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璧(1898—1991),字君翁,廣東南海人,中國現代著名的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國畫老師,在海峽兩岸及海內外都具有崇高的聲望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他與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20世紀最杰出的美術家一起,共同見證并創造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輝煌。
黃君璧曾經如癡如狂地臨摹國畫,1936年是他繪畫生涯的分水嶺,由臨摹到寫生,由寫生到傳神,逐步進入了中國畫的高超境界。那么,黃君璧在教學和實踐的領域,是如何表達他的寫生態度呢?
1 融匯中西的“寫生法”
黃君璧寫生照片
西方畫家非常重視寫生,主要以寫生來搜集素材;中國畫家則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記憶,有的畫家也“臨淵摹筆”,也有大部分古代畫家也強調 “師法自然”,但只是飽覽名山大川,回家以后憑記憶下筆。中、西兩種不同狀態的寫生,黃君璧是如何取舍?寫生、臨摹對現代國畫有何意義?現代國畫應否吸取西畫的長處?1936年,黃君璧發表了《國畫與寫生》一文,該文指出:
寫生之條件,為逼真自然?!氨普妗敝饬x,中西古今之繪畫上同一標準,以“視覺”之作用為重要。然不善寫生者,則僅依視覺之攝受,切實描寫,務求物體之形似,此則不待智者,而知其不可也。若此則近乎機械,反為“物”所驅使,則藝術之價值何在?終為一工匠而已!然吾深信此為繪畫上必經階段,故初學者,對于“寫生”之問題,似未可輕視也。
由此,我們看出黃君璧認為,“寫生”既需要“形似”——講究逼真自然;同時也需要“寫意”的一面——將觀察結果和感受融合而成的抽象寫生。
黃君璧是在“師古人”即臨摹古人名畫的堅實基礎上“師法自然”。在長江三峽的游歷過程中,他發現在古畫中看到的牛毛皴、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等等,在三峽自然風景里全部都找得到,并非古人憑空杜撰。他將臨仿古人畫法所積累的經驗用于寫生時,能夠超于物象之外而成畫,將眼前的具象和意念中的美景融為一體。黃君壁在畫作中賦予了“想象之境界”、“自然之心靈”,創作出既有正宗的傳統中國畫的繪畫渲染技法,又有生動鮮明個性風格的黃氏山水畫。
同時,黃君璧的畫作里,吸收了西洋畫的寫實、透視、明暗等表現手法,并在傳統中國畫的框架中不斷求新、求變,畫出新穎古樸、賦予神韻和動感的彩墨山水畫,被西方畫壇譽為“中國新古典派”畫家。
黃君璧帶領眾白云堂弟子外出寫生
在教學上,黃君璧也特別提倡寫生教學,鼓勵學生探索各種表現技法,不宗一家,不守一法,打破傳統師承習氣,給予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黃君璧的教學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下列五個步驟:1.親身示范;2.分發畫稿,供學生臨;3.批改作業,并詳細講解;4.要求學生練習寫生;5.鼓勵學生在創作上有自己的風格。
2 師法自然的“苦行僧”
黃君璧深知寫生為繪畫之必須經歷的階段,他愛游山玩水,并把游山玩水看做是“繪畫”的一部分。他說:跟老師學畫或者臨摹古畫,只是學習繪畫的基本技法。要想畫得生動踏實,必須“寫生”,山水畫尤其如此。
嘉陵江小景(局部)
黃君璧說,“我的山水,最得力的是嘉陵江,其次是峨眉?!薄拔蚁蛉A山學得畫云,向雁蕩學得畫瀑?!秉S君壁早年學畫,從臨摹古畫人手,融南北畫風于一身。壯年入蜀,喜游名山大川,遍歷桂林、衡岳、雁蕩、西湖、北京峽、秦棧、華山及江南各名園勝地,胸中筆下,深得大自然造化,所作山水樹石,栩栩如生,仿佛賦予了生命。抵臺灣后,歷游寶島風景名勝,寫生作畫,繼而遍游世界各地,跋涉南非維多利亞瀑布、南美伊瓜蘇瀑布和北美尼亞加拉瀑布,師法自然,丘壑煙嵐,云生滄海,層波疊浪,氣勢磅礴,曲盡其態,一一繪入畫中。因此,他的繪畫作品也題材多樣,山水、人物、動物無所不有。
1969年,黃君璧游南非動物園,寫生獅子圖
軼 事
黃君璧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對繪畫藝術有著苦行僧般的執著與酷愛,他走到哪兒就畫到哪兒。
1989年是黃君璧先生最后一次到美國舉辦畫展,展出地點是坐落于格蘭木希園旁的紐約國家藝術俱樂部的畫廊。時值春天,黃君璧在俱樂部門口下了車,看見對街公園里“春暖百花放,微風吹蘭杜”,當即從身上拿出畫本,站在園外人行道上,開始描畫園內香卉玉蕊之麗姿,完全忘記了身后畫廊正在等待他為畫展舉行剪彩儀式,更忘了自己已是91歲高齡的老人了。
3 自成一家的“云水畫派”
1949年黃君璧來臺灣后,對名勝風景的游覽寫生也從未間斷。他受到自然的啟發,在筆墨上也力求創新,他的筆墨總是圍繞著畫面的改變而改變。
阿里山云海(局部)
海洋性氣候的臺灣,云山霧海的變幻與內陸氣候的內陸迥然不同,黃君璧開始了對于臺灣山川云霧的觀察、寫生、研究。不久,他的繪畫作品中不但出現了海岸激浪的畫面,也隨著出現了流云飛瀑的題材,在畫風和技法上也有所變化。
畫云要多觀察,停云流云、雨云各有特色。譬如畫停云,每每施于山洼溪谷之間,水分不宜太濕,云頭可略微整齊,以表現靜止不動的樣子;畫流云,則要先以濕筆勾出動態,再加淡墨分出光暗,云頭不宣太清楚,以表現風吹云涌的感覺;至于雨云,則要云氣與煙霧相融、山色深沉、山腳空蒙,表現那種煙雨凄迷的水靈墨的。
這都是黃君璧對中國山水畫的寶貴總結。由是,“白云”成為黃君璧個人繪畫風格和面貌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和特征。
驚濤拍岸(局部)
臺灣著名美術史學家李霖燦教授認為:君璧先生的云水皆由寫生而來,但仍保持著中國畫的意境。民初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畫家自成嶺南派,黃先生的畫風很明顯的可自成一派。真正會畫畫的人如黃先生,技巧爐火純青,完全渾然天成,自成套,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不為皴法所奴,不為技法所縛,故筆墨皴擦不顯著;倒是云水部分特別顯著,該稱之為“云水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