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資料)中國歷史地圖集(I)(原始社會至秦)

書名:《中國歷史地圖集》

資料來源:www.verycd.com

編輯整理:好古書屋 (如鏈接圖打不開,請直接訪問本博客之相冊)

 

中國歷史地圖集

主編:譚其驤

 

前言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歷史資料浩如煙海。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杰出的地理著作《禹貢》、《山海經》;以此為基礎,很早就產生了一種重視歷史地理的學術傳統。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不僅記敘了西漢時代的地理,同時又是一部用西漢地理注釋前代地名的歷史地理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存古跡,述往事。唐宋以來傳世的著名的輿地書,祖述班、酈,幾乎無一不是由當世追溯往古。可以說,中國古代所謂輿地之學,審其內容,幾乎都與歷史地理密切相關。

重視歷史地理,當然會導致歷史地圖制作的興起和昌盛。中國古代制圖史上的權威、公元三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制成的《禹貢地域圖》,公元八世紀唐中葉賈耽用古墨今朱法繪成《海內華夷圖》,都是世界地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歷史地圖。此二圖久已亡佚(見存西安碑林偽齊時上石的《華夷圖》和《禹貢圖》是賈氏圖的縮本),而將近九百年前北宋符中稅安禮所繪《歷代地理指掌圖》,“始自帝嚳”。迄于北宋,“著其因革,刊其異同”,共有圖四十四幅,至今猶有翻刻本傳世。稅氏以后直到清末,傳世的木刻本歷史地圖集不下十余種。

清代集輿地之學大成的楊守敬,在其門人協助下,于本世紀初,編繪刊行《歷代輿地圖》線裝本三十四冊,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對照,朱墨套印,見于《左傳》、《戰國策》和各史《地理志》的地名,基本上都上了圖,這是歷史地圖繪制史上的里程碑,較前此諸圖更為詳細。楊氏之后民國年代所出版的幾種用新法繪制新式裝幀的歷史地圖,內容較楊圖遠為簡略。

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地圖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歷史地理知識和繪制技術所能達到的水平。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人們迫切希望出現一部用現代制圖技術繪制的詳細而精確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然而為什么直到解放以前,始終沒有出過一部這樣的圖集呢?這主要是由于:一、詳細而精確的今地圖是制作詳細而精確的歷史地圖的先決條件,而解放前的中國無論在技術還是在財力上都無法提供這種保證;二、歷代疆界、政區、城邑、水系等各項地理要素的變遷極為復雜頻繁,而文獻記載或不夠明確,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訂清楚,并在圖上正確定位、定點、定線,工作量繁巨,需要大批學者、專家的通力合作,這在解放前的中國自然是很難做到的。本世紀三十年代顧頡剛先生倡導成立的禹貢學會,曾經把繪制這種圖集作為學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可是限于經費和人力,經過三年多的時間,連用作底圖的今地圖還沒有畫全,就因為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斷,編繪歷史地圖的計劃,終成泡影。實踐證明,這一良好的愿望只有在解放后的新中國才能實現。

1954年冬,以范文瀾、吳晗為首,組成了“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委員會”,簡稱“楊圖委員會”。1955年初,開始在北京展開編繪工作。當時設想只是把楊守敬的圖予以現代化,即:把楊圖顯著訛脫之處改正增補;把以《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的楊圖的歷史內容移繪到今地圖上;把木版印刷的線裝本三十四冊改制成幾冊現代式的地圖。“楊圖委員會”設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編繪工作由復旦大學譚其驤負責,制圖工作則由地圖出版社負責。

工作開始后,就發現原設想是行不通的,“重編改繪”楊圖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歷次楊圖委員會會議上,對原計劃多次進行修改,主要是這么幾項:

一、楊圖只畫中原王朝的直轄地區,甚至連中原王朝都沒有畫全,而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幾十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各少數民族在各個時期不論是隸屬于中原王朝還是自立政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所畫的地域范圍應該包括各邊區民族的分布地及其所建立的政權版圖。

二、楊守敬是清朝人,他所謂的“歷代”不包括清代,現在清朝已成歷史,對這樣一個重要的朝代的疆域當然不能不補繪。

三、楊圖以刊行于1863年的《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這個底圖與根據現代測繪技術所制成的今圖差別很大,想直接把楊圖“移繪”到今圖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須根據歷史資料重新考慮定點。

四、楊圖內容的脫漏訛誤處比我們開始時估計的要多得多,必須一一查檢原始資料,仔細考核,并吸收近人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在以最新測繪資料制成的今地圖上定點定線。

五、各史《地理志》對斷限一般都不夠重視,往往混一朝前后不同年代的建制于一篇。楊圖自漢以后各冊全部徑按《地理志》(或《補志》)編繪成圖,一冊之內,所收的往往不是同一年代的建制,相去或數十年,或百余年。為了提高圖幅的科學性,不應受正史《地理志》的束縛,各時期盡可能按同一年代的政權疆界和政區建制畫出,至少在同一政權的直轄區域內不容許出現不同年代的建制。

六、楊圖把一代疆域用同一比例尺畫成一大幅圖,然后分割成數十方塊,以一塊為一幅,按自北而南,自東而西次序編排裝訂成冊,一個政區往往分見于前后幾幅圖上,查閱極為不便。應改為按歷史時期的大行政區(或監察區或地理區域)分幅,各幅按其內容的不同密度采用不同的比例尺。

隨著原計劃的逐步修改,工作量當然也就相應地成倍增加。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為各史《地理志》記載所不及,全憑從諸史有關紀傳和有關群籍中搜集地名,考訂方位,編繪的難度更有過于中原地區。同時由于我們缺乏經驗,工作中的崎嶇曲折遠遠超出事前的預想,光是底圖,就改換了四次之多。每一圖組開編時定的編例,在編繪過程中一般都得作出若干改變。這樣在探索前進中不得不用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隨著工作量的增加,編繪、制圖隊伍也相應地逐漸擴大。1957年編繪工作移到上海,在復旦大學內組成了一個五人小組,兩三年內陸續增加到二十多人,從而在1959年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此后又陸續邀請了中央民族學院傅樂煥等、南京大學韓儒林等、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馮家昇等、近代史研究所王忠等、云南大學方國瑜等參加各邊區圖的編繪工作,歷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參加原始社會遺址圖和其他圖的編繪。編繪人員最多時達七八十人,長期參加者也不下二三十人。制圖工作在五十年代末曾改由武漢測繪學院承擔,六十年代初又移交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負責。主辦單位仍沿用楊圖委員會名稱不改,范文瀾改任顧問,具體領導工作主要由吳晗、尹達擔任。

最后一次楊圖委員會會議召開于1965年夏,根據當時估計,全部編稿大致可在1967年完成。會后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各單位的編繪工作全部被迫停頓,測繪科學研究所撤銷。三年之后才得復工,但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破壞之下,編者能夠勉強堅持這一集體事業,所受到的嚴重的阻礙和干擾,是可以想象到的,這里就不一一縷述。終于在1973年完成編稿,交付地圖出版社制印。自1974年起,用中華地圖學社名義,分八冊陸續出版內部試行本。

內部本發行后,在受到國內有關學術界熱烈歡迎的同時,讀者和編者也發現了它存在這不少缺點和錯誤,有些是必須予以改正或增補的。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慮到這一情況,及時作出決定,由編者對內部本進行必要的修訂補正,爭取早日公開出版。

現在這套公開發行本,就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支持之下,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央民族學院的有關同志,以內部本為基礎,自1981年起用一年多時間修改增補定稿,由地圖出版社就原版修補制成的。

為了盡快公開出版,我們不可能多做增改,公開本不同于內部本之處主要是:

一、內部本每一個歷史時期不管歷史長短,都只有顯示某一年代疆域政區的一幅全圖,看不到這個時期的前后變化。公開本對前后變化較大的若干時期都酌量加畫幾幅全圖,南北朝增至四幅,唐增至三幅,宋金、元、明都增至二幅。

二、在唐圖組內增補了一幅八世紀中葉的突厥圖;將原來的741年吐蕃圖改按吐蕃極盛時期的820年畫出。

三、在內部本有些全圖上,各邊疆地區所畫疆域或政區往往不是同一年代的情況,公開本一律按同一年代畫出。

四、增改了經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證明內部本中的脫誤之處。

五、內部本在著色、注記和邊界線畫法等方面處理得不夠妥善之處,公開本酌情改正了一部分。

此外各圖幅或多或少增改了一些點、線;增補了幾幅插圖。但文革中被無理刪除的唐太中時期圖組、首都城市圖和一些首都近郊插畫,被簡化為只畫州郡不畫縣治的東晉十六國、南朝宋梁陳、北朝東西魏北齊周、五代十國等圖,以及各圖幅中被刪除的民族標記和一些縣級以下地名,若要一一恢復,制圖工作量太大,只得暫不改動。內部本有些圖例定得不很妥當,有些點線定位稍有偏差,也就不再改動。

雖然如此,公開本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有下列兩點:

一、歷史上每一個政權的疆域都時有伸縮,政區分劃時有變革,治所時有遷移,地名時有改易;各圖組的每一幅圖都按照這個時期中的某一年代畫,這樣做科學性固然比較強,但凡是這個時期出現過的與這一年代不同的疆界和州縣名稱、治所,除一小部分用不同符號注記或括注表示外,大部分在這套圖上是查不到的,讀者如要在圖上查找這些地名,那就不免失望。

二、古代城址有遺址保存到近現代,曾經考古、歷史、地理學者調查考察過而寫有報告公開發表或見于著作,我們得據以在今地圖上正確定位的,只是極少數。極大多數城邑只能根據文獻上“在某州縣某方向若干里”一類記載定位,因為既沒有現成的調查考察報告,又不可能付出大量時間去做這種工作,因此,圖中的點線和歷史上的實際位置有誤差的,肯定不在少數。特別是古代的水道徑流、湖泊形狀等,更難做到正確復原。

要消除這兩項缺點,不是在短時間內所辦得到的。這將伴隨著我國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發展而逐步得到改正補充。

當然,除了上述兩項缺點外,其他錯誤和不妥之處還很不少。在內部本發行后,已有不少讀者提出了各種寶貴意見,有的在這次修改中已采用,有的礙于體例或其他原因,未能照辦。對這些同志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現在圖集公開出版,希望有更多的讀者進一步予以批評指正。

盡管還存在著缺點和錯誤,這套圖集畢竟是中國歷史地圖史上的空前巨著。全圖集八冊,二十個圖組,共有圖304幅(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每一幅圖上所畫出的城邑山川,或數百,或上千,全圖集所收地名約計七萬左右。從開始編繪到今天公開出版,歷時將近三十年之久。先后參與編繪制圖工作的單位有十幾個,人員逾百。有不少人都停止了自己原來的研究計劃,夜以繼日地投入這項工作達十余年之久。共同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我國自從石器時代以來祖先們生息活動的地區的變化,在目前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努力反映出來,使讀者能夠通過平面地圖的形式看到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偉大祖國如何在不同的人類共同體內結鄰錯居,盡管在政治隸屬上曾經有分有合,走過艱難曲折的路途,但是卻互相吸引,日益接近,逐步融合,最后終于凝聚在一個疆界確定、領土完整的國家實體之內,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熱愛祖國各族人民的感情,為崇高的人類進步事業而工作。整個編制的成功確實體現了科學研究工作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組織協作的優越性,體現了全體工作人員的高度覺悟和熱忱。所以曾經參加圖集繪制工作人員的名單見第八冊。

已故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很關懷圖集的繪制工作,非常遺憾的是,他們沒有能看到圖集的出版。

吳晗同志是編制圖集熱忱的倡導者和杰出的領導者,不幸在十年動亂中被迫害致死,這是我們深感悲痛的。

曾為圖集的編制貢獻過力量的白敏、馮家昇,傅樂煥、胡德煌、施一揆等同志都已先后去世,在此圖集出版之際,謹表悼念!

譚其驤 1982年1月

 

《中國歷史地圖集》總編例

1.原始社會遺址圖三幅,一幅顯示全國所有已發表的原始社會時期的遺址,另二幅用擴大比例尺分布顯示遺址比較稠密的東部地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和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夏、商、周三代各有全圖一幅,商,周二代各加一幅用擴大比例尺顯示地名比較稠密的中心區域圖。周代另加一幅王畿附近地區圖。

2.自春秋戰國至明清各重要歷史時期都制成分幅圖若干幅,盡量容納見于各該時期記載的各種地名,這是本圖集的主體圖幅,比例尺小或六、七、八、九百萬分之一,大至二、三百萬分之一。一幅若有部分地區地名過密難以容納,則另制放大比例尺的插圖附見圖幅四角。每一圖組另制全圖一至四幅,用以顯示每個時期某一年代或前后幾個年代的全國概貌,內容從簡,比例尺為二千一百萬分之一。

3.春秋、戰國二圖組的分幅圖,凡見于這兩個時期的地名,不分先后,一概入圖。秦以后各圖組的分幅圖,其疆域和政區建制各選取該時期中某一年代為準,根據該時期的總志、地理志和其他有關記載,排出這一年代的政區建制表,據以畫出各級政區。凡此年已廢或始建于此年以后的郡縣,一般只選畫前后朝所沒有的,采用聚邑注記符號予以表示;如其駐地當時已有別的地名,則在該地名旁括注郡縣名稱。聚邑除確知為后起者外,凡見于各該時期記載的,一律入圖。

4.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轄境難以詳考,全圖、分幅圖都不畫國界;惟戰國中葉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鉤勒,另制諸侯形勢圖一幅,畫出國界。

5.秦以后各圖組的政權疆界和政區建制的斷代年代,其選擇的條件是:一、該時疆域政區相對比較穩定,并具有代表性。二、有比較詳確明細的文獻依據。若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一般采用這一時期后期的某一年。

同時期并存幾個大政權,盡可能采用同一年代編繪,但有時為資料所限,或為了要顯示邊區政權強盛時期的情況,亦得另選不同年代。同一政權的直轄地區,一律按同一年代編繪,惟羈縻地區間或另選不同年代。

一個圖組的分幅圖如年代相同,全圖亦即采用這個年代,徑以各分幅刪節縮拼成圖。如分幅圖年代不同,全圖采用多數分幅的年代加以縮繪,對其不同年代分幅的地區,則依所定年代的情況改繪。一個圖組或需要二至四幅全圖用以顯示這一時期前后疆域政區的變化,則各全圖自選一有代表性的年代編繪。所選擇的年代只有一部分地區與分幅圖的年代相同,其余不屬于這一年代的地區都按這個年代另編。全圖年代不要求與分幅圖完全取得一致。

6.秦以后各時期的分幅圖都畫出縣級以上政區的治所,郡級(秦至隋的郡、唐至宋金的府州、元代的路和直隸府州,明清的府和直隸州廳)以上政區的轄境。縣治以下的聚邑、關津、堡寨等,隋以前凡見于記載的基本商都畫出,唐以后則畫出其一部分。各時期只畫出見于當代記載的地名,凡只見于后代記載而不見于當代記載的地名一律不畫。

府州郡縣治所無確址可考而大致方位可指者,不畫符號,作無定點注記于適當方位;凡大致方位無也可指者,列名于圖框外或圖幅背后。列目于《地理志》的名稱因斷限年代不同而不見于圖的,均列表附于圖后。

7.東晉十六國圖、南北朝時期,或因前后朝變化不大,或資料不足,故只取南齊、北魏畫分幅圖,畫全州、郡、縣三級,以窺一斑。其余各朝皆畫簡圖,或只畫一級政區界,或只畫政權界,各級政區只選畫一部分;五代十國也同樣處理。各時期邊區政權,也因資料不足,或只在全圖中表示,或一個、幾個政權合一幅簡圖。除渤海、南詔、大理畫出一級政區界線外,其他政權內部皆不畫界線。

8.各級政區治所一般根據《水經注》、《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等唐宋至明清的總志所載故址考定入圖,一部分查對了地方志和其他專著,一部分采用了近代考古學者的調查和發掘報告。邊區部分主要根據各史“四夷”傳和有關邊陲資料。政區界線除有明確記載者外,一般根據該政區當時領有哪幾個縣,這幾個縣相當于現今哪些縣鉤出,有時還參考了志書上所載州縣的四至八到。有些地區缺少當時可資定線的依據,則襲用前一時期或后一時期的界線。有些邊地州郡定點太稀,無法鉤勒,則畫其可畫部分,允許中斷,不強求連接。

9.圖上只標出具有政區性質的部族分布注記,凡有政區建制的地域,一般不再標當地部族名稱。

10.河流湖泊當代有記載的按記載選擇一部分入圖,無記載的按前代或后代畫。海岸線根據今人的研究畫出。山川不見于當代記載的,一般即不作標注,有時不能不注,則采用前代或后代名稱。

11.畫出戰國、秦、漢、遼、金和明代的長城、邊塞,有遺址的和沒遺址的采用不同符號。北魏、北齊、北周和隋代的長城記載過于簡略,又無遺址可尋,故不畫。

12.分幅圖多數系在內部本原版上修補挖改而成。全圖多數出自新繪。今行政區劃改用1980年的建制。

13.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代完成統一之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這套圖集力求把這個范圍內歷史上各民族、各個政權的疆域政區全部畫清楚。有些政權的轄境可能在有些時期一部分在這個范圍以內,一部分在這個范圍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為轉移,中心在范圍內則作中國政權處理,在范圍外則作鄰國處理。

14.全圖凡中國內部各政權分別著不同的較深色,鄰國皆著同一淡色。分幅圖主區著比較鮮艷色。鄰區有與主區同屬一政權者,有屬于另一政權而仍在中國范圍內者,有不在中國范圍內者,分別著色。

15.歷史上有些地區本屬兩個政權間的甌脫地帶,不應勉強劃屬某一政權,圖中不畫界,用著色示意或為兩不管地帶,或為雙方勢力交錯地帶。

16.各圖組圖幅的排列,若同時有幾個政權,先中原,后邊區,或依政權建立先后為序;同一政權內各政區,按當時官書或正史《地理志》中的次序排列。

 

原始社會

圖組編例

一、本圖組根據已發表的考古工作成果編繪。

二、全圖一幅,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從中國猿人起到夏代以前所有已發現的原始社會遺址。邊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下限稍晚。

三、原始社會早期遺址圖一幅,主要畫出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包括為數不多的中石器時代遺址。這些遺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圖幅即以此為范圍。

四、黃河流域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圖一幅,主要畫出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若干銅石并用時代遺址。這些遺址多數密集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南至太湖流域,北至內蒙古高原,圖幅即以此為范圍。

五、為圖幅比例尺所限制,不可能將遺址一一畫出,一般以今縣為單位表示。有代表性的重要遺址,另行標出。

六、遺址所屬時期和文化,分別用不同顏色和符號表示。

 

原始社會遺址圖
原始社會早期遺址圖(舊石器時代)
黃河流域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圖(新石器時代)

 

夏、商、西周

組圖編例

一、夏時期(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前十七世紀)全圖一幅,附安邑、帝丘附近詳圖,根據《詩經·商頌》、《左傳》、《古本竹書紀年(輯本)》、《世本(輯本)》、《史記·夏本紀》等有關夏代史料編繪。考古遺址因何種文化屬于夏代,學術界尚無定論,暫以已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為限。

二、商時期(約從公元前十七世紀到前十一世紀)、西周時期(約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770年)全圖各一幅,根據甲骨卜辭、金文、《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古本竹書紀年(輯本)》、《世本(輯本)》、《史記》等有關商周史料編繪,并選取了部分考古遺址入圖。

三、商周時期黃河中下游和淮漢流域見于記載的地名和已發現的考古遺址較多,全圖限于比例尺,不能全部容納,特另制商、西周中心區域圖各一幅,縮小范圍,擴大比例尺,使在此范圍內所有地名和遺址,都能在圖上畫出。

四、夏商都城曾多次遷徙,各種記載不同。圖中夏都以《古本竹書紀年(輯本)》所載為主,用數字標明先后次序;見于其他記載者采用同樣符號注記,但不標次序。商都綜合《古本竹書紀年(輯本)》、《尚書序》、《史記·殷本紀》之說排定次序,亦用數字標明。

五、夏時期方國名和都城名相同者,用一種注記表示。凡都城有遷徙者,亦用數字標明其次序。部族只用注記表示其大致方位。

六、商周圖中凡采用甲骨、金文的國名、部族名、城邑名等,能釋成今字的,用今字注記。各家今釋有不同說法的,只采用其中一種。

七、商周圖中凡同一國、族、地名,古籍記載用字有歧異者,正式注記采用其常用者,以比較不常見者見括注。

八、商周諸侯封國分為大小二級,用不同符號表示;國都名稱和國名不同者,另行注出。部族方國一律用注記表示其大致方位。

九、商周諸侯國曾遷都者,按其先后標明次序。

十、夏商水道海岸線難以推斷,圖上一概不畫;僅在適當位置注出見于記載的水名。西周始根據后世情況追溯,對海岸線水道酌予表示。凡山、水、澤原記載往往只見名稱、不綴山、水、澤等字樣,圖中一律加注“山”、“水”、“澤”等字。

 

夏時期全圖

商時期全圖

商時期中心區域圖

西周時期全圖

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

宗周附近

 

春秋、戰國

圖組編例

一、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7年)、戰國(前476年至前221年)兩個時期各圖幅,根據金文、《詩經》、《左傳》、《國語》、《古本竹書紀年(輯本)》、《戰國策》、《山海經》、《禹貢》、《史記》等史料編繪,并選取了部分考古遺址入圖。

二、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全圖各一幅,畫出全國范圍內見于記載的重要諸侯國、部族、都邑、山川澤藪、關塞、長城等和位于邊區的一些考古遺址。

三、春秋、戰國各有分幅圖若干幅,按當時主要諸侯國疆域分幅,用較大比例尺將見于記載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發現的考古遺址盡可能全部畫出。春秋分為秦晉(附成周、新田附近擴大圖)、鄭宋衛、齊魯、楚吳越、北燕五幅;戰國分為韓魏、趙中山、齊魯宋、燕、秦蜀、楚越六幅。

四、因資料缺乏,全圖、分幅圖都不畫疆界,僅在適當方位標出國名、地區名、郡名等。戰國時期另制《諸侯稱雄形勢圖》一幅,畫出公元前350年時各國的大致疆界。

五、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部族、都邑等,不同資料中的名稱往往不同,圖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名稱作正式注記,其他用括注附見。

六、全圖中諸侯國不分大小,其國都用同一符號表示,分幅圖中分為大國小國二等,采用不同符號。

七、國名除標注于國都符號旁外,大國在其疆域范圍內另用較大隸體字標出,小國不另見。

八、諸侯國、部族曾經遷徙者,盡可能一一畫出,用數字標明其先后次序。

九、不同封國而名稱相同,圖中仍循前人慣例于國名上冠以方位字,如上鄀、下鄀、東虢、北虢等,以資區別。

十、根據楊寬《戰國史》,畫出戰國時期各國封君的封邑,用較小于國都,較大于一般城邑的符號表示。

十一、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縣,圖中用城邑符號表示,注記加“縣”字。戰國時期開始出現郡,因無法確定郡治所在和郡境范圍,故只在適當位置作與地區名相同的注記,加注“郡”字。

十二、部族名按其強弱大小,在大致方位上用大小不同注記予以表示。

十三、凡見于記載的山川澤藪,盡可能畫出。原記載只出現專名而不綴以山川澤藪等字樣的,圖中一律加注“山”、“水”、“澤”等字。

十四、河水下游河道,采用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載《歷史地理》創刊號)一文中的考證結論,春秋時期畫出《漢志》河、《禹貢》河兩條道,戰國時期畫出《漢志》河、《禹貢》河、《山經》河三條道,表示河水在各該時期曾先后或同時流經這幾條河道。

 

春秋時期全圖
晉 秦
鄭 宋 衛
齊 魯
北燕
楚 吳 越


戰國時期全圖

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

韓 魏

趙 中山

齊 魯 宋

秦 蜀

楚 越

 

秦時期

圖組編例

一、本圖組包括全圖一幅,分幅圖四幅。

二、全圖畫出秦朝后期的疆域政區包括內史、四十八郡和“置吏”十余年的西南夷地區夜郎、滇等部族,以及當時我國邊區各族的分布地。秦朝內部只畫出郡治和部族方位,不畫界。秦轄境以外的邊區各族因記載過于簡略,只用注記表示其大體方位,不畫疆界。西域國、族無明確史料記載,概稱城郭諸國。

三、分幅圖四幅,將秦朝疆域按自然區域分幅,每幅各包括若干郡。西南置吏諸部族分屬何郡無可考,姑另作一區附見淮漢以南諸郡幅。

四、關于秦郡的總數和名目,自來有多種不同說法,本圖采用了考訂秦郡諸家中最后出的譚其驤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所寫《秦郡》的說法,秦末除京師附近為內史轄區外,全境分為四十八郡。郡界主要據譚其驤《秦郡界址考》(《長水集》上冊)畫出。

五、秦制以郡統縣,而秦縣見于記載者極少。圖中畫出的縣,一部分是見于唐宋以前史籍中的“秦置”縣;一部分是見于戰國記載而在西漢時尚存在的縣;此外,凡見于秦滅六國至西漢統一以前的地名西漢時是縣的,也作為秦縣畫出。

六、郡縣以外,凡見于當時記載的山川聚邑等,也盡可能畫出。

 

秦時期全圖

關中諸郡

山東南部諸郡

山東北部諸郡

淮漢以南諸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地圖吧」中國古代地圖(先周)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資源分享:中國歷史地圖界的權威
中國歷史地圖集十五種
【左傳書單】003 地圖類工具書
一張老地圖
中國歷史地圖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游戏| 姜堰市| 思南县| 永兴县| 榕江县| 文登市| 长兴县| 镇平县| 天气| 沅江市| 嘉兴市| 高邑县| 龙南县| 腾冲县| 永和县| 沂源县| 沐川县| 洛宁县| 甘洛县| 彭水| 桐乡市| 乐清市| 全南县| 潍坊市| 湖南省| 汉源县| 留坝县| 育儿| 奇台县| 清徐县| 永济市| 全椒县| 沾化县| 安陆市| 田阳县| 渝中区| 昭苏县| 格尔木市| 郴州市|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