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縣,亦有說今安徽省亳州市渦河以北)。大約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略比孔子生活年代稍前,他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據說,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周禮等方面的學問。老子著作《道德經》被道家奉為經典,老子即為道家學派的創造人。
東漢末年,中國出現的道教,道教徒們更把老子尊稱為“老君”、“太上老君”。所以,老子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據傳說,老子的出世有吉祥兆征。他的母親曾感應到天空一顆大流星入腹而有娠,懷孕也比通常嬰兒多一個月。老子在自家院中李樹下降生。母親因難產不久即謝世。老子初生時,上唇長有一道白白的胡子,并且兩只耳朵出奇地大。
他的爺爺為老子取名李耳,認為大耳朵是人格高尚、福分深厚、大富大貴之相。當然,這只是寄托長輩對老子的一種期望。老子年少的時候,曾追隨常機學習殷商禮樂,深受常機的思想的影響。這在《老子》第七十六章里多少有些流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主張貴柔、處弱。這種思想來源于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總結,是一種極富智慧的表現。青年時代的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藏書的官)。
由于管理的是國家的圖書、檔案,所以老子很早就很全面系統地閱讀了大量書籍,成為一個博學的人。老子的晚年,周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從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他的出走,使老子蒙受失職之責,因此丟失了王室圖書管理員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