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輕武器:
MP44突擊步槍——由STG44和MP40改進而成,做輔助機槍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期,德國陸軍設計師路易斯·施邁瑟開始研究利用短藥筒的全自動步槍。實驗證明普通的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使其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此后,自動步槍一直使用短藥筒彈藥,并且開始取代普通步槍、輕機槍。施邁瑟設計的原型槍MP43非常成功。1944年,該槍定名為MP44型,一年后改稱突擊步槍。目前可找到的資料顯示1945年的阿登戰役中德軍士兵第一次使用了該槍,MP44給它的敵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聯很快就生產出了他們自己的改進版MP44——聞名世界的AK47突擊步槍。
MG-42通用機槍——MG-34通用機槍改良的型號,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在最近的印巴沖突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在電視畫面上看到巴基斯坦士兵肩扛MG-42通用機槍上前線的身影。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一樣的聲音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于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并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于它的方形槍管,使它不適于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于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PZF鐵拳——步兵反坦克利器,1943年開始第一次出現在蘇德戰場上。同當時美國的反坦克火箭一樣,德軍的“鐵拳”反坦克發射器是一種簡單、有效的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在戰爭期間,生產了一系列的型號,從PANAERFAUST1到PANZERFAUST 100。所有的型號都由一個裝有發射藥的鐵筒組成。PZF鐵拳與美軍反坦克火箭等不同,它發射藥靠沖擊點火,從筒內點燃44mm的反坦克手榴彈。手榴彈離開發射筒后,鋼制的彈簧尾翼展開,穩定其飛行。鐵拳發射彈藥時產生的火藥推進氣流從它那細長的火藥管后部沖出,完全沒有后坐力。早期的型號需要較靠近坦克——大約30米左右,以后逐漸提高到80米,最后到了150米。盟軍的坦克手常常到到他們的坦克被擊中時才知道“鐵拳”戰斗小組的存在。
“坦克殺手”肩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它是二戰中德國廣泛使用的兩種反坦克武器之一。它作為德國步兵組的中遠程反坦克武器,和中近程的“鐵拳”配合使用,使盟軍裝甲部隊吃足了苦頭。“坦克殺手”的有效殺傷距離為150米。火箭頭部為強力的高爆戰斗部,能貫穿當時盟軍多數的坦克正面裝甲以及所有坦克的側面及后部裝甲厚度。“坦克殺手”在1943年被德軍首次使用。德軍的“坦克殺手”和美軍的“巴祖卡”屬于同類型的肩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二戰以后的所有肩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都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德軍輕武器設計思想極為先進、性能優良,突擊步槍、反坦克火箭、專用狙擊步槍等等都在德國首先面世。可以說德軍輕武器是現代單兵武器的鼻祖。
重型裝甲武器:
“虎式”坦克——1942年4月20日,在東普魯士的狼穴,“虎式”坦克的樣車作為希特勒的“生日禮物”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希特勒本人則在1944年自豪地夸耀“虎式”坦克:“一個“虎式”坦克營抵地上一個裝甲師……”。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之后,蘇聯朱可夫元帥參觀了繳獲的“虎式”坦克后說:“說實話,希特勒確實有理由相信他單憑這種坦克就能打贏這場戰爭。”事實上,在沒有空中支援的時候,沒有任何盟軍坦克能突破“虎式”坦克的防線。“虎式”坦克重達56噸,裝備88毫米KwK 36 L/56坦克炮;它和它的后繼型號“虎王”式坦克永遠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第三帝國裝甲兵的象征。但是“虎式”坦克生產工藝復雜成本極高,并且野外維護工作極其困難,這導致它的生產和裝備數量很低,最后淹沒在蘇聯廉價的T34坦克的汪洋大海中。
“豹式”坦克——1942年6月投產,是在參考了蘇聯T34坦克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豹式”坦克重達45.5噸,裝備75mm KwK 42 L/70坦克炮,它是二戰時德軍裝甲兵最喜歡的坦克,同時也是德國敵人最喜歡的坦克——蘇軍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豹式”坦克看作是一種榮譽。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這些繳獲的坦克,蘇軍還印制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后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的出現大大革新了坦克的設計,對未來戰后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豹式”坦克被認為是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目前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坦克干脆就叫做“豹II”坦克。
“鼠”式坦克——1942年6月8日,德國科學家斐迪南·波爾舍工程學博士向希特勒提出要求許可生產一種擁有128毫米火炮的旋轉炮塔式超重型坦克。希特勒一口答應,允許波爾舍完全自由地進行設計。結果直到戰爭結束為止波爾舍博士也沒能正式造出一輛“鼠”式坦克,他盲目的追求大火力厚裝甲,將坦克設計成了可移動的要塞,根據樣車試驗的結果,“鼠”式坦克在公路上只能達到13公里/小時的速度還不如稱為“龜”式坦克。以下是它的設計方案:重達188噸,裝備一門128mm KwK44 L/55主炮和一門75mm KwK44 L/36.5并聯副炮,完全是一個陸地上的恐龍。如果說“鼠”式坦克對后世的坦克設計有什么影響的話,那就是一個片面追求火力和防護力完全放棄機動力的典型反面教材。
“突擊虎”式自行火炮——在《突襲》等游戲中出現過的怪獸武器“突擊虎”式自行火炮的設計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復雜建筑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并未制造出來。1944年8月12日,“突擊虎”式自行火炮被運輸到波蘭參加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這是它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筑或者其它目標,有報告稱其一發火箭彈徹底擊毀了美軍3輛M4“謝爾曼”式坦克——威力超過了重型轟炸機!“突擊虎”重達65噸,裝備一門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突擊虎”式自行火炮雖然威力強大,但出現時間過晚已無法影響戰爭歷程,在整個二戰中一共生產了18輛。
雖然納粹德國的裝甲武器設計居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其設計思想受希特勒控制,片面追求強大的火力、防護力,忽視機動力。并且設計過于復雜維修困難,最終導致其裝甲武器在數量上反而處于極大的劣勢,在規模效應明顯的二戰戰場上一敗涂地。
航空武器:
V2導彈——從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1937年,韋思赫爾·馮·布勞恩成了新建的佩納明德陸軍研究所的技術主任。該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羅的海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綜合性大樓,它由裝配車間、實驗臺和發射裝置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盡快研制出可用于實戰的導彈。在1939年秋天,這些工程師成功地把配有控制儀器的“Aggregat 5”(A5)號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據說它裝有一種控制裝置,能射中地面目標,1942年10月3日,"A4"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此后的V2導彈彈身上畫上了德國著名電影中的“月亮夫人”。它飛到了90公里的高度。1944年9月8日,第一枚“報復性武器”V2導彈擊中倫敦。在戰爭末期,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一半被發射到安特衛普、倫敦、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計V2導彈使12655人喪命,其中2/3為平民。在希特勒死后兩天,V2導彈的設計工程師們向美國人投誠。 V2導彈是個“原始細胞”,由此生長出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導彈和字宙空間計劃。這些計劃給20世紀剩余的日子打上了無法磨滅的烙印:即為人類探索宇宙開拓開層空間資源的偉大實踐奠定了基礎;同時核大戰的威脅也為人類自我毀滅提供了可能。
Me-262——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能作戰的噴氣戰斗機,Me-262的出現極大震動了盟軍,它的馬力超過二戰天空的任何飛機。第一架裝備渦輪噴氣引擎的Me-262在1942年7月18日試飛,1944年7月7日,第一架Me-262組裝出廠。Me-262從1944年晚期開始少數量地服役,9月開始Me-262就與盟國空軍正式作戰。火箭在Me-262對盟軍轟炸機攔截的優異表現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一般的戰術是在盟軍轟炸機群外以兩到三架Me-262各自以外掛的24枚火箭集中射擊,以火箭爆炸形成的彈雨大量殺敵;再高速突入機群內以4門20mm機炮轟擊。Me-262作為戰斗機和攔截機表現優異,但希特勒為了阻止歐洲大陸上盟軍地面部隊的快速推進命令之命Me-262改為轟炸機。對地攻擊成為飛行員們的惡夢:開始時為提高命中率而實施俯沖轟炸,許多飛機由于受不了高過載而在天空解體;當指揮官為保存飛機命令實施水平轟炸后,由于飛機飛行速度太快難以準確瞄準導致命中率則大大下降。據說當盟軍空軍指揮部門得知此消息后曾舉杯慶祝,但在德國誰又敢違抗元首的意志并指出其錯誤呢?戰爭結束后,幸存的me-262被美蘇瓜分。這些飛機大大推進了美蘇的噴氣發動機技術。
Gotha 229火箭戰斗機——全世界第一架噴氣式軍用飛翼機。1944年試飛的Gotha 229火箭戰斗機看起來很像目前正在美國空軍服役的B2隱形轟炸機,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機身,也沒有任何垂直面,整架飛機采取了翼身融合設計——完全是為了躲避當時的早期雷達而設計的!整架飛機可裝備:四門30mm MK 103或MK 108機炮外加兩枚一噸重的航空炸彈作為戰斗轟炸機使用;或者裝備四枚空對空導彈作為高空殲擊機使用。Gotha 229火箭戰斗機最大速度能夠達到997公里/小時;最大升限16000米;最大航程718公里。它可以被稱為現代隱形轟炸機的鼻祖。
“毒蛇”殲擊機——1944年2月開始研制的一種小型的點防御型截擊機,官方編號:Ba 329,其結構就是一個有裝甲保護的機艙配上木質短翼再同一枚火箭捆在一起。1944年10月開始試飛,1945年2月進行了載人飛行——結果機毀人亡。“毒蛇”殲擊機的先進設計思想在于它依靠火箭實行垂直起降,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種垂直起降的噴氣式戰斗機了。這種設計的優勢很明顯——戰斗機升空時不需要野戰機場,只需要一小塊火箭發射平臺即可,這對于已完全喪失制空權的納粹空軍而言是很務實的設計思路。而其戰術用途則顯得瘋狂無比:由于當時有經驗的飛行員嚴重短缺,而且新飛行員們訓練不足,所以“毒蛇”殲擊機將自動發射,由無線電遙控到達敵軍飛機的下方,然后那些飛行員要做的就是選一個目標,隨即發射所有的24枚73 mm Hs-217“暴風雪”火箭彈,接著依靠剩余的動力爬升到轟炸機編隊的上空,最后回過頭進行撞擊!從理論上來講飛行員能在撞擊之前和座艙一起離開這個“飛行棺材”,而且發動機也能用后機身的降落傘平安落地再次利用。
不過實際上讓那些剛出航校的年輕人完成這樣的高難度操作完全是不可能的,這種設計不過是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先進技術翻版。看來納粹需要從雜技團招聘表演空中飛人的演員來充當飛行員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經過多次機毀人亡的瘋狂試驗之后,在1945年春季已經有10架“毒蛇”殲擊機整裝待發,不過它們還沒等到上天表演的機會就被美軍俘獲了。正應驗了西方的那句古諺:“暴君準備做這做那,上帝卻早有安排。”
“烏鴉”戰斗機——官方編號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后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 Mk108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采用木質膠合機翼,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并且貌不驚人,但它的直系后代卻名震天下——那就是在5年后的朝鮮戰場上飛翔的戰鷹:蘇聯生產的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
雖然第三帝國在戰爭期間設計出了大量的天才飛行器,但當時的情況已經無法讓他們從容的試驗和制造這些劃時代的杰作。納粹倒臺后大量的工程師和飛行器實物樣本被美蘇兩大強國奪走,從而為這兩大強權的航空科技騰飛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納粹的“曼哈頓計劃”——1938年,一個德國人和一個奧地利人發現了核裂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1939年8月,愛因斯坦提醒羅斯福總統注意這種威脅。對納粹原子彈的恐懼導致了曼哈頓計劃(美國陸軍部在1942年6月開始實施的利用核裂變制造超級炸彈的計劃)。由于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政策而導致大量德國核物理學家避難美國,導致了納粹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盟國情報機關為了破壞納粹的原子彈研制進程,在當時納粹占領下的挪威和丹麥建立了地下交通聯絡線,協助丹麥原子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烈教授在為納粹研制原子彈之前逃出丹麥。此后,波烈教授參與了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美國原子彈的開發研究工作。此外由于英國傘兵襲擊挪威重水工廠而導致德國遲遲無法提煉出足夠的鈾235作為核彈的燃料也是納粹原子彈計劃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放眼望去,大到高聳入云的洲際彈道導彈,小到士兵手頭的突擊步槍;在地面上耀武揚威的坦克,在天空任意翱翔的飛機,它們的血統中都不可否認地摻雜著二戰時期德國科學家的創造基因,美蘇等國并沒有因為德國是戰敗國而蔑視他們的科技,相反卻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不也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嗎?軍事工業是這樣,民用工業也不例外。將話題轉回到片首所提及的游戲來看,國內外游戲制造業的實力差距簡直就像是大刀長矛同機關槍相比較,國內很多游戲廠商簡單的模仿國外作品,然后用廣告把自己的作品吹得無限膨脹,結果產品一上市便如同爆炸的氣球,一塌糊涂。想想看“豹”式坦克的發展歷程:研究敵人的成功樣本,細致的判斷出優缺點,隨即加以革新最終成就一代名器。此理萬物皆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