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曾談過真心和妄心的主仆關系,現在我們講的是自性和五蘊、真心和識神的主仆關系。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佛性是主人,主人做得了主,就可以利用識神,利用色受想行識五蘊。識神和五蘊也就派上用場了。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業,都要利用五蘊。
我們要領受客觀的規律,要認識掌握客觀規律,然后按照客觀規律去做。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所做的事業就會成就。無論我們是研究科學、醫學或具體地生產制造某種產品等,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生活水平、人的素質也就會不斷提高,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世界也不會發生戰爭,和和平平地過日子。這樣,五蘊給人類帶來的是美好光明、吉祥安寧。所以說,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五蘊的妙用。
我們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離開五蘊怎么修呢?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我們修行,首先要通過看經書,聽講經說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書的文字,聽講經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
我們看經、聽經后,接受了佛經的妙理,就信受奉行,這是受蘊。接受之后,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們為什么要修行?怎樣修行?
這是想蘊然后付諸于實行,這就是“聞、思、修”的修,修就是修行,這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識成智,觸及了識蘊。知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
打開智慧、修行成道之后,并不是死守住這個般若、真如,而是要起妙用的。死守著真如,不起用,那就象泥塑木雕一樣無用。但是真如要起用,就離不開五蘊、識神。因為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仆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
五蘊就是仆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眾生,攝引眾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
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明識自性,五蘊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氣和煩惱,然后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
前面我們曾談過真心和妄心的主仆關系,現在我們講的是自性和五蘊、真心和識神的主仆關系。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佛性是主人,主人做得了主,就可以利用識神,利用色受想行識五蘊。識神和五蘊也就派上用場了。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業,都要利用五蘊。
我們要領受客觀的規律,要認識掌握客觀規律,然后按照客觀規律去做。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所做的事業就會成就。無論我們是研究科學、醫學或具體地生產制造某種產品等,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生活水平、人的素質也就會不斷提高,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世界也不會發生戰爭,和和平平地過日子。這樣,五蘊給人類帶來的是美好光明、吉祥安寧。所以說,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五蘊的妙用。
我們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離開五蘊怎么修呢?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我們修行,首先要通過看經書,聽講經說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書的文字,聽講經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
我們看經、聽經后,接受了佛經的妙理,就信受奉行,這是受蘊。接受之后,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們為什么要修行?怎樣修行?
這是想蘊然后付諸于實行,這就是“聞、思、修”的修,修就是修行,這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識成智,觸及了識蘊。知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
打開智慧、修行成道之后,并不是死守住這個般若、真如,而是要起妙用的。死守著真如,不起用,那就象泥塑木雕一樣無用。但是真如要起用,就離不開五蘊、識神。因為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仆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
五蘊就是仆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眾生,攝引眾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
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明識自性,五蘊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氣和煩惱,然后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
前面我們曾談過真心和妄心的主仆關系,現在我們講的是自性和五蘊、真心和識神的主仆關系。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佛性是主人,主人做得了主,就可以利用識神,利用色受想行識五蘊。識神和五蘊也就派上用場了。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業,都要利用五蘊。
我們要領受客觀的規律,要認識掌握客觀規律,然后按照客觀規律去做。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所做的事業就會成就。無論我們是研究科學、醫學或具體地生產制造某種產品等,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生活水平、人的素質也就會不斷提高,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世界也不會發生戰爭,和和平平地過日子。這樣,五蘊給人類帶來的是美好光明、吉祥安寧。所以說,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五蘊的妙用。
我們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離開五蘊怎么修呢?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我們修行,首先要通過看經書,聽講經說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書的文字,聽講經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
我們看經、聽經后,接受了佛經的妙理,就信受奉行,這是受蘊。接受之后,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們為什么要修行?怎樣修行?
這是想蘊然后付諸于實行,這就是“聞、思、修”的修,修就是修行,這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識成智,觸及了識蘊。知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
打開智慧、修行成道之后,并不是死守住這個般若、真如,而是要起妙用的。死守著真如,不起用,那就象泥塑木雕一樣無用。但是真如要起用,就離不開五蘊、識神。因為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仆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
五蘊就是仆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眾生,攝引眾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
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明識自性,五蘊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氣和煩惱,然后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