴族社會生活中十分興盛,統(tǒng)治者禮樂序政,不同的樂舞用于不同的場合,要以體現(xiàn)威儀、諧和上下、養(yǎng)尊處優(yōu)為其要質(zhì)。甲骨文中眾多的祭歌名,不同形式的舞蹈,品類齊備的樂器,以及樂師多萬和眾多舞臣的專事分工,正反映了商代音樂、歌舞與器樂的發(fā)達狀況。
[關鍵詞]甲骨文;祭歌;武舞;文舞;化妝舞蹈;散樂與夷樂
商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歌舞甚盛,內(nèi)容題材脫胎于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生活追求、英雄崇拜、民俗風情、戰(zhàn)爭場面或宗教信仰等生存活動中感情的表露。正如《毛詩注疏》大序所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詠)歌之,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們通過各種音樂舞蹈的藝術表演形式,宣泄其熾烈的思想情感。
《詩·商頌·那》詠商族后裔祭成湯的歌樂舞蹈云:
猗(yī)與那與,置我鼗(táo)鼓。奏鼓簡簡,衎(kǎn)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鼗鼓淵淵,嘒(huì)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于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dù),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此詩是盛大祭禮的主題歌,具體描繪了商王朝祭祖行事中,起用了各種名類的樂器,在鼓、管、磬、鏞的齊奏聲中,跳起萬舞,舞隊神采飛揚,和著音樂,扣著節(jié)奏,唱著頌歌,有板有序,湯的子孫隆重將祭品獻給先祖成湯,嘉賓加入助祭行列,最后在宴饗中告結束。器樂與歌、舞,三者融和一氣。
文獻中講到商代一些樂舞名。如《淮南子·齊俗訓》云:“殷人之禮……其樂‘大濩’‘晨露’”。漢高誘注:“大濩、晨露,湯所作樂”。《呂氏春秋·古樂》云:“湯乃命伊尹作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高誘注:“大濩、晨露、九招、六列,皆樂名也”。說的是通曉樂律的伊尹接受成湯之命創(chuàng)作“大濩”“晨露”等樂舞,還對傳統(tǒng)的“九招”“六列”等前代樂曲加工改編。此外,殷人還有所謂“桑林”的樂舞。《莊子·養(yǎng)生主》云:“合于桑林之舞”。司馬彪注云:“桑林,湯樂名”。《左傳》襄公十年云:“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晉杜氏注:“桑林,殷天子之樂名”。孔穎達疏云:“宋是殷后,得用殷樂,知桑林是殷天子之樂名也。經(jīng)典言樂,殷為大?(濩)。而此復云桑林者,蓋殷家本有二樂,如周之大武、象舞也。名為大?(濩),則傳記有說湯以寬政治民,除其邪虐,言能覆護下民,使得其所,故名其樂為大?(濩)。其曰桑林,先儒無說,惟書傳言湯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當以人為禱,湯乃翦發(fā)斷爪,自以為牲而禱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數(shù)千里。或曰禱桑林以得雨,遂以桑林名其樂也。皇甫謐云:殷樂一名桑林,以桑林為大?(濩)別名,無文可馮(憑),未能察也”。桑林應是殷人祈雨的祭樂。文獻所載大濩、晨露和桑林之樂,是殷商用于助祭的樂舞歌曲名,當有各自的音樂歌辭與舞蹈動作。此類文獻記載是有史影依據(jù)的。殷墟甲骨卜中碻然記有一批樂舞歌曲名,如:
叀
叀商奏。
叀美奏。(《合集》33128)
[貞]其奏商。(《屯南》4338)
丙辰卜,
甲寅卜,丁永,于子學商。用。
甲寅卜,乙卯子其學商。丁永。用。子尻。
丙辰卜,
叀庚申奏,又正,有大雨。
叀各奏,又正,有大雨。大吉。
叀商奏,又正,有大雨。
叀嘉奏,有大雨。吉。(《合集》30032)
……出,貞……其置……新用。九月。(《合集》25901)
叀新奏,又正。(《合集》31033)
叀舊奏,又正。(《殷虛文字拾補》18·7)
奠其奏庸,叀舊、庸大京武丁。(《屯南》4343)
[甲]申卜,舞,叀戚。(《屯南》2842)
叀戚奏。
[叀]舊奏。(《合集》31027)
乙弜
于丁亥奏戚,不雨。
丁弜奏戚,其雨。
其奏戚,叀□。(《合集》31036)
弜
甲骨文中的祭歌名
1.各、商、嘉(《合集》30032) 2.新和萬舞、林舞(《合集》31033)
3.美、
上揭甲骨文中的“商奏”“奏商”“學商”“美奏”“各奏”“嘉奏”“新奏”“舊奏”“戚奏”“奏戚”“
這里應指出的是,“商奏”“奏商”與“學商”,商為祭歌名,與《詩經(jīng)·商頌》當有聯(lián)系。據(jù)《禮記·樂記》云:“愛者,宜歌商。……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舊說商指《詩經(jīng)》中的《商頌》數(shù)篇。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謂:“頌之名,自商始有之”。陳煒湛也認為,《商頌》是商人所作詩,詞語大部分在甲骨文及同期金文中有證。“商奏”“奏商”或“學商”的“商”,也是相似于《商頌》,融歌辭、舞蹈、樂曲三者為一體的祭樂。
《周禮·春官·樂師》云:“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鄭司農(nóng)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旄舞者,牦牛之毛;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周禮·春官·籥師》云:“掌教國子舞羽龡籥”。鄭氏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文王世子》曰:秋冬學羽籥”。講到古代各種不同稱名的舞蹈,大體說來,約略可別為武舞和文舞。
甲骨文中也有相應的各類舞蹈名,例如:
萬舞,其……(《屯南》825)
叀萬舞。
叀林舞,又正。
叀新奏,又正。(《合集》31033)
“林舞”與“萬舞”對貞,應是指不同形式的兩種祭祀舞名。“萬舞”亦即《詩·商頌·那》說的“庸鼓有斁,萬舞有奕”之“萬舞”。卜辭又有云:
丁酉卜,今日丁萬其學。
于來丁乃學。
于右
若吶于學。(《屯南》662)
“右
殷商王朝內(nèi)有一批主要從事舞樂工作的人,稱為“萬”,可能因擅長“萬舞”而得名。甲骨文有“萬其
萬叀美奏,又正。
叀庸奏,又正。
于盂庭奏。
于新室奏。《(合集》31022)
弜以萬。
叀
叀祖丁庸奏。(《合集》27310)
兩例均同卜一事。盂庭當為盂宮內(nèi)的封閉式露天庭院,新室是商王的宮室名。
當然,殷商的舞者,并不僅僅限為“萬”人。為舞者,有“王其舞”(《合集》11006 正)、“子舞”(《花東》181)、“多
甲骨文中還記有眾多不同的樂舞名,如卜辭有云:
丁丑卜,在
子弜叀舞戉,于之若。用。多萬有災,引
“舞戉”,戉為斧鉞類兵禮器,執(zhí)鉞而舞,當是武舞的一種。《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鄭氏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zhí)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執(zhí)”。
下面祈雨卜辭中的幾個詞,也與樂舞名有關:
己丑卜,舞羊,今夕從雨。于庚雨。
己丑卜,舞[羊],庚從雨。允雨。(《合集》20975)
戊申卜,扶,舞
“舞羊”“舞
1.陜西西安老牛坡銅鋪首
2.江西新干銅雙面神器
3.安徽舒城金敦村銅面飾
4.西安老牛坡銅面具
5.西北岡1400號大墓銅面具
6.殷墟西區(qū)M701牛頭銅面具
商代樂舞有面具之用,此類面具在各地不少商代遺址中時有發(fā)現(xiàn)。安陽西北岡M1400 殷王陵出有一青銅人面具。1977年殷墟AGSM1571 出有一件銅牛頭面具。1985年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甲字型大墓亦發(fā)現(xiàn)與樂器石磬同出的青銅面罩,有的為牛頭形。另在203 號墓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一長約1.5 米、寬0.6 米的嵌蚌飾大型漆牌,兩面均做成眉、眼、牙等形狀,下接紅黑色云雷紋漆干。1987年又在214 號中字型大墓內(nèi)出土同類彩繪牌飾六七塊以及銅牛頭飾。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發(fā)現(xiàn)的一座大型晚商墓,出有一種高60 厘米的青銅雙面人頭器,五官穿通,下有秉把,還出有小型的瑪瑙套環(huán)人形飾。
甲骨文又有云:
叀祖丁林
今日乙
其
于
于喪,大雨。(《合集》30031)
用“林舞”祭祀先王祖丁的舞字寫作
殷商青銅彝銘還有稱作“九律帶”的樂舞名,辭云:
己酉,戍
殷商王朝的樂舞,每有其人負責教授。有一片卜辭云:
丙戌……多萬……入教,若。(《英藏》1999)
“多萬”是從事舞樂工作的“萬”人之群稱,他們有時兼做執(zhí)教者,其身份相當于文獻中所謂“樂師”。如《周禮·春官》云:“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而接受舞樂教學的則為貴族子弟,例如,甲骨文有云:
……新庸至自夒,入學……(《合集》15665)
丁卯卜,子其入學,若永。用。一二三
丁卯卜,子其入學,若永。用。四五六(《花東》450)
甲申,子其入羌,若永。用。(《花東》473)
乙丑卜,子學。
辛未,歲祖乙彘,子舞
丁亥,子其學
庚戌卜,子于辛亥
“入學”猶言就學。入有納入、參與、進入之義。“新庸至自夒,入學”,大意是卜問在鏞鐘奏新樂祭祀夒的場所就學。“子其入羌”與“子其入學”文例同屬,廣義的子是為貴族子弟,均對子就學而言,殆指學羌舞。
上揭卜辭中涉及的舞名,還有
殷商禮樂祭祀行事中歌舞和合,貴族所尚一般都是有器樂與音樂歌舞相配的,這在甲骨文中所見頗多,再略舉數(shù)例:
庚午卜,叀
叀
辛未卜,子其告舞。用。
辛未卜,子弜告奏。不用。(《花東》293)
己未卜,貞……奏、舞,至□用。(《合集》31024)
庚午日卜問用女巫
己卯卜,子用我
屯
……雨,庸……舞……(《合集》12839)
弜
庸、壴其眔熹、壴
弜饗[于]庭
其乍豐,又正,王受又。
弜乍豐。(《合集》31045+31180;《蔡綴》66)
上舉辭例,“弜屯
《周禮·春官·大司樂》云:“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甲骨文中的禮樂祭祀行事中通常以器樂、歌、舞貫穿其間,也已開啟“大合樂”之先河。
宋人畫中鐘鳴鼎食的“大合樂”
要言之,殷商社會音樂歌舞甚盛,樂器品類眾多,殷墟甲骨文及石器刻銘中所見,不僅有一系列樂器名(見拙撰《商代樂器補說》),還有一批名為
《淮南子·泰族訓》云:“有喜樂之性,故有鐘鼓莞弦之音”。樂舞在殷商貴族社會生活中十分興盛,統(tǒng)治者禮樂序政,不同的樂舞用于不同的場合,要以體現(xiàn)威儀、諧和上下、養(yǎng)尊處優(yōu)為其要質(zhì)。甲骨文中眾多的祭歌名,不同形式的舞蹈,品類齊備的樂器,以及樂師多萬和眾多舞臣的專事分工,正反映了商代音樂、歌舞與器樂的發(fā)達狀況,已開《周禮·春官·大司樂》所謂“大合樂”之濫觴。
[作者簡介]宋鎮(zhèn)豪(1949-),江蘇蘇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