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制作的選題上,每個制作者都有不同的想法,汪寅仙老師在創作中,就以同題材創作不同器形的系列作品,且并無重復,各有其姿態。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汪寅仙老師的精品系列作品。
以竹入壺是比較常見的,而此系列則是取斑竹與蟬,通過以泥飾泥、泥繪、陶刻等紫砂裝飾技法,營造斑竹斑痕的藝術效果。
傳說當年舜南巡狩獵,死于九嶷后,娥皇、女英二妃聞訊悲痛欲絕,決意溯湘水親到九嶷山尋找舜的墳墓。來到九嶷山,沿大紫荊河而上,循小紫荊河而下,且行且泣,終于在三峰石,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墳墓,墓周長滿了荊竹。
此墓便是舜的陵墓,二妃悲慟,抱著荊竹哭了七天七夜,淚盡成血,斑斑點點落在九嶷山荊竹上,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
二妃以手拭淚抹竹,將帶血的手指羅紋印在竹枝上,所以有的斑竹上像印有指紋。二妃歸途中痛不欲生,投湘江而死,成為湘水之神。
▲二湘圖
汪寅仙老師以斑竹入壺,平添一段人文故事,并作蟬鈕,先后制作了幾件系列作品。
▲斑竹蟬衣壺
此壺壺身為一圓竹段,圓蓋以嵌蓋與壺身合為一體,蓋紐為一竹段,竹段上伏有段泥巧塑的蟬衣一枚,竹段下伸展數片竹葉合于蓋面上。
▲斑竹蟬衣壺 汪寅仙制
壺以段泥裝飾以圈紋多處,疏密精當,是描摹此竹為斑竹之品類。通體壺氣息古樸雅致,靜穆穩健,禪意濃濃。
▲斑竹蟬衣壺 汪寅仙制
此一件形制稍異,壺鈕為青葉蟬。
▲斑竹提梁 汪寅仙制
壺身為圓竹段,竹節壺身采用傾斜的曲線,提梁把手為雙枝交叉,其竹稍延長線化于壺身竹節之中,給人以流暢抒懷之感。
雙枝提梁壺把節間交叉富于變化,以明接手法處理,清秀挺拔。
壺身裝飾以陶刻刻畫出斑駁竹之傷痕,以泥繪螺旋紋飾壺,在壺身上跳躍出一個個紫紅色的斑點,打破單色的沉悶,使壺體上增加幾分色彩。
▲斑竹提梁 汪寅仙制
在斑竹蟬提梁器,也有一件形制稍異,并且是以紫泥制作。
汪寅仙老師的桃形花器之作在當代可謂無人出其右,其年輕時曾跟隨朱可心老師仿制南京博物院的圣思桃杯,此杯被顧老譽為紫砂之神品。
▲圣思桃杯 南博院藏
在對圣思桃杯的學習制作之后,汪老受益匪淺,并在此后的桃形花器中將技法融入,作品形神兼備,極有韻味。
▲圣思桃杯 汪寅仙制
其杯身似剖開得半桃,又以蒼勁的桃枝作把,桃葉婀娜支起杯身,葉片紋絡清晰,精妙絕倫。
以蒼勁的桃枝作把手,一枝三葉、長在枝端的三棵小桃子為基座,整個杯體上塑有老嫩桃葉數枚、大小不一的桃子、綻放及半開含蓄的桃花、花蕾,參差扶疏,形體各異,葉脈清晰。
▲圣桃壺 汪寅仙制
以壽桃為壺體,婀娜壯碩的桃枝為壺把,散出若干枝條,攀爬、蔓延至壺身、壺底,將整器托起,渾然一體。
▲小玉桃 汪寅仙制
壺身以桃為形,一道陰線貫穿壺身,通氣得韻,勾勒桃形之體。
流順壺身而出,小巧秀氣,壺把以桃枝為形,蓋鈕更是以桃、桃葉鋪滿,生動逸趣。
▲圣桃提梁 汪寅仙制
壺體為一碩大的仙桃,一株老枝彎成三叉似有韌勁提起碩桃,在視覺上給人以輕盈利落之感。
壺蓋裝飾較為繁復,巧塑一大一小桃兩枚,桃葉八片,在看似繁復之中完美展現了大師嫻熟的手工技藝。
這兩系列紫砂作品,無不是造型精美氣韻生動,汪寅仙老師不愧為當代紫砂花器的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