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化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是 1.糖化血紅蛋白(GHb)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緩慢、持續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應的產物。形成兩周后不易分開。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所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相對較高. 2.正常生理條件下,非酶促糖化反應產物的生成量與反應物的濃度成正比。由于蛋白質濃度保持穩定相對穩定,糖化水平主要決定于葡萄糖濃度,也與蛋白質與葡萄糖接觸的時間長短有關。 人體內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在紅細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保持相對不變。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與抽血時間,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是判定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 3. 正常值: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結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占全部血紅蛋白的比例。 HbA1C是評價血糖控制好壞的重要標準 4%~6%:正常值 <6%:控制偏低,患者容易出現低血糖。 6%~7%:控制理想。 7%~8%:可以接受。 8%~9%:控制不好 >9%:控制很差,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并有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 4. 監測時間 有條件的患者應該每3個月檢查一次,以了解一段較長時間內血糖控制的總體情況如何。 建議那些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友,由于血糖波動較大,至少每3月~半年到檢查一次。 5. 與空腹血糖、尿糖的關系 HbAlc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反映的是抽血瞬時的血糖濃度。 尿糖定量則反映24小時血糖總水平。 因此這三個指標從不同時間反映糖尿病的控制情況和糖尿病本身的嚴重程度。 糖尿病人GHb水平顯著高于正常人,隨病情嚴重程度而升高。 Ⅰ型糖尿病較Ⅱ型糖尿病水平偏高 6. 在糖尿病的監測中的意義: A、 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B、 生成緩慢:大家知道,血糖是不斷波動的,每次抽血只反映當時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逐漸生成的,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吃飯也不影響其測定,可以在餐后進行測定; C、 一旦生成,就不再分解: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分解,所以它雖然不能反映短期內的血糖波動,卻能更好地反映較長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采血前兩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D、 糖化血紅蛋白是指其在總血紅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怎么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 E、 HbA1C的監測目的在于消除血糖波動對病情控制的影響。特別是對于血糖波動較大的1型糖尿病,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控制指標。 F、 判定醫生或自我測定血糖的結果是否正確。 G、 檢驗治療計劃是否有效。 H、 能鑒定選擇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