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指出:年輕人越早開始儲蓄投資,存的金額越多,就越容易提早幫自己累積到一筆資產;同時,最好采取定期定額的強迫投資法,才可以有效提高財富。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對于手中的錢財,常會停留在學生時期有多少花多少,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的階段,甚至因為可以利用銀行借貸,而隨意擴張信用,造成負債累累,入不敷出的窘境。作為其中的一員,我深有感觸。因此如何“開源”、“節流”
以及正確評估投資風險非常重要。
首先,應避免在理財時常犯的三種錯誤:
一、名牌擁戴者:名牌產品雖然很吸引人,但卻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想買,還是等身價提高時再考慮。
二、買車、背車貸:汽車只會折舊不會增值,辦貸款還要付高額利息,從理財角度衡量實在很不聰明。
三、借錢投資:你才剛進入投資市場,還是一個投資新手,借錢投資可能讓你未賺錢先賠錢。千萬記住:此招乃投資中的一大忌,不碰為妙。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在理財時也由于過去對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工具接觸較少,常不知如何適當搭配,而錯失獲得較高報酬的機會,因此在這兒介紹以下幾種理財方式:
A、投資自己:選擇一份具有前瞻性的工作。
B、建立綜合存款賬戶:手頭留有能維持1-2個月的生活費即可。
C、強迫儲蓄投資:定期定額投資基金。
D、保險:壽險與意外險。
E、年終獎金:單筆投資績優股票或基金。
當然,各種投資工具都有投資風險,而且風險性和獲利性往往是成正比的,當獲利能力衰退,有時甚至賠上資本額,你須評估所能承擔的風險有多少,才不會因理財失當而影響生活品質。而根據理財專家針對各個年齡層所做的風險承受度的分析結果得出:可承擔風險比重=100-目前年齡。此一公式,作為投資時的參考,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年齡是23歲,依公式計算你可承擔風險比重是77(100-23=77),代表你可以將閑置資產中的77%投入風險較高的積極型投資,剩余的23%做保守型的投資操作。
環顧接踵而來的開放式基金,看看它們之中佼佼者的豐厚回報,這才悟出,其實對于我們這樣中等收入的上班族來說,最適合的投資工具大概就是開放式基金了。它風險不大,收益不薄,不必日夜煎熬,弄好了也許會輕松賺大錢。
我跑銀行找來花花綠綠的宣傳品,上網瀏覽各家網站,經過研究對比,為自己規定了選購開放式基金的四條原則:
1、買早不買晚。當前正是基金發軔期,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上特別認真負責,服務上特別細致周到,銷售上也盡量優惠。此時不買,等過幾年基金管理公司一個個羽翼豐滿,很可能“人一闊臉就變”。因此我動用了儲蓄的90%購買基金。
2、買前不買后。注意各個開放式基金凈值的排名,那些穩坐頭幾把交椅的基金公司以往業績相對好,管理水平相對高,是遴選的對象。目前我已持有博時、華夏、南方、易方達、長盛這幾家常居前幾名的開放式基金,至于后排的黑馬,我不冒那個險。
3、買特不買通。我購買博時裕富指數投資基金,是看中它采用了覆蓋滬深兩市新華富時A200指數;購買長盛指數增強型債券基金,是看中它“運行一年低于面值停收管理費”的承諾。這一點很重要。我懷疑有的基金長期徘徊一元面值以下,其實是打的“漲過面值必遭贖回,不如低于面值使持有者舍不得割肉贖回而維持基金現有的規模,管理費旱澇保收月月照拿”這樣一種不道德的如意算盤。我認為長盛的承諾應該確立為行規。
4、買認(購)不買申(購)。認購費率低,后端收費比前端收費更上算,而且逐年遞減,持有五年以上一般就快接近零了。所以認購就相當于股市的原始股,劃算,而申購就相當于追漲殺跌,不合算。
最后,我還設了兩道止損線:一是只要凈值跌破0.936元,二是運行一年半還不分紅,就果斷割肉贖回。對于那些持續穩定增長,一年至少兩次分紅的,則長期持有,而且從中選出一只最好的永久持有,看看它最終為我創造多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