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1393),鳳陽定遠(今屬安徽)回族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將領。
關于藍玉早期的歷史,史籍記載不詳,只說他是常遇春妻弟,隸常遇春帳下,作戰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經常在朱元璋面前夸獎他,從而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初授管軍鎮撫。后升武德衛千戶,旋改任親軍千戶,積功至武德衛指揮使,地位不斷上升。
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北征開平,南歸途中暴死。當時的政治形勢是:東南已平,中原已定,北方廣大地區仍是北元勢力,甘寧一帶常與明廷有戰事,四川有夏的割據勢力,云南梁王忠于北元,誓不附明。洪武三年(1370),藍玉被擢為大都督府僉事,進入明朝最高軍政機構。次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湯和領水陸軍伐蜀,藍玉從傅友德行,經過幾戰,夏主明升(明玉珍子)投降,元末形成的最后一個割據勢力被平定。
元末政治軍事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這時退入西北,徐達曾和他進行過激烈戰斗,但未將其擊垮,故時而從西北方面威脅新建立的明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統兵去討伐,徐達出中路,都督藍玉為前鋒。抵山西境敗擴廓部游騎于野馬川,再進敗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土拉河),取得初勝。但王保保后退拒明軍于嶺北,明軍再攻失敗,死傷萬余,無奈退兵。兩年以后,藍玉再度領兵北擊,攻下興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張北,轄區相當今河北張北、懷安,山西天鎮,內蒙古集寧市之間地),俘獲一些殘元要人,取得勝利,但只解近憂,未能遠略。洪武八年擴廊帖木兒死去,從西北方面對明構成的威脅基本消除。
洪武十一年(1378)秋,藍玉等率兵出征甘、青。第二年取得勝利。朱元璋命置洮州衛,設官領兵駐守。師還以后,藍玉被封為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進入明初新貴公侯行列。
甘、青大體平定以后,朱元璋用兵西南和東北,藍玉在這過程中發揮了日益重大的作用。云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在元朝滅亡以后,負隅頑抗,一再拒絕明朝招降,最后竟將明使殺掉,朱元璋決定派兵征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藍玉為左副將軍,跟右副將軍沐英一起,隨征南將軍傅友德率三十萬兵征討云南。“自九月朔出師,迄下云南,僅百余日。”次年閏二月,藍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再次取得勝利。其他一些民族地區,遣人招撫,大部不經戰斗便歸順明朝。奉詔班師后,藍玉因功加祿五百石,其女被冊為蜀王妃。
東北的納哈出是元朝世將,前曾被明軍俘獲,放還后仍與明朝對敵,據金山(今內蒙古哲里木盟東境西遼河南岸)一帶屯兵蓄銳,待機南下,從東北方面構成對明的威脅。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藍玉為右副將軍,和大將軍馮勝、左副將軍傅友德率兵出擊。根據朱元璋授意,大軍先駐通州,探明納哈出虛實后再作行動。駐通州后,探知慶州(治所在今遼寧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倫河源之白塔子)有納哈出部駐守,藍玉率輕騎冒大雪奇襲,取得勝利。明大軍出長城松亭關,筑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駐兵大寧,儲草備糧,準備進擊金山。夏六月,馮勝留兵五萬守大寧,率大軍直趨前進,一路勝利,到達金山之西。與此同時,明派去勸降的人也見到納哈出,說明朝廷厚意。納哈出見久戰必敗,派人到大將軍馮勝處請降,馮勝派藍玉前往受降。藍玉設酒宴款待納哈出。納哈出斟酒謝藍玉。藍玉不喝,一定讓納哈出先穿上他的衣服,才喝納哈出斟的酒,意思是納哈出必須先降明稱臣。納哈出不肯,雙方爭執不下,形成僵局。納哈出將酒澆在地上,和隨從密語幾句,想走。在場的有人明白納哈出話的意思,告訴常茂(常遇春子,馮勝婿,藍玉外甥),常茂急上前阻攔,將納哈出砍傷。納哈出被擁至馮勝處,馮勝雖然待之以禮,但納哈出部眾聞納哈出被傷,四處驚散,馮勝派人花了很大氣力才將其大部收服。回軍路上,明軍遭藏匿起來的納哈出余眾伏擊,損失慘重,三千殿后騎兵全部覆沒。馮勝讓常茂承擔這個責任,到朱元璋面前去說明。常茂說明了情況,朱元璋說:“如爾言,勝亦不得無罪”,收回了馮勝的總兵印,命藍玉行總兵官事,不久又在軍中拜藍玉為大將軍,藍玉成為明戰時統兵的最高將領。
納哈出隨馮勝等一起南來,被封為海西侯。元殘余勢力從東北方面對明的威脅從此消除,且為明向白山黑水一帶開拓廓清了道路。
擴廓帖木兒死后,納哈出降,北元勢力雖經明軍打擊,一再失利,但敗而未滅,仍然構成對明的威脅。擊敗納哈出的當年,藍玉為大將軍,率兵征討,給北元進一步打擊。冬十一月藍玉報告:“元丞相哈剌章、乃兒不花遁入和林,乞進步剿滅。”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計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四月,藍玉率兵出發,自大寧進至慶州,聞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抄近路兼程而進。行至百眼井處,距捕魚兒海還有四十里,偵察不到元軍行跡,藍玉想引兵退還。部將王弼不同意,說我們領兵十萬,深入漠北,未見到敵人就回師,如何向上交待。藍玉同意王弼的意見,命諸軍繼續前進,并采用王弼計謀,穴地而炊,不使敵人見煙火,秘密前進。到達海南,仍未見到敵人。后偵知元主營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里處。藍玉命王弼為前鋒,疾馳直擊其營。元軍大意輕敵,以為明軍缺水乏草,不會深入,未加設防,加之當時狂風大作,風沙彌漫,明軍到來,元方竟無察覺。明軍突然到達營前,元軍倉促應戰,傷亡慘重,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人北遁,藍玉率精騎追趕,沒有趕上,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數萬人和大量牲畜,并得其傳國璽、寶玉、金銀印章等物,取得巨大勝利。元主北逃后被人殺死,北元四分五裂,不久滅亡。藍玉勝利班師,途中又破哈剌章營,再獲勝利。朱元璋聞訊興奮異常,比藍玉為衛青、李靖,大加褒獎,回來后封涼國公。藍玉的政治生涯、軍事武功達到巔峰。
封為涼國公后,藍玉又奉命到西部民族地區進行過一些軍事活動,還奉命到陜西練兵,這些已是藍玉軍事活動的尾聲。
藍玉自恃有功,驕橫不自檢束。早在征云南梁王勝利后,他就私搞鹽引(食鹽運銷專利憑證),派人到云南販鹽,牟取暴利。打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后,他不僅私占掠獲的大量珍寶、駝馬,還將元妃占有。朱元璋大怒,說:“玉無禮如此,豈大將軍所為哉!”藍玉班師至喜峰關,因已入夜,守關人未及時納入,藍玉怒不可遏,縱兵破關而入,朱元璋知道后很不高興。藍玉領兵在外,經常擅自升降將校,進止自專,詔令有所不從,甚至違詔出師。在朱元璋面前,舉止不恭,語言傲慢,失君臣禮。更嚴重的是,藍玉蓄莊奴、假子數千人,橫行霸道,胡作非為;他還強占民田,魚肉百姓。百姓上告,御史官舉劾,他竟將御史打了逐出。
洪武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官員告藍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謀反,藍玉被殺,夷三族,坐黨論死者一萬五千人,史稱“藍獄”,是繼胡惟庸案后的又一次大案,連稱“胡、藍之獄”。
事過五百多年以后,1936年有人到藍玉家鄉進行了一次調查,寫成了一篇《王回崗回民調查記》,介紹說:“王回崗位安徽定遠縣東南,距城六十余里,居民三千余戶,盡悉回民,以王姓居多,又以地勢頗高,故名曰王回崗。”王回崗之“古跡”有“國公宅:明朝有藍國公,……朝廷認為有叛意,拘而殺之,其家聞訊亦恐有被殺之虞,俱投入院中井內,現該井仍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