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培養怎樣的習慣能幫助孩子順利入學?
具備怎樣的能力能幫助孩子盡快融入?
……
很多家長做好了心理準備
那么孩子呢?
TA是否能很好的應對遇到的問題?
進入小學后,學習環境會發生改變,幼兒園以游戲、活動為主,孩子總是處在“動”中;而小學更側重課堂學習,還得定時定量完成作業,必須“動中有靜”。
根據國家教委進行的“幼小銜接”研究表明,由于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超過60%的孩子入學后會存在學習適應性嚴重不足的問題:
不適應正規的學校教育
不適應相對緊張的學習環境
不適應跟老師、同學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不適應學校在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要求
……
因此,幼小銜接的重點在培養孩子的入學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
一、家長必須要糾正的銜接誤區
1、幼小銜接是提前學習一年級課程
提起幼小銜接,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是幫助孩子系統的學習一年級的知識,認為這樣可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是家長極大的誤區。
從短期收效看,前期有知識儲備和銜接的孩子似乎能比其他同學更有優勢,可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產生的效果無異于殺雞取卵。
對于學生而言,濃厚的學習興趣永遠比已經獲得的知識重要一萬倍。提前學習一年級課程有一個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大大降低了兒童對一年級課堂的興趣,甚至會錯誤地認為上學也可以邊學邊玩,這對學習習慣的培養極其不利。
2、只加強知識類培養,忽視了行為培養
決定孩子進入小學之后是否銜接順利,其主要的因素是孩子的學習行為、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
小學階段的學習需要兒童較多地進行有意注意,同時要有明確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自制能力、堅持性、自我服務能力等,很多家長在此階段都沒有對孩子進行此方面的培養,屬于盲區。
二、幼小銜接的銜接內容
1、積極態度的培養
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幼兒面對小學的學習任務非常重要,積極的態度主要包括認真態度的培養,積極進取心態的培養;做事情能夠善始善終,生活和學習中不怕困難的培養。
2、生活習慣的培養
生活習慣是指兒童作為一個社會人要生存下來必須具備的行為能力,它包括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整理自己的小書包;人際交往能力;比如跟老師和同學交往,實現人際互動,迅速融入集體;比如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請求或者委屈等。
3、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習慣指兒童完成學習任務時所必須具備的行為能力,首先是區分游戲與學習,其次還包括注意力、課堂行為中眼耳追老師、作業行為和任務意識、時間企劃和管理能力。
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家長應該把學習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上。
比如:孩子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情,給到時間限定,但在過程中不要去打擾、打斷孩子;如孩子遇到困難,則可以引導他去做,而不是替代;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的習慣;傾聽大人說話,不隨意插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的習慣,盡量不要陪在旁邊,環境中不要放入與做作業無關的東西;
4、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兒童接受外部世界,吸納外部信息,適應環境的根本能力。
學習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感知能力、運動能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其中,注意力是一切學習行為的前提,因此是學習能力的首要因素。
提高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是集中注意力。常見的學習問題都是由注意力引起的:
走神、分心——注意力的集中性不夠;
坐不住——注意力的穩定性不夠;
粗心大意——注意力的范圍不夠;
做事拖拉——注意力的轉移性不夠;
半途而廢——注意力的分配性不夠。
注意力不集中原因:運動知覺的差異;認知、理解能力弱;家長的教育方式偏差;精神上的管制太多;家長過度溺愛;飲食不均衡。
三、注意力的集中性訓練方法
1、排除干擾法
不要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從事的活動;不要陪在孩子身邊學習,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指手畫腳。
2、大聲朗讀法
在眾人面前表演;可以對著鏡子大聲朗讀;可以錄音錄下來。
除了以上幾點,還有什么能促使孩子有好的學習能力呢?就是思維能力強、有責任心、有上進心的孩子。所以家長還應該關注:
第一,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只要孩子不失去自信心和上進心,不管他在學習上還是做事情上,都能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孩子是否有自信,前提是家長信任與否。你要是整天看著他的缺點,他就不會有自信。
還有孩子一遇到困難,你們就替代他完成,他就不會有自信心。多表揚、多鼓勵、多參與、多幫助,他得到了一個結果,我行,我自己就能做好。
第二,責任力的培養
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讓他去做。孩子是否有責任,前提是家長要放手。能讓他做的都讓他做,孩子是不怕累的,可孩子是怕被不理解的。
只要被理解,你會發現孩子什么都有興趣去干,于是呢他的價值感就提高了,責任和價值感是匹配的。
大部分孩子厭學是從一二年級開始的,當他不愛學習的時候,他肯定就不會學習太好了。我們認為是這個社會太急了,整個社會急,我們追求物質的速度超過了追求精神的速度,所以這種急影響了我們的教育,影響了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家長也很急。
而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是葉圣陶先生說的。工業可以縮短過程、可以急一些。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結果。而教育孩子是農業,你把種子種在地下,只能等著,他有一個規律,你只要破壞了這個規律,最后他一定不會成才。
一、注意力集中的的好習慣
小學一年級新生,常常有不注意聽講、時間觀念差、依賴性強等毛病。首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認真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比如:有意識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在一小段時間里一起做一件事,從5分鐘到10分鐘慢慢培養。
二、有正常生活作息習慣
合理安排好每天的作息計劃,家長督促孩子嚴格執行,幼兒可以采取獎勵機制來促進養成。
三、讀書習慣
一年級注重語文學習能力,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非常重要。要多教孩子講故事、背誦古詩、唱兒歌;帶孩子外出時,要多引導觀察,回家后多交流。
平時有意識地讓孩子去認標牌上的字、包裝袋上的字等。培養看書習慣也很重要,有些孩子在入學前沒有接觸過書本,上學易產生厭學的情緒。
四、課前認真準備的習慣
包括自己理好學習用品,預習功課。課后復習的習慣。
五、與同學相處的習慣
一年級新生還會遇到與同學相處的問題。幼兒園里,大家是玩伴,團團圍坐在一起;小學里則是同學,有的是和同桌共享一張課桌,角色會不一樣,會發生更多的矛盾。
暑假里,可以帶孩子多與同齡孩子一起學習、活動,找找同學感覺。
六、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
在學前缺乏鍛煉,開學后會手忙腳亂。老師可不會一兩個孩子沒有做好準備,而推遲正常的教學進程的。比如:理書包、準備學習用品。
七、愿意承擔勞動的習慣
作為一個一年級新生還要分擔班級、學校里的一些勞動任務。所以要學會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在上學后會很快成為優秀的值日生,成為老師的好助手,班級的好干部。
一、注意力
學會分辨老師在教學知識點時和同學在回答問題時尤其要集中思想。
二、聽課能力
眼耳追著老師、舉手、站立、快速進入上課下課、翻書、課堂筆記。
三、語言能力
(1)利用節假日,鼓勵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親友的贊揚絕對是激發孩子語言能力的好辦法。
(2)提問是拓展孩子思路、引導孩子想象的最重要方法。
(3)“看圖說話”是培養幼兒園兒童語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思維能力
迅速記憶、數學計算、邏輯推理。
五、承受能力
幼兒園老師多給鼓勵,但到了小學就會受到批評,沒有受過挫折教育的孩子易產生抗拒心理。
六、執行任務能力
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家長現在可以每天布置一個任務給孩子,如疊衣服、倒垃圾等(納入獎勵表中)。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知道規則的重要性,遵守規則,能聽懂理解老師的指令。
七、遵守時間能力
固定作息表,把握時間和利用時間,并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體會時間的重要性,減少時間的浪費和避 免磨蹭現象的發生。
八、閱讀能力
正確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方法。注意力的集中、控制與分配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理解的速度 。
九、作業能力
定量、定時完成。關鍵家長不要陪伴。家庭作業可視前一天作業完成時間、完成質量來布置。
十、心理適應能力
學習生活環境、人際交往、教師形象的突然變化、各種要求提高使他們感到壓力和負擔、要建立新的伙伴關系、適應環境變化,所以有的孩子出現壓力大,出現厭學、緊張等現象……家長要加以疏導。
一、別讓孩子生活在比較中
備一顆賞識之心;擁有孩童之心,與孩子一起成長,一天寫一個優點。
二、家長自己不要著急
家長快,孩子慢;家長慢,孩子快。你想讓孩子快嗎?自信、上進嗎?需要你慢下來。
你只要一快,孩子就達不到你的要求,他就會失去自信和上進。
三、學會跟老師良好溝通
第一步要順著老師,讓所有的老師認為你是配合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步,老師說了什么話,一定要寫下來(即使有些讓你聽得不開心的話語,因為大部分老師的話真的都是為了你的孩子好),那你就知道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
第三步,孩子回來,跟孩子說時,要先說老師說你各方面都好,然后說如果注意力集中會更好。你覺得該怎么辦啊?你會發現孩子會說出很多,讓孩子有正向的行為。
一、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1、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可傳遞這樣的信息:“寶貝要成為小學生了,做起事情來就是不一樣。”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為他的成長而高興。在此,特別注意不要嚇唬孩子,如“你再調皮,等上了學,看老師怎么整治你!”學齡初期的兒童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這些話會引發孩子的恐慌和厭惡心理。
2、其次,在開學前,家長可以帶孩子先參觀一下小學校園,讓他熟悉以后的學習、活動場所和如廁的地方,并“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漂亮呀!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在這里讀書,你也會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聰明、能干。”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
3、然后置辦學習用品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喜悅感。
4、此外,這段時間,家長要幫孩子調好生物鐘,讓孩子形成與小學作息相對接近的生活規律。
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于養成,過了培養期,過了關鍵期,兒童能力的培養就顯得特別困難。
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過的是一種集體生活,整天都有老師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難,如穿衣服、系鞋帶等,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及時幫助。
進入小學后,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系鞋帶,上廁所,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動作慢,能力差,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習。
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愿意上學。
這就是我們小學教育中常見的 “戀園”現象。“戀園”現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
此時,做家長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應該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調節生活規律。
新貝名師介紹
傅老師是新貝特邀專職教師,擁有25年小學語文教學經驗。曾任職于公辦學校16年,致力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研究,尤其熟悉幼小銜接,將習慣養成、能力提升、自信展示、集體合作融入到幼小銜接課程中去,以全方面、多元素培養孩子的素養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